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研究
2012-08-15王江涛
王江涛
(贺昌中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一
为什么现有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虽经多年的努力仍处于初创期呢?整体来看学科建设还极不完善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原因就在于教育技术的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存在认知跟不上的问题。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再谈认知。教育技术应该是对于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搭配,同时教育技术也是教育思想的直观体现。为什么改革了快二十年的高中美术学科在教学资源的各方面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支配下,教育技术落后就是生产力落后的根本体现,各门学科就好比人的各个部分一样,我们总是将资源割裂开来,甚至分主要的和次要的,考试的和非考试的,道理何在?我认为问题出在文化建设中缺乏一种树立人性的一门技术,具体到教育中就体现在学科建设的不平衡,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实质上这正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问题不想扯得更远,我们就谈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人的力量体现在人的主体性,人性就是说人的主体性,主体通过客体得以体现,但客体永远不是目的地,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全部感觉得以自我把握的感觉,主体的实现就是美感的实现。美术学科肩负此使命,应该高度重视美术学科这一教育资源的价值,在教育技术的评价体系中更应加以研究落实。
我认为在理论方面:我们对于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理解上要继续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是客体的问题,都是人的能力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理性和感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感性和绝对的理性,但是我们要讨论人的目的是感性还是理性,因为人的目的是幸福感——美感,所以人的目的是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这种美感的数量和质量又取决于人的理性的发展程度,但理性绝不是最先来的和最后要去的存在,甚至认为它就大脑的一种功能,是实践的结果,是自然而然应具有的。那什么是自然而然呢?我认为美术实践体现了这一特点。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能力的教育,美的观念的教育不是重心,我们太过重视知识的传授了,审美能力应该体现在美术实践的技术层面上。美术活动是动起来的体验,是对自我主体意识——美的观念建立的平台。审美能力就是美的感觉能力,对于美感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参照阿奎奈的描述进行理解。
你要证实你的灵感,继续感知这个课题的全部在边界以内完整的个体。这条边界框定整个课题,使它从无法测量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隔离开来。在框架以内,这个课题是一个整体,既妥帖又统一,所有的部分都保持其一致性和适当性——整体的统一性。
在你分析和验证这个课题,从一个要点到另一个要点时,试着感知每一个部分与其他各个部分及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整体结构的比例关系和节奏,并使每个部分都处于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和谐——整体的贴切、匀称和调和。
在验证过程中,按照原来的模样,而不是任何其他模样来感知你的课题,在以前并不存在的、一个原创而又独特的思考结果。在你给予自己的想法一个切实的形态时,要认识到,每个部分仿佛必然与其他部分组合到一起——这是唯一具有逻辑性和美感的组合方式。这也揭示了阿奎奈的第三个条件:整体的穿透性魅力、精确性和可逻辑性。
当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验证阶段完成以后,你——现在还包括其他人——将重视你的创造,看到它的统一、和谐和魅力,并将体验到“闪闪发光,无法言喻而又沉甸甸的美感享受”。
美就是美感,美是超理性的感性存在,美是人的最高需要,人是具体的活着的感觉器官的存在。
美术教育是把人从天然的无理性的感性中实践出来的有效渠道,发展了人的感觉能力,使人发展成为有理性的感性存在和超越理性的感性存在,使人变得更加具有创造性,变得有想法、有个性,其实这就是人类的核心精神。
必须纠正当前高中美术教育学科特征不鲜明的说法——不去表现的认识和发现不属于美术,不是审美——目标和层次太低,审美是以完成作品为前提,实现感受方法的提高为目标的,学生必须动起来,否则不能认为是在上美术课。
美术学习是感受的技术,学生学习美术不是为了美术而美术,美术只不过是一种实现想法的渠道,一种形式,但美术学习的意义是深远的:经过自我的塑造可以发展审美的情趣,感受技术的学习可以实现审美态度的提高。创造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学习美术的方式看事物是一条通往获取更多创造力的大路。毫无疑问还有其他很多条路可以指引你到达这个目的地,但是太多的发明家在自传笔记中非常虔诚地指出:视觉性、感知性的过程是最直接的一条路,而且对创造力及其重要。视觉想象的天才毕竟是少数的,学习感知技术对提高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已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加入视觉能力,才能使大脑的整体能力有机会得到提升。
