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

2012-08-15张映彬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学政治

张映彬

(黎明职业大学 思政部,福建 泉州362000)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了新的视阈。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心理学界乃至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广泛兴趣,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以消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局限,主张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的发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其“积极”的思想包括:强调人的本性趋于积极;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2]力图实现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虽存在学科差异,但二者有诸多关联及相通之处。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包容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动机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及主张,以提高人文关怀的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之维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具有自我选择和决定能力,应充分尊重个体,并善于挖掘个体的积极潜能,这种价值取向彰显了积极心理学对人能动本质的重视和推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主流心理学(如精神分析学派或行为主义学派)将人视作本能的或环境的产物的消极观点,极力主张人的行为是由“自我”来进行选择,由“自我”来进行决定的,即自我决定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P4)。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对大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最终必须要通过大学生自主的接纳与吸收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教育者的施教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外部动因,是“他助”,而大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动因,是“自助”。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以教师为主,片面强调政治功能,采取单线式灌输,往往无视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与决定的需要,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严重挫伤了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即受教育者的自助教育。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并使他们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从而树立助人自助的教育新理念。

(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完善正面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现代教育需要秉承积极的人性观,“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和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4](P227)而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问题,这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指导方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往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重在修复人的问题,未能引导学生对问题做积极的解释,未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完全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从而使人获得成长。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思想,对于完善正面教育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的成长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强化赏识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最终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之维

(一)运用积极情绪体验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情绪心理学专家孟昭兰教授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抗压能力。积极情绪体验法尤其强调积极情绪及体验对个体成长的作用,提倡教育者要事先设计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步骤,开拓有效的教育渠道和创设积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情境中去体验、分析和反思,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乃至获得“巅峰体验”,身心倍感愉悦。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教育者应激发教育对象在施教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尤其是积极情绪体验,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利于培养人的各种优秀品质和积极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积极人格品质,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引入积极情感体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运用积极情感体验法,创设各种教育情景(真实情景、模拟情景、想象情景),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自省,提升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以至获得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二)运用积极心理辅导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主张心理辅导的核心是“让咨询者自己通过累计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产生的目的。”[4](P245)与以祛除紊乱为中心的传统心理辅导有所不同,积极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或专业心理工作者从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出发,运用倾听、访谈、对话等积极方式进行正向意义的心理辅导,并施加积极的心理干预,促使学生激发自身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从而达到预防或消解心理问题的产生,塑造积极人格品质,追求生命意义的目的。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积极面的挖掘与培养,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鉴积极心理辅导法,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要解决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对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人格的尊重、完整生命的关怀及人生意义的关照;不仅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更是对其今后人生道路必备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环境之维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成长与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积极的环境不仅是构成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4](P30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包括课堂、校园、家庭及社会等组织系统,这些组织系统的有效建立将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课堂为主阵地,校园文化为依托,家庭-学校-社区为一体,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已相继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实践证明,这是一门让大学生受益匪浅,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国内高校应加强对国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跟踪,加快本土教材的开发和学科建设,尽快普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空间,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渗透于各学科中。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应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力量与内在潜能,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二)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对大学生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人文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力量,让学生获得各种积极情绪体验,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加强学校综合治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增进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并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需要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学校除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进自身的建设,还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因为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最重要、最直接,影响最深刻的环境,而社会是大学生展现人生的大舞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入社会,促使三者通力合作,共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家校社一体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德,心理学重在育心,二者虽有差异,但本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精神,二者可以很好地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分支学科,不仅为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带来了新思维,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1]Sheldon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2.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心理学政治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