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应肩负起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的重任
2012-08-15黄金中
黄金中
(四川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一、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的现状
原生态民歌是指由土生土长的民间歌手亲自演唱的本民族的山歌,小调等民间歌曲,也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原生态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来源于生活、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牧民、车船夫、脚户人、牧羊汉及各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中间,它反映着不同时代和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民歌由大众口头创作,不受外界时尚音乐潮流的影响,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精炼,曲调完美,风格纯正,具有地道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原生态民歌与生活密切联系,并表达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它的创作和演唱常常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以即兴性为主。原生态民歌的语言非常生动且具有传神色彩,它并不是将简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搬来即唱,而是也很讲究比兴韵律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大多数需要通过口口相传和身传言教,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原生态民歌传承表现也不相同。它既是一个需要民歌群体和民歌个体互动的音乐传承过程,又是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而备受大众青睐的一种音乐传承形式,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原生态民歌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原生态民歌产生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
生活环境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这必然会对民歌的生存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以前我们有很多劳动歌曲,在盖房子的时候会喊“号子”,使劳动更有节奏,现在许多地方盖房子都是用机器,人力基本上很少用;过去林场有很多号子,抬木头、上坡、下坡都有号子,现在却都是机械化了,使这些东西就自然没有了;如农民们在田野里插秧、锄草,纤夫们在河边上拉船,码头工人在搬运等等,都会有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劳动号子、歌谣产生和流传,而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了;而对传统民歌中最多的一种类型——情歌而言,在目前的社会中,歌唱的好坏并不能作为择偶的主要标准,因此,情歌的存在环境也就逐渐地消失了。
(二)传媒使人们的观念发生趋同。
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品位更趋同于每日充斥我们耳边的流行歌曲,更难说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了解和传唱。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现在,随着西方民俗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国,致使我国的民俗民风也越来越被淡化,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在广播、电视、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学习唱歌几乎很少依赖口头相传的形式,故更谈不上依存于原生态民歌的传唱与发展了。
(三)形式和内容雷同的专业声乐教育。
在我国目前有上百所音乐院系,而这些音乐院系基本都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在规范和培养着我们的音乐家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田青教授说:“这几百所音乐学院用规范的‘生产线’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以后怎么办?这么多学生都抱着一个梦想,怀着一个从父辈就有的梦想(很多人让孩子学音乐都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梦想)走进音乐学院,但是我们用这样一个规范化的方法,批量生产罐头歌手,那么他们将来怎么就业?社会将怎么进行消化?”再从近年来的现象来看,在一次次的春晚和诸多媒体上的表现:“用一群长得都一样的女性穿着一样的衣服用一样的声音唱大同小异的歌,据说她们充满感情地歌颂了祖国、春天、伟人和幸福美满的生活……永远的喜气洋洋乐观向上,永远的字正腔圆,永远的毫无破绽,永远像假的一样。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却并不过分。”这样常常会使一些人走进一种误区,也使许多人会误认为似乎只有常常活跃在屏幕和舞台上的那几个明星大腕儿所演唱的歌曲就叫民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原生态民歌的继承人走进了音乐学院,开始接受所谓“科学”的“专业声乐教育”,可结果又如何?有的嗓子不行了,或者唱歌的观念变了,再或是统统变成了一种腔调——五十六个民族都变成了一种声音!
