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坚持政治建军的理论研究
2012-08-15李军
李 军
(盐城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一、强调了人民军队的阶级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陈毅重视对人民军队的阶级性教育,在红四军时期,就特别强调“红军是阶级的军队,为自己本阶级利益而战……红军是由工农斗争中产出,不能脱离工农群众”[1]18的阶级教育,开展了坚持人军队本质的“不准拿工农小商人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一切行动听指挥”[1]11的三大纪律教育。《论建军工作》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乃是本军的特质。这一特质是本军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保持发扬和加强这一特质,不仅可以保证本军能够日趋强大,且可以进而保证与加强本军对中国抗战的支柱作用。”[2]122工农革命武装,即以工农为主体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人民大众自己的军队,是由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工农儿女所组成的人民革命武装力量,其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来领导和指挥,正体现了这支革命武装鲜明的阶级性特征,也是其区别其他军队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军队作为工农革命武装的这一阶级性特质,因此建军也是为了“保持与加强本军的阶级性和党派性下手”。“人民乃本军之父母,本军乃人民之卫士”,[3]244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群众的子弟兵,“军队离开人民不能存在,人民离开这支军队,也同样永远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所以,为人民服务,建立人民的鱼水关系,就是这支军队的根本属性。因此,建立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是我党建军的根本目的。”[4]291人民群众爱护自己的军队,人民军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所说的:“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陈毅认为:“党与军队结合坚决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给予党和军队的援助,造成军民的伟大团结,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和必然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源。”[4]294人民与子弟兵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正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陈毅说:“八路军、新四军一贯坚持和厉行为人民服务这一铁则,故能在中国的民族与民主双重事业中历经锻炼,经过胜利,也经过失败,也经过胜利和失败的反复,而屹立于不败之地。”[4]292既强调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以及建军的宗旨所在,又将人民与其他军队的本质区别表现出来,这为后来坚持人民军队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相对独立性,坚持“既统一又斗争”的策略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突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的阶级特质,决定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之下,即坚决贯彻和执行“党指挥枪”的重要思想。陈毅在《论建军工作》中明确指出:“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乃是本军的特质。保持发扬和加强这一特质,不仅可以保证本军能够日趋强大,且可以进而保证与加强本军抗战的支柱作用……党在本军的领导,就是本军特质的体现。”[2]122并进一步强调:“党军就是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党依靠这个军队去完成政治任务,作为党遂行政治任务的工具。党军中必须确保无产阶级的领导,必须不断增强这个领导……党军的正规化,是指军队的编制和组织能保证实现党政治领导而言。”[2]122-123因此,新四军建军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是党的政治领导不断增强,军队干部的党性不断提高,军队的阶级性及其特质的充分保持和发扬正规化的强度的继续提高。”[2]124“建军便从加强党在本军中的政治领导,保持与加强本军的阶级性和党派性下手。”“因此我们的建军任务是加强党对本军的政治领导。我们的口号,是为建立正规化的党军而斗争”,[2]124陈毅阐明了所谓“党军”的特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的阶级特质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显然,这既是工农革命武装的阶级特性使然,又是毛泽东与党中央关于“党指挥枪”重要思想的体现,更是皖南事变几万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因为此时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已经成熟,绝不会再重蹈历史之覆辙。对此,陈毅在1941年7月6日对江南参观团《建设六师为党的模范游击团》的重要讲话中再次重申了加强共产党对新四军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皖南时代,把所有的政治委员变成副职的干部,使党的领导削弱了。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是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中国党要领导革命,便须对革命武装保有绝对的领导,不能丝毫削弱。”[6]150陈毅同志既从中国武装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建立工农自己的革命武装,加强党对军队工作的绝对领导,才能战胜反革命的武装的重要而科学的理论意义,又从新四军皖南事变的惨痛教训中及时总结、吸取教训,指出新四军的建军工作必须从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入手,为新四军的建军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正确的道路。
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针对张国焘同党争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共产党不争个人兵权,(决不能争,再也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并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形象地表述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7]这是因为“党指挥枪”的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指挥枪,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的基本精神,人民自己的军队与武装必须完全地绝对地无条件地置于共产党的领导指挥之下,其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强调“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立军之魂、强军之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四军只有共产党领导,这一点是神圣的,不可丝毫动摇的。 ”[2]150由此可见,陈毅同志关于建立“党军”,加强新四军的政治建设,将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与指挥之下的重要思想,是在抗日战争新的形势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 “党指挥枪”、加强党对中国工农革命武装的绝对领导权的重要思想的体现。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新四军主要领导人的陈毅同志,自觉坚持和遵守在新四军和根据地中“加强党的领导一元化”的重要领导原则。其在《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三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对此做了深入而充分的阐述,认为新四军与华中总体上是做得比较好的,个别情况主要反映在工作关系处理不善的问题上,因此,一方面,主要负责同志应该相互尊重对方,从大局出发,主动推贤让能,以纠正谁不服从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懂得对共同负责的同志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虚心请益,养成民主协合的新作风,纠正过分自信的专断的倾向。 ”[8]265其后来还专门撰写了 《谈谈党委领导问题》,对如何实行党委的集体领导和实行首长负责制问题做了深入而精辟的阐述。
