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综合课程
2012-08-15付海妮
付海妮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分科课程培养人才模式的局限与不足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综合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家公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这是在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逐渐全面而深入展开,综合课程逐渐地被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关于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探讨就备受关注。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概念阐述
笔者认为,要对综合课程进行准确的理解与阐述,首先是要对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定义和内涵加以充分的分析说明。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巴慈尔·伯恩斯坦曾经提出了集合性课程和整合性课程的概念,他的根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不同学科内容之间边界清晰是集合性课程,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界限模糊是整合性课程。相应地,集合性课程指分科课程,整合性课程指综合课程,两者之间是相对应而生的。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作为其基本结构的。在分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是脱离学生个人社会生活经验的,学生难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直接经验。然而,综合课程是将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这些分科课程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或者存在价值的关联性。综合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在于:消除各科知识之间的界限,加强各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世界整体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深刻的理解对各种知识加以运用,以求现实问题的综合解决。综合课程是相对于分科课程而提出的,不但弥补了分科课程的缺陷,而且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具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它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编排教材,以其中一门学科知识为主体,综合其他跟主线知识有关的学科知识编制课程;二是以主题或者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一般是围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综合有关学科相关的知识,构成教材内容体系,如“环境保护”、“多元文化”、“性别平等”等课程;三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实践等活动,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的优势与分科课程的不足
分科课程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不管理论程度还是实践程度都是十分完备的,分科课程的很多优点,综合课程是无法代替的。分科课程却也同时有很多弊端:分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纵向发展的逻辑性,忽略了学科知识之间横向的内在联系性;分科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经验与课程知识的联系;分科课程容易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割裂,知识的重叠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分科课程知识相对独立性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广度。分科课程所带来的这些弊端是不容忽视的。而综合课程正是基于分科课程的弊端所提出来的,它按照知识的相关性程度进行整合,打破了分科知识原有的框架,具有分科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综合课程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加强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对学生认识整体性的发展有利,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拥有把握问题的全面视野,形成全面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综合课程还可以解决存在于课时的有限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减轻了教师和学校的负担。再次,综合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合理。它注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三者的相结合,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综合课程的传授过程中,不但能够兼顾科学知识和方法,而且又能兼顾对学生的兴趣、意志、动机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最后,综合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与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联系,呼吁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在整个综合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整体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三、综合课程的特点
和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还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综合课程的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的学科知识共同构成,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而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其指导思想是系统整体的观念。综合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通常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主,让学生很容易地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综合课程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特别是具有关联性的知识,并且注重知识与学习者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综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二,关联性。由至少两门学科知识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综合才能构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而是根据具有关联性的学科知识和内容之间的内在的联系与关系设计的。综合课程中各个不同学科知识之间是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的,这些知识以一某个特定的学科知识为中心,并按照其特有的逻辑体系展现出来。第三,民主性。综合课程的设置,发挥了课程内部机制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比较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这种调整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具有差异的,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综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加以改变。因此,综合课程的主流学习方式变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综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则成为对教学的引导。与此同时,综合课程的设置,打破了分科课程教师的知识独霸权威,把各相关学科的教师无形地联系起来,要求相关教师之间一起合作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进行必要的合作教学,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课程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课程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综合课程的设置,构建了一个相对民主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氛围,综合课程的民主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三个特点是综合课程所独有的,充分证明了综合课程相对于分科课程的优越性。
四、综合课程设置的依据
既然设置综合课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设置综合课程又有什么科学依据呢?如果说学科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科知识的话,那么综合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却考虑了影响课程设置的三个主要因素:知识、社会与儿童。因此,有必要从知识论、社会论、教育学等方面来深化对综合课程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知识论基础。20世纪中叶以后,不同学科之间的各种综合愈益明显,出现了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人类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科内部转移到学科之间。人类知识的增长方式是新知识对旧有知识不断修正和批判继承的过程,而不是新知识去叠加旧知识的积累式的过程。后现代知识的增长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综合的”和“合作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知识增长模式将会冲破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和组织界限,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系统性,更符合人类的学习经验。其次,社会学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综合课程需要三方面的综合:一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三是教师队伍的合作与综合。最后,教育学基础。从教育学角度看,分科课程课程繁多,分科过细,而综合课程可以消除分科课程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倾向。学生在综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用整体的视野去审视所出现的问题,学会用综合而全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打下广泛而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正是综合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
五、结论
总之,综合课程是对分科课程的批判和继承,需要在分科课程优点和缺陷的基础上,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了解综合课程的丰富内涵。综合课程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钱丹洁,张伟平.协同视域下的综合课程及其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11.
[2]郝琪蕾.对综合课程实施的思考: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
[3]郝琪蕾.关于综合课程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4]张瑞娟,杜华.试析课程的分化与综合[J].赤峰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