2001年,由我亲自参演并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西部“花儿与少年”原生态民歌演唱会上,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们个个都铆足了劲儿,然而对于舞台的拘束感,又多多少少让他们有些施展不开。于是,纵然有很多人在河州大令《下四川》和《哭嫁妆》的演唱中不自觉地落下了泪水。但泪落之后呢?我看到现场还是有些人就提前离场了,还有人甚至觉得原生态歌手站在舞台上做出的各种演唱姿态甚至是很可笑的,更有人曾说“这些歌曲的确不好听”。此时,我们不能去责怪那些提前离场甚至说歌曲不好听的人,毕竟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对任何事物的价值判断也都会是多元的,而且他们很可能早已把好听的民歌已定义为那几个明星大腕儿嘴里唱出来的东西了。
然而,我们真正应该去责怪的又是谁呢?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原生态民歌就如同一张薄薄的纸,轻轻一碰就会破了。田青教授还说:“目前传统文化消逝的速度很快,就在我们谈话的这一秒钟,就有可能有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过世了,而他却没有传人;每一分钟,就有一个清代园林、一个明代牌坊被铲平了。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传统文化在消失,原生态民歌也在其中。”可见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已是不容乐观了。这就是目前我国原生态民歌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进行了全新的变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加快学校音乐教育建设,是落实“规划”实施的保障。我们从三方面来谈谈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1.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的状况:当前音乐教育有两大培养体系,一是高校师范教育中的艺术院系;二是普通高校中所设置的艺术院系。但是,高师、普高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不断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规范要求,普遍存在向纯艺术院校靠拢的倾向,造成专业雷同、培养目标不明的状况。
2.音乐教育思想认识的状况:我们调查了一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及在职进修的各级音乐教师的情况,虽然“决定”和“规程”以及《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了三年以上,但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没有重视新教育观的落实。
3.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状况:音乐专业有大部分学生出现诸如技能单一,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中,基本限于一对一授课形式的音乐技巧课和集体大课授课形式的音乐技能课和音乐基础课。
通过对专业教材的分析,多数教材内容没有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的特点,而偏重于艺术院校的教学特征,并且教法存在音乐技巧课与音乐技能课脱节,理论课不能运用于指导实践的问题。针对音乐教育现状,我们认为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对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各级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等。
二、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神圣职责
高等院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新世纪以来,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到各类高等学校,都特别强调直接为社会服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而且,高等院校的唯一职能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两个途径。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更要考虑人的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应该尊重学科发展的逻辑体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校资源所能提供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要考虑学生个人兴趣、个性、能力发展对教育内容的个人本位需要和社会本位需要。
原生态民歌不仅仅是一种唱法,它更是一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风格,它的音色和发声状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我们需要让热爱乡土文化、能演唱原生态民歌的歌手们(传承人)有机会、有条件走进高校,让原生态音乐艺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原生态民歌是民族特色非常浓郁、地域色彩鲜明、唱法多样、自然纯朴的民间歌曲,它会给高校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增添新的音乐元素和民俗色彩。
这些自幼接受传统民族音乐熏陶的民歌手进入高校后,不仅要系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声技巧,而且还要求他们了解和熟悉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全面提高综合文化素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识投身到当地的音乐教育中,这样,既能带动当地音乐文化的普及,又有利于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使人们对民族民间音乐会有更为成熟的审美和理解,并深刻地体验到它的魅力所在,进而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以及尊重并保护民间音乐的意识,促进民族音乐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原生态民歌的崛起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关注和支持原生态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让原生态音乐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瑰宝绽放异彩,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原生态音乐文化。
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新增加的原生态唱法比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音乐界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然而在欣赏的同时,央视舞台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原生态音乐艺术虽然处于偏远地区,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仅从央视舞台这一有限的窗口中,我们看到了原生态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这只是原生态艺术“浮出水面”的部分,而更多的宝藏还有待人们去不断地挖掘和发现。这也使我们看到高校音乐教育新的切入点和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让原生态音乐艺术成为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由于我国的专业音乐院校包括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招生体制的原因,好多原生态音乐人才都由于音乐基础知识和文化课成绩等因素,进不了高校大门。为了发现和保护原生态音乐人才,我们还应该让一些生活在本土的具有当地人文背景的、热爱乡土文化、能演唱原生态民歌的学生走进高校,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同时,作为承担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校,当务之急就是要让优秀的传统原生态民歌走进高校课堂,将原生态民歌普及和推广发扬光大。让在校的音乐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田野调查、实地采风,在实践中培养既有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和文化教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和推广的断层现象。
