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特色与保护

2012-08-15郭新良蒋晓春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蜀道文化景观栈道

郭新良,蒋晓春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边的悬崖峭壁上,是剑门蜀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蜀道中最为险要的一段。明月峡古栈道遗址蜀汉文化丰富,多元文化汇集,在山高谷深、文化富集的地理单元区域内形成完整的文化景观系统。为此,拟从文化景观角度对剑门蜀道明月峡古栈道遗址的特色和保护理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景观的内涵

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是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与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相联系,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并受周围环境因子影响与之共同构成的特殊景观。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此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 O.Sauer)继承和发展了施吕特尔的理论,即强调文化景观概念中自然与文化的整体性。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文化景观被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分类体系。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分为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landscape designed and created intentionally by man)、有机进化文化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和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三种类型。

作为第三大世界遗产大国,我国文化景观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截止到2011年,我国先后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有43处,其中文化景观遗产仅有庐山(1996年)、五台山(2009年)和杭州西湖(2011年)三处。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关注和研究不足,相关保护理念滞后。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创造了丰富而多彩的文化景观。剑门蜀道文化线路是一条交通干道、邮政驿道、军事要道、文化古道、生态廊道、交流孔道。剑门蜀道中明月峡古栈道段即是一处典型的文化景观遗产。

二、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明月峡古栈道遗存位于清风、明月二峡之间。该段峡谷为东北西南走向,下临嘉陵江,两岸石崖壁立,峡谷全长2千米,宽近100米,垂直高差约300米。在狭长的地理空间内,形成以古栈道为核心的文化景观系统。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河谷地带;栈孔;开凿痕迹;复原栈道;古驿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鸟道;嘉陵水道;古栈道沿途的关联性遗存遗迹(如诸葛亮点将台、陆游遗作处等);文化现象(如古栈道建筑文化及与之相关的诗歌文化、三国文化、军事文化等)等。

三、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的共同创造。景观与文化是互动的关系,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也是相互对应的概念。明月峡位于山势险峻的秦巴山区,古栈道建造于水流湍急的嘉陵峡谷。千里栈道通于蜀汉的独特功能使其成为川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主要通道,对于古代巴蜀乃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

明月峡古栈道是千里蜀道中集“险”、“要”于一体的典型路段。“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与周边自然、人文之间往往存在无法割裂的共生关系”[1]。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交通闭塞。四川盆地周边为众多高山峡谷所环抱。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横隔着秦岭和巴山两大山脉,山势高峻陡峭,地形复杂,成为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明月峡段峡谷处于嘉陵江上游,该段江面宽约百米,峡谷两岸高山相对、山势险峻。谷底巨石遍地,水深湍急。岸边悬崖高耸,陡石林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峡谷绝壁纵深,江水拍岸,道路断绝,无法通行。

古栈道的险要一是指蜀道古栈道位于群山环抱的入川咽喉处,地势险要,在悬崖峭壁的栈道上通行艰难;二是指在河底或悬崖峭壁上架桥为路,本身就是相当困难的工程。古栈道开凿于明月峡嘉陵江峡谷东岸的悬崖峭壁上,全部高悬于岩壁半空,一般距江面10米左右。该段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从南到北共分四段。其中岭南段和中段最为险峻。先秦蜀民披荆斩棘,开山劈崖,架木为桥,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中开凿了一条沟通川内外的大通道。

峡谷内风光旖旎,奇峰叠嶂。除古栈道外,峡道内分布有天柱峰、黄颡洞、仙人桥,茶圣陆羽称之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碚。在峡道上还有盘龙洞、明月洞、烽火台、老虎嘴等景观。

(二)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建筑特征

明月峡古栈道构造巧妙、建筑科学、功能完善,是古代交通建筑奇观。栈道又称阁道、栈阁,意思是把架空的、有柱的“阁”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连接、延长而成的一种悬空通道。明月峡古栈道的形制南段为无柱式,北段为横梁支撑式。南段“在悬崖陡直、河水又深,无法垂直立柱托梁的地方,人们在壁孔下方凿孔立斜柱已托横梁,即悬崖斜柱式”[2]。古栈道北段大部分处于悬崖峭壁上,许多突出的巨大岩石横亘在江边,嘉陵江水深湍急,无法立柱,而路面下临江面,亦难以立斜柱,所以主要采用无立柱式形制修筑。

明月峡古栈道基本上是在悬崖峭壁处凿石穿木为梁,在河底或悬崖峭壁上插上竖木或横梁来支撑立木,石凿的栈孔分为上中下三层排列,中间架木做栈道,供人马通行用,下排起到固定支撑作用。特别是中段老虎口处,栈孔多达6-7层。古栈道最宽处达6米,最窄处仅0.9米。在今天明月峡古栈道遗存的悬崖峭壁处,仍然保留着400多个孔眼。这些孔眼呈方形,大部分孔洞往里侧倾斜,孔洞的底部有一个长方形的栓眼,放入横梁后木栓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

古代先民在修筑栈道时,首先在天然崖壁上开凿出行道孔,并以此架设横梁。横梁外延长约2米有余,并在其上顺铺横檀,再铺木板构成路面。木梁、支撑柱构成框架。根据建筑力学的原理,行道孔横梁下的支撑柱,立在第二层支撑的横梁上。但第二层支撑横梁短于第一层,三、四层相应递减,使底层横梁和岩壁成渐进之势,可以有效减轻栈道主横梁的承受力,增强了栈道的安全性、稳定性。有些路段,在栈孔上边另凿阁孔,搭有棚盖,其作用是挡住山上可能滚落的碎石和遮风挡雨,以保证行人安全。

