APP下载

文本教学应该正确“采点”

2012-08-15王建国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梅雨潭切入点支点

王建国

(金坛市第四中学,江苏 金坛 213200)

分析我们目前的文本教学过程,发现存在着这样几种问题: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浅尝辄止,文本教学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本的内蕴;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喧宾夺主,忽视文本的主体性;曲解误读,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文章的主要价值,强灌硬输,忽视了文章的原生性。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文本教学。究其原因是没有准确地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文本教学的确定有宏观与微观意义之分。从宏观上说,要理清一个问题,即语文到底该“教什么”的问题,我姑且称之为“文本外教学内容的确定”;而从微观上说,也要梳理清一种文体、一篇课文我们究竟该“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将它称为“文本内教学内容的确定”。

粗陋的我谈谈对“文本内教学内容的确定”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教材中的文本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不可能更没有必要全部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就存在一个文本内容的取舍问题。虽不能说文本资源就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但教学内容的确定却必须依据文本资源,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只有依据教材文本资源,才能确定课堂教学“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离开了教材文本资源,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确定文本教学的内容呢?我以为正确“采点”是很重要的,因为“采点”是为了带出文本教学的“面”。

哪些“点”是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关键呢?我觉得,一是要从文本的实际出发,也就是说要立足文本,采好文本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和取舍点,离开了文本,“点”就成为无源之水;二是要从实际学情出发,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好文本教学内容的最高点。

一、要采好文本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能给文本教学内容找一个支点,便能撬起整个文本教学,而这个支点就是确定文本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切入点至关重要,它往往是文本的核心所在。“纲举”方能“目张”,牵一发可以动全身,这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切入点的选择,关乎整个文本的教学,这就要求定位要精准:既要像庖丁解牛那样切中要害,即要抓住关键;也要像“洋洋乎与造物者游”那样轻巧自然。

“文眼”既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巧妙的“支点”。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一文,可供选择的教学切入点很多。多数教师是从教参上所说的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着手,以“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值得惊诧”为教学的主线,梳理出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我却以为文末的“女儿绿”一词才是真正的文眼,也是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个巧妙的“支点”。因为我觉得“女儿绿”一词是由绿宝石之王“祖母绿”和中国千年佳酿“女儿红”双向仿词而来,突出的是梅雨潭之绿“鲜嫩”和“醉人”的两个特点,而这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作者“惊诧”于梅雨潭之绿的原因所在。抓这个“支点”,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带出梅雨潭之绿的“鲜嫩”和“醉人”两大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支点”选择,似乎更能高屋建瓴,更便于梳理文章内容和教学内容。

当然,不同的切入点,构建的教学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的组合排序也是有所不同的。尽管“支点”的选择,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但文本是必然的基础和唯一的依托。离开了文本的教学就像列车脱离了轨道,容易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抛开文本的教学容易造成虚无,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要采好教学内容的取舍点

如本文开头所说,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都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换言之,课堂教学不应该成为文本内容的“录像机”。面面俱到,照单全收,容易使学生厌倦文本和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必须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取舍。

有舍才有得。在文本教学中,要想有所“取”,必要有所“舍”;也只有大胆的“舍”,才可能有精当的“取”。通常意义上,取舍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文章的重心,二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能把握课文的要旨,要善于并敢于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面”,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并以此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反之,一切都是空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的《〈边城〉节选》共有四章内容,不可谓不长;不仅长,而且散。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教材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借湘西茶峒的端午节来展现当地的人文环境,并在这一节点上安排了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透露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羞涩和对爱情的朦胧向往,集中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如何处理,很有讲究。如果没有对文本内容的精当取舍,那么,课堂教学势必会鸡零狗碎,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极有可能吃力不讨好。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抓住教学内容的取舍点。借助于对文本的解读和核心内容的把握,我们可以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这个核心“点”来确定《〈边城〉节选》教学内容的取舍:

环境——梳理并明确文章一共写了几个端午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又分别发生了哪些事情。可以精选 “赛龙舟”和“捉鸭子”两个细节作为突破,引导学生来分析湘西茶峒端午这特定的地方、特定的节日所呈现出来的古朴风俗,感受湘西的“古朴风俗美”。

人物——可以选择爷爷、顺顺、翠翠这三个在小说中各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突破口,通过对这三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淳朴善良”、“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等性格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湘西人所有的“淳朴人情美”。

情节——通过分析翠翠与傩送初次相遇的情节,去揣摩情窦初开的少女特有的羞涩和对爱情的朦胧向往。

如此,教学的内容清晰可见,既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为课堂教学理清了思路。

以上两点,主要基于文本本身的考虑,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因为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托,脱离了教材的实际而去确定所谓的教学内容,那无疑是空中楼阁。

三是要采好教学内容的最高点。

这里所说的“最高点”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现状间的“交汇点”。换个角度说,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即学情。因为学生才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之间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教师所确定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距离太短,表面上看学生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但这只是表象的热闹,而内在却是空虚的,教学效果不可能理想;而距离太大,学生无法参与教学,只能被动接受或是无法解读,这样又可能会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

所以,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采好教学内容的最高点,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在学生的 “知识和能力发展区”上。如果学内容的选择低于或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提升作用,是无效教学;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远远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内容的难度太大,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那也是一种无效教学。

正是鉴于这个因素,从学生学情的起点出发,逐渐迈向教学内容的最高点,这个教学过程所应该涉及的内容,就应该是我们可以确定的课堂教学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尺。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情,所确定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占领怎样的最高点,选择哪些教学内容,讲到什么程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以上三个点是文本教学的“抓手”。能否紧抓这个“抓手”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是否真正的理解,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有深厚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梅雨潭切入点支点
绿(节选)
雨中寻潭
雨中寻潭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