三、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的措施
(一)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与师资要进行调整。
原生态民歌教学的师资应以高水平民间艺人、民族音乐学家为主,教学内容也应增添一些由民间艺人和民族音乐学家口传心授和多年积累的具有大量的原生态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内容。从高校音乐教学体制改革和原生态民歌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民间艺人具有高超的演唱技术和实践经验,其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技巧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及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原汁原味作品表达都是非他莫属的,高校聘请这样的专家艺人和民族音乐学家来参与音乐教学无疑对原生态民歌进入高校将会起到规范传承和推广传播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高校要配备统编教材和新编教材。
高等院校的教材对原生态民歌手而言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人而异,所用教材必须要适合他们的风格特点和现有程度,除此之外,还要让他们了解一些中国传统的、现代的以及西方的音乐知识和现状。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在比较、交流中才有可能产生新型的创作元素和动力,并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原生态民歌更需要在传承、传播中发展,所以当前原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变了,许多原生态民歌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说高校要组织相关学者专家编创并出版既适合现今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又有利于原生态民歌手以及传承人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方向的新型教材。
(三)高校要调整和制定新的招生规划。
如何面向偏远山村和广大少数民族等地区招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招生要求方面,应以专业主课成绩为主,针对山村考生及许多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文化课需相应降低要求。这些原生态民歌学生的培养目标既可以是各文艺团体的演员,原生态民歌传承人,为民族演唱事业出力;又可以是将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后起之秀,更是传承、推广和传播原生态民歌的后来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别是一些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域间的差异又非常明显,由于生活习俗、方言、地域色彩等多种因素的缘故,如果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失去了特定的传播途径,传统的流传演变方式又迫于改变,那么,原生态民歌还能否传承下去?这是需要学者、专家们关注和论证、探讨的课题。
(四)高校要为原生态民歌搭建培训平台。
面对那些无法考入高校的原生态民歌手(即传承人),我们应为他们搭建起多个培训平台,用分批轮训的办法等,将每次比赛中涌现出的较有潜力的优秀歌手招收到高校音乐院系中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全面素养,并指导科学的发声方法,使之在不影响原生态歌手演唱风格的前提下美化和提高歌手的演唱技巧和歌唱能力。对于原生态歌手的培训资金的投入,笔者认为除了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部分之外,高校也应该为扶持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推广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或成立相应的原生态民歌保护基金会、促进会等。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还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规划和培训,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既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表现出作品的感染力,又要用民族的感情、民族的风格来表达其作品的内涵,无论是咬字、发声、表演均要遵循原生态民歌的演唱规律及演唱风格等特点,在作品的处理与表达方面既要与时俱进,声情融一,又要展现出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导向性。
显而易见,尽管在多方部门、组织的努力下,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原生态民歌热”的春天,但我们并非为此而乐观,因我们还要看到,在多次对原生态民歌文化生态及其传播、传承的全局性冲击给原生态民歌带来的伤害,同时原生态民歌搬上银屏,走上舞台,进入高校,它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民间习俗的异化,传承环境的变更,教育制度的局限及多种媒体导向的冲击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状态。许多人为之担忧,认为它一旦离开了原生态民歌所附生的地域就会不是原生态了,实际上很多原始的声乐形态简单粗犷,表现力单一,作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必须要在不影响其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比如,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改编创作的《兰花花》,赵越、景建树改编创作的《新编走西口》,原来的曲子就仅仅几句,单调、呆板、缺乏可唱性和可传性,所以要进行改编。提高幅度,增添难度,使作品的表现力更为深刻。许多专家学者同样认为我国的传统民歌确实需要改进,无论是在词曲的改编创作上,还是在原生态歌手(即传承人)的演唱上,都要注入新的方法,这样,原生态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重任自然就压在了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创作工作者的肩上了。所以说,原生态民歌不仅需要挖掘、传承,更需要创新、发展。
[1]尹兆旭.从“歌唱中的音色审美”看声乐艺术的民族化问题.中国音乐学,2004(3).
[2]李小亮.民族风格在形成声乐演唱技艺上的作用.音乐探索,2002(2).
[3]乔建中.“原生态”才是民歌唯一出路.新京报,2004-9-16.
[4]秦柯.原生态民歌引发思考专家呼吁民歌继承迫在眉睫.音乐周刊,2004,9.
[5]网络(流浪的苦行僧).论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前景,2006-6-25.
[6]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9月号(总第493期):17.
[7]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1月号:26.
[8]朱洁琼.原生态民歌.草原的咏叹.人民音乐,2006,5月号:42.
[9]伍国栋.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人民音乐,2006,1月号:34.
[10]田彬华,余艺芸.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让原生态唱法走进高等教育.“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9):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