(三)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

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文化内涵深厚,文化遗迹丰富,六道集一地古今融合,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交通奇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是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文化景观的各要素也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研究才有意义。先秦蜀民在交通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凿山而行、架桥为路创造了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甚至比罗马大道还早,并被著名建筑学家茅以升称之为与大运河、长城齐名的古代三大杰出交通建筑。

关于明月峡古栈道(剑门蜀道)最早的传说要追溯到先秦时代的“五丁开山”之说。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古籍中皆有记载。明月峡古栈道三国蜀汉文化丰富,保留有大量的三国文化遗迹。历代名人陈子昂、杜甫、李商隐、白居易、苏辙、陆游等都曾游历明月峡,大多留下了不朽诗篇。

明月峡古栈道河谷两岸内六道集一地(古栈道、古驿道、鸟道、嘉陵水道、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是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古今交通的活化石。在古栈道以南数百米处是蜿蜒曲折的川陕公路。1937年,川陕公路全线通车后成为新蜀道。自此之后,一直在川、陕两地的交通运输、人员物资往来中起着大动脉的作用。再往上是先秦驿道,栈道的下方是嘉陵水道。在丰水期,嘉陵水道仍可具备通航的条件。嘉陵水道的两侧被当地人称为“鸟道”。所谓鸟道其实就是古代纤夫拉纤踏出的小径,即纤夫道。在峡谷的另一侧,与古栈道遥遥相对的是宝成铁路。古今交通方式集聚一处,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奇迹。

四、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

汉唐时期是栈道建造的兴盛阶段。典型的木栈道在川陕两省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四川盆地多去剑门蜀道等巴山诸谷道与关中联系,剑门蜀道为出入川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但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四川与政治经济核心区的联系则多取长江水路,地位远远超过了北面的剑门蜀道”[3]。加之修筑栈道工程巨大,费时费力,又易遭水冲毁,被火焚毁,因此造成了栈道通塞无常。唐代以后,栈道逐渐被碥道替代,尤其是宋元以后,栈道数目锐减。川陕大部分栈道毁于明末。由于栈道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且维护不力,加之战火毁坏,明月峡古栈道也随之逐渐被废弃。1991年广元市政府按古栈道的形制进行部分恢复,修建了仿古栈道。古栈道宽约6米,而现栈道只有1.5米宽,仅作旅游观光之用。此外,以古栈道为核心景观的明月峡景区新建了蜀汉朝天寨、演武场和筹笔书院区等人文景观。

五、关于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保护理念的探讨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复合体”[4]。不同地域单元的文化系统具有各自发展的轨迹和特色。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作为古代蜀民创造的交通建筑奇观蕴涵着深刻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所衍生的经济、社会、文化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将明月峡古栈道作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必须加强对这一文化景观遗产的科学保护。

(一)在复原部分古栈道建筑的同时,做好古栈道建筑遗迹的保护

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明月峡古栈道遗址残存的建筑遗迹是该文化景观仅存有形的物质载体。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虽然因人为、自然等等因素,明月峡古栈道已不复存在,目前该段栈道仍保留有400多个栈孔,分布在近500米长的岩壁上。这对于研究该段栈道概况、建筑形制、构筑特征、建造方法以及栈道分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保护明月峡古栈道,不仅要保护好文化景观的个性特征,还要协调好区域生态环境。事实证明,只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控制游客容量

“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要特别突出环境容量控制”[5]。明月峡古栈道景区兼具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吸引力。因此要杜绝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甚至破坏性开发的盲目行为。另一方面,要明确游客游览准则,对游客在景区游览行为和活动进行规范,同时,充分考虑景区、景点的承载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

(三)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月峡古栈道(蜀道)是古代人民为突破地区间的交通瓶颈而创造的独特交通建筑形式,是蜀民在“四塞”的特殊地理条件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凝聚智慧和心血的独特价值观念与创造精神的杰作。因此,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促进整个蜀道文化线路申遗的角度而言,充分挖掘明月峡古栈道的蜀道文化因子(三国文化、交通文化、题刻文化等),并将之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景观文化系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制定保护古栈道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进行整体性保护和预防性维护

明月峡古栈道文化遗产物化的历史价值和材料原真性的物质实体及考古研究的潜力蕴藏在栈道所有遗址和它所共生的环境之中。因此,必须从长远、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制定科学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同时,在保持古栈道文化遗产原真性、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维护,以保护文化景观“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完整性。“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该资源的品质和价值”[6]。在规划的尺度上,保护不仅包含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还应包括其内在的经济和社会含义。

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作为蜀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和特殊研究价值。如何在蜀道文化线路申遗的大背景下,做好古栈道文化景观的研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是学术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文章旨在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对明月峡古栈道文化景观的特色和保护策略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有所裨益。

[1]单霁翔.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探索[J].南方文物,2001,(1):1-12.

[2]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6):86-89.

[6](英)费登·贝纳德,朱卡·朱可托.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蜀道文化景观栈道
蜀道向天开
中国玻璃栈道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栈道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