艺术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审美能力着重体现在表现——体验层面上,再好的想法不去做是不可能成为美的。美是真理的形象,想法不能没有,但做是第一位,实际上人不是不会想,通常是想得多做得少,原因还是不会做只能想,想本身就是偷懒的行为,所以方法很重要——美术课必须动起手来,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少说多做,教师以示范引领为主。
现有的教学内容犯了一个错,把训练感受方法的途径当成了目的,当成了内容,或者说把美术的形式当成了内容。
教学内容由教学目标所决定,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实践的特点:美术实践的目的是能力的完善而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美感——审美能力是一种感受美的能力,应体现在感受方法的掌握上,现在我们是对于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认知有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形式——五大系列、九个模块,但是不能离开对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方法的训练。
训练的手段—方法—工具有很多,我们可以择优。因材施教,方显效果。塑造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技术。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问题是什么是素质一直在争论素质从哪里来,很明显不可能从过去的实践中找到答案,素质应该是一种过去没有的新的实践存在的产物,是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到了,美术学科正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新事物。
虽经多年的发展,美术学科一直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控制下,旧的观念以至旧的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应该抓住机遇改革,以自身学科的任务和目标出发去打破旧的内容和方法。旧的人才观是不把人当成是主体来看待的,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由学科的目标来决定,由人才的选择标准来定,人才的选拔标准不变,素质教育永远难以实施。标准应修定为尊重一个人的主体性,注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美术学科正是进行这一方面实践的学科,原来的教育标准不是说对和错问题,而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判断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改革,内容要深化,方法要提升,教育质量要整体提高,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在有限中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是一个技术活儿,可以说审美教育是现行教育体制的突破口,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要求,不只是加进审美教育的问题,更是教育生命力的问题。
二
美术教学实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上。教育学生是一种引导,引导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制度的体现,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美术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的建立——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学习美术的观念是学习美术的制度建立起来的,有了学习美术的观念又会更进一步地促进美术学习制度的发展。制度不是死的东西,是保证和促进美术学习的前提条件,体现在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上。
现在的问题是美术教学制度就是建立不起来,万事开头难,能够收获美术观念的科学系统的美术教学制度在哪里?中国式的高中美术教育是一个太有想法的制度。美术教学需要一种状态,教师的状态和学生的状态,在于什么私心杂念也没有和毫无保留地投入进去。可是美术教学在现有条件下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一天到晚地跟着应试教育的名和利,又被应试教育所排斥和玩弄。说是素质教育,都是一条战线上的人,可是到了关键环节:排课、场地、器材、作业、考试、评价、奖惩、职称评定、工资改革等的时候就有区别了。例如:进行绩效工资改革时我们学校就分考试和非考试科目,按两个标准,想办法卡美术教师的待遇,你教学再努力根本没人管:职称评定也是一样的:仔细想各个方面都感到不公。实际成了两条战线上的人,教育已经在起内讧,中国式的美术教育,何谈教学状态,教师如此,学生更不用说。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育的目标,指引着教学工作,评价体现出教育技术的水平,体现出对于人的本性的理解。美术是技术,技术要引进消化和吸收,要有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相信在统一思想和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加上广大美术教师的无私奉献,美术教育事业,国家的教育事业,整个国家的后备力量,国家的创新能力、生存力和竞争力,人民的幸福指数会得到不断提升。
美术教师要刻苦钻研,勇于奉献,而且任重道远,不进则退,别无出路,只有尊重实际,全力以赴,美术从来都是最辛苦的事业,美术教学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圣境,打破一切对于人性的约束。蔡元培曾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对艺术、对美术来讲,我自愿做一个超宗教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