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辅导员

程 军

(淮阴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随着许多高校在试行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本科生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构建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辅导员工作方法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最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批判的工具,能帮助高校辅导员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形成创新能力,能科学地指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对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创造新业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是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学科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反映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思想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和环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历史演及相互关系,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构成了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决定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3.教育学、心理学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是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人文知识等挖掘辅导员工作的优良传统、教育素材;管理学、美学、人才学、法学、文学艺术、口才艺术、领导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能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认识提升为能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

二、实施导师制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尚待不断完善。

1.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不明确。由于对导师制内涵功能的多重理解,造成众多高校辅导员和导师工作职责定位比较笼统,一些辅导员只知道有事就做,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职责,这导致辅导员奔波于日常琐事中,没有工作自主性,抑制了创造性。认识的误差造成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劲头不足,影响了辅导员素质培养。

2.辅导员工作出现了重管理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每位专职辅导员要带4~6个班,多者7~10个班,学生面广。部分辅导员缺少和导师的必要沟通,主要工作集中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等事务性工作,对个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质缺乏分析和了解,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等的发展作用也有限,工作渗透力不强,仅仅局限于学习和生活的浅层。

3.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自许多高校实行导师制以来,原先的班集体受到冲击,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由于选择不同的导师发生了变化,这些对辅导员教育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导师制的发展需要。传统以集中统一的教育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带有一定强制性和约束性。导师制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合作者和研究者,这就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究

在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后,高校辅导员应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掌握动态、把握脉搏,根据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生思想状况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找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对学生工作方法进行创新。

1.准确定位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2006年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为:辅导员应深入大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管理、服务三方面。

2.树立“引导、服务”的管理新理念。工作理念的创新是导师制下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先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2]为此,辅导员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紧密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深化改革,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更多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力的引导。在引导对象上,应全面引导与重点引导相结合,重点针对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引导,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径。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呈现的新格局,在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辅导员应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来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为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应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型”转变,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方法,使广大学生在享受先进社会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情感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辅导员的健康情感作为一种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代替的,热爱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活动离开了爱,一切都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希望辅导员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辅导员的情感正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燃起激情。

5.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提供了广阔而快捷的工作平台。江泽民同志在讲到互联网问题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利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3]高校辅导员要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内容上找准学生工作进网络的立足点,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在形式上采取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相适应,进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从本质上实现工作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

6.“导生制”是辅导员全面开展工作的辅助力量。“导生制”是指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导生”,“导生”可以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组织下,辅助学校和辅导员完成相关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从当代大学生特点、导师制度工作的现状、学分制管理的趋势、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来看,当前在高校实行本科生“导生制”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关系,有效解除了师生之间的脱节现象,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7.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辅导员素质结构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构成。本科生导师制下,辅导员素质的提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拓展培养途径,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和组建团队等进行素质培养,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了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而高校辅导员以其特殊的地位,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必将为辅导员的工作增添新的活力,使导师制下辅导员工作以全新的面貌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更独特的作用。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2006,5.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5-24.

[3]新华社记者.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N].光明日报,2001-01-11(1).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