三、坚持首先从政治上建军的重要原则
在建军工作中,陈毅同志科学地运用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先行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和部署建军中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政治工作“是统帅”、“是灵魂”、“是生命线”的重要理念,始终坚持把政治工作放在建军工作的第一位,强调了 “政治建设是建军的中心”,[2]127认为建军必须“以政治为主,军事为次,其内容是巩固政治领导,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工作,提高全体的政治认识”。[6]150其不仅始终坚持把政治工作作为建军的首要工作来看待与处理,而且指出军队政治工作的关键,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军中的坚决、彻底的贯彻与执行。
其在《论建军工作》中明确指出:“建军是从政治上建军,首先保证在本军中的绝对领导权。”[2]121“因此建军便从加强党在本军中的政治领导,保持与加强本军的阶级性和党派性下手。我们的建军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建军,而且是强大的政治建设工作……因此我们的建军任务是加强党对本军的政治领导。我们建军的口号,是为建立正规化党军而斗争。”[2]121从工农革命武装的由来、其阶级性的本质特征,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新四军皖南事变血的教训等方面深入的阐述了加强当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紧迫性和正确性,并在第四部分的“建军中的政治建设”中,具体地提出了加强政治工作的五个重要方面:“政治建设是建军的中心,其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项:提高干部的党性;强化政委制度;加强政治工作;健全军队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全军政治教育。这五大项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五个环节。政治建设必须从五大项做起。 ”[2]127
第一,是提高干部的党性。在政治上建军的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的贯彻执行与党性高低就成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为干部掌握着军队的领导和指挥权,掌握着兵权和枪杆子,故其往往还同时掌握着几万万人的生死进退问题。干部的党性观念越强越坚定,就越有利于加强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否则就会造成党对军队领导指挥被架空、虚化、排斥的危险,甚至造成危害全局而又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使抗日斗争出现波折或曲折,那时就悔之晚矣。因此,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更要注意及时清退个别党性观念不强的人,以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领导干部保持坚定的党性原则与信念,这才是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第二,创办党校,以培训部队自己的优秀军政领导干部。创办党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轮流培训工作,旨在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和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吸收优秀的同志到党校进行培养和深造,使得党校成为培养后备领导人才的重要基地与摇篮。第三,注意发展新同志加入党的组织,既能使组织不断增添新的血液,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权威性,永葆组织青春的活力和朝气。第四,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党员同志既要积极发挥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善于发动、组织、带领周围同志一道进步,善于和广大群众交朋友,积极开展军事训练等工作。因为“共产党本身是先锋队,任何革命只依靠先锋队是不可能胜利的。”[2]132另外,还要注意通过政治建军来带动、促进军事上的建军,培养和提拔非党的干部,尊重知识分子,加强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开展军队文化工作等方面。陈毅同志既为部队如何开展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讲述了加强部队政治建设的具体途径、方法与措施等,从而为军队政治工作的深入、扎实、顺利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人民军队的政委工作制度
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关键是在军队制度上建立政委制度,以实现和落实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陈毅在《代军长就职演讲词》中明确指出:“今天军部成立,各位同志要了解我们新四军和其他军队的不同,是我们新四军有政治委员制度……新四军直接在中央和刘少奇同志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因为在政治委员的领导之下,我们的政治方向不会错,我们能依照中央的政策做下去,我们好像火车在铁轨上走,一定能够顺利地达到目的。我们军部今天成立,就更要加强军队的政治领导,拥护政治委员制度,我们军队一定能够百战百胜!”[9]这是因为,政委是党和军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精髓和要义就在于使得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指挥落在了实处,使得从政治上建军的工作得到了最根本的保证。新四军建立政委制度,既能够始终保证军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建军的正确政治方向,又能够使得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地走向胜利和壮大。
“政委是党在军队中的全权代表,是执行党在军队中的政治方针及纪律的完全负责者,政委对军队中一切工作、一切行动有督导之权,而且有最后决定之权。”[2]133这就把军队至于党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之下,是对毛泽东关于“党指挥枪”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反映。由于政委对军队的发展、壮大等负有重要的领导和指挥的重任,因此,对政委的人选应特别的重视,核心是其要有坚强的党性,能够胜任和担负起党领导和指挥军队的重任和职责。“政委人才应该严格挑选,首先是具有强固的党性,领导全盘的能力,生活工作方面的模范,自己是团结同级、下级的重心,对上级指示的坚决执行,不断学习理论,能够把握路线和理论。党对政委的全力给予最大,因此对政委的督促也要更严,而担负政委的干部的自处,也更要严格。政委不仅仅是以自己的职权从行政方面实现其领导,而且是以自己的远见,模范生活,民主方式,说服态度,坚定立场,英明指导,去建立自己的威信……担负政委的同志,应随时做自我检查,不负党的委托,不负下级的期望,这又是政委干部自己的事。”[2]133-134政委作为党在军队中的代表,应有很高的政治威望与很强的领导组织指挥能力,既善于将将,又能够率领一班人团结奋斗,共同协力作战,善于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全局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和思想,擅长统筹兼顾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以及驾御局势、随之应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应该说,陈毅对建立政委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政委人选党性原则、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为在人民军队中实行政委制度在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陈毅同志还高瞻远瞩地指出,新四军在实行政委制度方面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军事干部尤其是在军事指挥上有 “不尊重政委制度的现象。