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探析——以皖西学院为例
2012-08-15陈拥军
王 庭,陈拥军
(1.皖西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2.皖西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六安237012)
目前全国高校正在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作为其中重要力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以学校、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平台所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课题研究等过程之中,深化创业知识、丰富创业体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高校创业实践的发展历程
(一)高校创业实践的发展历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要求把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有60多年历史,创业实践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业教育的过程即是创业实践的过程。在美国,大学生创业实践已经成为经济直接驱动力之一。涌现了以盖茨、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典型。
我国高校创业实践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高校对创业实践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1999年由团中央等主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将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引向了深入。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人大、北航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高校创业实践进入到多元探索阶段。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立项建设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逐渐形成了以人大、北航、上海交大为代表的三种创业实践模式。2010年,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也迅速发展起来。
(二)皖西学院创业实践的发展历程
皖西学院自2000年升本后,就高举应用型本科建设大旗,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足、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己任,创业实践思想已经萌芽。2004年开始实施“通识+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按照“两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拓展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创业实践的思想已经较为明确。2009年以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设计并优化大学四年的全程创业教育模块,着力构建创业理论与创业训练并举、课堂与课外统筹、学校与社会合作的创业教育格局,创新平台、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逐渐建立,创业实践体系已经初步构建。经过学校多年来的不懈努力,201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同时被省人社厅认定为全省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这是对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工作的充分肯定。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的类型与成效
(一)创业实践的类型
将大学生拥有的创业知识转变为创业能力重在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1.竞赛参与模式。充分利用校园创业比赛和国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平台,如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双百”科普创意大赛等比赛,作为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培养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素质。许多高校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将创业实践融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
2.实践基地模式。在校内,建立若干创新创业实验实训中心、创业岗位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在校外,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深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本领。
3.创业虚拟模式。主要以各类创业沙盘和创业软件为依托,虚拟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模拟市场竞争和企业经营。尤其是网络模拟创业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评价、创业团队构建、创业风险评估、创业计划分析、创业环境构建、创业步骤以及创业经营活动模拟等,实现创业活动的高体验性和低风险性,近年来日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4.科研参与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爱好申报校内课题,或要求教师在申报相关课题和做课题时加入学生,成为课题组成员。这样,以高校的各级科研平台为载体,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增长创新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为创业打下良好的技术优势。
5.创业园模式。创业园作为一种提供场地、公共设施,加以资金支持和项目辅导咨询等相关服务的平台,营造了孵化微小企业的良好环境,是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高校单独或者与其他各方联合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以此为载体组织大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
(二)皖西学院创业实践的成效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相比,应该在满足地方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皖西学院为例,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校、院二级平台支撑,以竞赛参与型为主、多种模式结合的创业实践体系。
1.创业竞赛类型多有特色。在创业竞赛活动方面,以团委为主办方,每年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未来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大型活动;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承办网站制作、建筑设计、机械创意、电子设计与制作、营销策划、创业计划等20余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此外,充分利用校外各类创业竞赛平台,在近三年的创业类大赛中,学校共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40多项。
2.创业实践基地多方参与。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霍邱县、霍山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与六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与白莲生态科技、格义清洁能源、中国电信等公司合作建立六个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共建成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10多个,覆盖了学校各学科专业。
3.科研参与面广质量高。学校拥有24个建制的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与六安市共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与企业共建校企科技创新平台8个。在全面推进与六安市的校市、校县(区)、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业平台。同时,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学年立项一百多项,给予300-2000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良好的科研参与平台上,不乏将科研优秀成果转化成创业的项目,如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师生创业团队,成功组建六安西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申报获得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支持。
4.虚拟创业起步早。经济与管理实验室早在2008年就开设《ERP沙盘模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已培训近千名在校学生,目前又开设领航者创业模拟实训,进行创业活动的计算机网络模拟。
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和创业实践的有效实施,使我校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大为提升,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涌现了以付伟、曹昌海、汪润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典型。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的问题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近年来不断发展,在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1.创业实践观念问题。在学校层面,不少高校将创业实践理解为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活动,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之中[2];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育联系不紧密,忽视将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在学生层面,大学生创业实践意识有待提升,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宁愿“专业考研”、“专职考公务员”,也不愿自主创业。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
2.创业实践教学问题。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理论比重较大而实践比重较小,创业实践往往处于辅助地位。部分创业教师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习惯采用惯常的说教灌输方式,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较少,难以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独立的创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创业实践教学动力不足。此外,创业实践教学需要创业实践平台体系的有力支撑,否则其空间也非常有限。
3.创业实践管理机制问题。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活动,存在多部门管理且自成体系,缺乏整体性设计,创业实践资源分散且利用率低,而投入的成本却非常高。不少高校对创业实践教学实施硬性管理模式,原则性、一致性强而灵活性、多样性不足,不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3]。
