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征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2012-08-15周磊
周 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内涵丰富,包含着诸多要素,崇高的精神支撑是推动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和动力。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深刻的和谐内涵,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和谐内涵
长征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
长征精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广大中国工农红军在史无前例的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包含着深刻的和谐内涵,对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正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使革命前辈们在艰苦的长征中始终战不垮、苦不倒、打不败。在每位红军战士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理想和信念的力量,使每位红军战士都展现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二是顾全大局的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在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红军严格执行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和纪律,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钱,为团结群众奠定了基础。没有紧密的团结,就没有长征的胜利,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在长征中,实现了全党的团结。在长征中,红军各路部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生死与共,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红军部队时刻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主动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兄弟部队,有时甚至用局部的牺牲去换取全局的胜利。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才战胜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征的历史表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三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长征是红军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还有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中国工农红军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在长征途中,舍己为人、生死与共成为红军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不计条件,绝对服从上级指挥,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兄弟部队创造取胜条件。最终红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四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七律·长征》中,毛泽东同志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对红军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长征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其内部的和谐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这一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应该是高标准、高水平的文明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园。这些特征与长征精神的和谐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应切实发挥长征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弘扬长征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艰苦卓绝的长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实践。长征经历的时间之长、困难之多、危险之大,史无前例,与其说是对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不如说是对革命意志的考验。在巨大的困难、挑战和考验中,红军坚持了下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示了极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主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提高红军队伍的政治觉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教育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培养不畏艰险革命的精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作用,构建和谐官兵军民关系。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3]“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应牢固树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观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氛围。
第二,弘扬长征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红军获得如此巨大的力量靠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靠的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蕴涵着一定的时代特征,其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价值观多元,普世价值横行,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面临着困惑与迷惘,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新时代教师和当代大学生首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抓好“三观”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崇高的理想信念,归根到底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抓好“三观”教育,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找准人生方向,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应区分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的关系,让长征的坚定信念、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切实得到弘扬。
第三,弘扬长征精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气度,是广大师生不可或缺的品质。高校近年来,正处于深入改革,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学校采取了重大的改革措施,这必然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如学校的扩建、“学院制”改革、权责重新划分,以及薪酬制改革等。然而,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有的学校实现了平稳过渡,而有的学校出现了尖锐的矛盾。这与广大师生是否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利益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党委也应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一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调动学校广大师生和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顾全大局,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矛盾。坚持把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广大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坚实后盾。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坚持走群众路线。学校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切实发挥工会在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心声,反映群众意见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形成的源泉,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长征的实践,磨炼了红军的坚韧品质和崇高境界。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怕吃苦、怕困难、求享受、浪费重等不良现象,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日趋淡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高校要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磨砺品质、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育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他们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0.
[3]周桂英,周建树.论长征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时代价值[J].理论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