军事指挥员应做尊重政委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的模范,只有如此才能使整个部队,对政委制度有正确的理解和观念。”[2]134这方面,军事领导干部积极支持、拥护政委工作制度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关重要。二是纠正皖南时期“把政委改为副职的错误办法,这个办法实质上等于取消政委制度和削弱党的领导”,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再犯同类的错误。三是注意“检查各级政委人选,他的品质,他的能力,他的威望,特别是他的党性,是否能够称职,不称职应该挑换。”[2]134目的是使其切实担负起正确领导和指挥军队的重任。通过政委制度的建立,使得党对军队的领导与指挥得到了保证,落到了实处,又由此而推动部队上各项政治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五、切实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
加强军队的政治教育工作,是政治上建军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统筹规划、协调、支持与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一,建立党的政治工作机关。建立党的政治工作机关,是加强军队政治工作极其重要的组织措施。政治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实施,需要有专门的同志来具体开展这项工作,而建立了党的政治机关,就有了组织的坚强保证。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陈毅指出:“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工作,政治机关就是党的工作机关……党对军队的领导,不仅经过自己的党员,而且直接在军队设立党的领导机关,政治机关就是党部,而且特别赋予行政指挥的全权。党把自己的领导嵌入行政和指挥命令之中,且作为核心。因此各级政治机关,他是以党的机关的地位,调动指挥所有军队的党员,督促其起模范作用;同时政治机关他又以军队行政机关的地位,可以指挥调动和号召全体人员及全体居民。因此政治机关与政委必然受到部队及全体军人的尊重。”[2]134军队中政治机关,既是代表党对军队的直接行政领导机关,又是进行政治工作的专门机关,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始终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中得到坚决的贯彻和彻底的执行。
第二,加强军队中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工作。“党的工作,在这里所指的是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工作。如总支部工作,支部工作,党员的训练教育,发展党员,党内处分和批评等。党的组织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这是因为,政治工作的开展,多依赖于组织上的重要支撑作用,所以加强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建设,是顺利开展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其核心就是“加强党的支部,在连队中起工作堡垒作用”。[2]136党员和支部应在连队中公开,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提高党的威信;要发挥党员在班、排战士中起积极的核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要通过抗大、党校来培养和造就自己的政治领导干部和后备人才。“在职干部应以业务教育为中心,做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为工作而学习,使学习与工作密切联系,以造成大批专门家为目的”,[10]重点是加强其党性锻炼和培养,为抗日战争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的优秀军政干部人才或后备人才,使抗大、党校成为军队人才培养的阵地与摇篮。
第四,开展扎实有效的政治工作。要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方式要求适合情况,要敏捷迅速,要求指导实践”,特别是注意开展好“战时政治工作”,“这要求政工人员有沉着冷静的头脑,战前先有各种可能的准备,尤其临阵应表现政工人员的革命品质,忘记自己,去想到工作,想到战况”,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来赢得新四军官兵的尊重和拥护,借以“提高新四军政治机关的威信。”[2]135要在军队中开展“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统一战线的政策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严正,愈益显示出其政策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正确性,“所以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加强全体军人的阶级觉悟和加强统一战线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中心。”[2]137要通过统一战线政策、理论的政治教育,使得广大指战员明白:“我党在抗战时期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就是为了战胜日寇争取自己阶级解放的正确的唯一的阶级政策”,并“能灵活掌握他,运用他。”[2]136要通过批评与自我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努力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员干部与非党员干部、党内同志与党外同志的团结,克服军队中常见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小团体主义的倾向,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抗日战争上来,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要切实加强军纪风纪教育与整顿工作。要积极项英中央关于整顿三风的号召,切实开展军队严整军纪风纪工作。注意从根本上加强干部和党员的马列主义的立场、方法的教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严肃整顿军纪风纪,以形成新四军 “铁的纪律”、“铁的统一”;努力形成人民军队的新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新的会风、文风和学风。
陈毅关于政治上建军的军事理论,既是其在长期的武装革命斗争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经验、新发现,也是其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体会、新创获,对指导武装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充实和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1]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2]陈毅.论建军工作[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3]陈毅.新四军在华中[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4]陈毅.建军报告[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6]陈毅.建设六师为党的模范游击团[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7]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6-547.
[8]陈毅.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三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9]陈毅.新四军代军长就职演讲词[M]//计高成.陈毅在盐城.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65-66.
[10]陈毅.论军事建设[M]//陈毅.陈毅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