4.创业实践经费问题。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费大部分靠国家财政投入,近几年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增加,但高校办学经费仍然紧张,很难有足够资金支撑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沟通联系不强,校企合作规模不够,引进社会资金流入高校发展创业实践也较为困难。
5.创业实践师资问题。从事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师除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但目前高校创业师资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自身没有丰富的创业经历。为加强师资力量,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创业者或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创业讲座,但难以形成体系,且外聘人员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
6.创业实践平台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创业实践主要局限于简单的、低层次的创业活动或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实践途径较为狭窄,层次不高。一些学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主要停留在餐饮、家教、开小店等领域;创业竞赛中创业计划内容陈旧,创业项目缺乏新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的发展思路
(一)观念意识的改变是前提
构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体系,要求高校自身转变原有就业型人才观,确立创新创业型人才观,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确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通过论坛、参观、展览、典型报道等创业宣传活动,在高校营造一种敢于创新、宽容失败、善于创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岗位创业、开拓进取的新观念,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创业实践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立足于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问题式、情景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
(二)制度机制的完善是根本
1.在组织机制上,有专职机构发挥统筹作用。不仅要成立校一级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领导机构,而且要切实发挥统筹规划作用,落实全校创业实践资源的科学整合,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开展。
2.在投入机制上,多方合作有力保障。将创业实践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积极争取政府合作、企业支持、社会捐助等多渠道投入,促进和保障创业实践的有效运行。当前,在政府人社部门不断加大创业培训投入的条件下,在企业需要高校科研支持和人力资源输入的条件下,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双赢和多赢之举。
3.在管理机制上,展现灵活开放性。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按照开放灵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改革创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弹性的创业实践教学系统。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分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有特殊才能和创业条件的学生边学习、边创业,甚至休学创业。
(三)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是关键
通过原有岗位职能扩大或新设职能岗位等方式,建设专业化的创业实践管理队伍,提升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管理、规划能力。当然,创业实践队伍专业化的重点,是加强创业实践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加强创业实践师资培训和创业实践研究。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去参加SYB、KAB、创业模拟实训等创业培训,学习有关创业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方面的研究,提升自身水平。
2.创造条件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关系,让一批创业教师到基层挂职,得到企业管理、经营运作的第一手资料,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创业实践教学能力。
3.适当鼓励教师亲历创业,切实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适当鼓励创业教师开展创业活动,到创业一线去历练。此外还可聘请一些创业成功校友、风投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除进行一般性讲座外,在校企合作的创业基地担任指导老师,对入驻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进行指导,保证创业实践效果。
(四)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是核心
搭建完整的适应自身定位和特色的的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实践发展的核心。让学生在整个创业实践体系中开展创业活动,积累创业经验,与企业、市场近距离对接。
1.整合学校现有实践实训平台资源。整合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基础实验中心、文科实训中心、各院系实验室等实践实训资源,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划分成若干系列的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将创业实践与教师、企业的研究项目结合,在创新中掌握技术和本领,创造创业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将创业项目演练、创业实践训练与专业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分散实践活动结合。以经管学院为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的集中实践活动,可以和创业教育中营销、财务、贸易、物流的实践活动结合;网络营销、市场调查、电子商务、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践,更是可以和相关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优化专业培养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
2.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平台。基于对创业第一课程的有益补充,利用高校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积极开展创业讲座、沙龙、座谈会、社会实践、创业竞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多方位、多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另外,根据各院系和专业特点,可以组建翻译、网络与计算机服务、校园广告、营销策划、校园物流、校园培训等创业团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建设专门的创业实训平台。在整合校内实践实训资源、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专门的创业实验室建设,包括手工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计算机软件虚拟创业活动等,直接与创业理论教育相衔接。目前安徽省人社部门正在进行高校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工作,可与政府合作建立标准化创业实验室,申请创业培训计划,获得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4.建设完善创业实践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有相当多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二元体制”等[4]。一方面,构建校企业合作的校外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创业实习基地内,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师生利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投身到企业进行研究与工作。另一方面,利用校园市场的吸引力和进入限制,和企业共建校内创业实习基地,如皖西学院与中国电信合作,建立电信校园体验店,主要聘用大学生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此外,还要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等社会性资源,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与学校的合力,开阔创业见习、实践基地的来源和类型层次。
5.建设创业园或项目孵化基地。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鲜有高水平的大学科技园作为创业实践平台,但校园内创业实践资源也非常丰富,学校可留置一些具有经营价值的场所、设施,提供给学生创业团队,在校园内进行商业策划、推广、经营等创业活动[5]。皖西学院结合校内实际,于2011年在校素质拓展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项目评审入驻了包括校园快递服务中心、皖西空间等在内的创业项目,使部分大学生实现了创业的梦想。在一定阶段可以考虑将优秀创业项目进行社会推介,吸引风投和社会资金投入;或与政府部门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经开区、工业园区和创业园区等为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提供校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信息咨询、税费减免、融资服务等优惠政策,如我校师生组建的西山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入驻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六安金桥创业园。
创业实践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其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6]。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合理构建适应自身定位和特色的创业实践体系,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满足地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培育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
[1]李家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3.
[2]段焰.新时期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71-72.
[3]董雄报.谈创业实践模式与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J].商业时代,2009,(6):66-67.
[4]张炳申.中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J].高教探索,2007,(1):71-73.
[5]吴昌南.挖掘校内创业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教学[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45-46.
[6]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9):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