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化解策略
2012-08-15李卫
李 卫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讲“人不能毫无信仰而生活”。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部分,没有对道德的信仰,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就无从谈起。目前,在部分大学生中真实地存在着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必须积极地探寻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
一、道德信仰释义
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梁启超先生说:“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讲就是一个人的元气,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就是一个社会的元气”。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个体,即“生活于精神层面的生命要求精神的升起和超越,要求在衣食住行之外的生命目的和价值,这就造成了人类信仰的需求和发展”。[1]72信仰源于生活实践,又超越生活实践,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民卿研究员说:“信仰关乎人的生命。有了信仰,个人的生命就可以同某种群体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获得集体化存在;短暂的生命就可以同某种不朽联系在一起,获得永恒化存在。”对于信仰,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界定。黄明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一书中将信仰概括为: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理论、价值或人格化的神灵等)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2]18。谈到信仰,就会想到宗教,很显然,信仰包括宗教信仰,但宗教信仰并不代表信仰。除了宗教信仰,人们还有很多信仰,比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政治信仰、生活信仰、文化信仰等。道德信仰也是信仰的一部分。道德信仰的基础是道德,而信仰是道德信仰的着力点。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3]90涂尔干说:“道德在我们看来无疑具有双重面孔: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绝对法则,需要我们完全服从;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一种完美的理想,我们自发地追求着它”。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人们以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为基础的实践精神,是人们以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的认识为基础的一种超越“现有”的观念。道德只有内化为人的感情、意志,才能外化为人的行为。
道德信仰,即信仰的道德,是指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个体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价值认识,以及在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2]73。道德信仰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弗洛姆把信仰分为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对个人来说,理性的道德信仰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是人格升华的动力,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和精神支柱。对社会来说,理性的道德信仰有利于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基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聚功能,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生活中出现诸如道德冷漠、道德错位等价值观念的紊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现象,这些实际上是道德信仰危机的外部表现。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缺失这种信仰体系的精神状态。[2]239现在,道德信仰危机已经出现在大学的校园里。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出现了缺乏高尚的道德信仰、淡化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何以产生
目前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可以归纳为发展型道德信仰危机和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大学生的发展型道德信仰危机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道德不适应需要而被大学生怀疑或抛弃,而适应时代的新道德还在成长中,尚未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或认可。大学生的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主要是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发生扭曲,真正有价值的道德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怀疑。总之,产生这些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只在人们的头脑中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4]307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辅之以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它一方面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激烈的竞争以及市场经济下的不正当竞争,带给大学生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是导致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人们以利益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传统道德遭到怀疑和否定。然而,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自身利益为目标,追求最大经济利润,换句话说就是追求金钱。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不完善,很不健全的法制体系和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为追求利益,不断地出现一些诸如钻法律空子、不讲诚信等问题。这些负面的问题,容易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现实生活中的一点诱惑就足以让现代人违背那些崇高而完美的道德。”[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从一个封闭型的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过程中,思想文化领域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中的个人主义、超前消费、拜金主义等腐朽的观念与我国优良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相去甚远。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根本对立。这些西方的错误观念和文化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信仰。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它区别于我国的集体主义。西方超前消费观念注重物质享受、奢侈消费,是一种享乐主义的观念,区别于我们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西方拜金主义观念是一种金钱至上,一切向利益看的观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奋斗中,一些大学生没有抵制住西方腐朽思想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超越时空界限,汇聚世界各地信息,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然而,大众媒体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些宣传、报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构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当代道德教育的缺陷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是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支撑,家庭是大学生的后盾。家庭氛围、父母的道德素质、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首先,家长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在于给孩子提供经济条件,而没有顾及到他们成长中的道德教育。其次,传统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大部分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为了学习,忽视了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次,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明显弱化。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度过,由于时间、空间等问题,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鞭长莫及。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学校教育有关。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学校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道德教育有关。首先,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并不代表就形成了道德智慧;掌握了道德知识也不一定代表信仰了道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与智的不统一,以及知与行的脱节。其次,学校道德教育限于课堂、活动,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差,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
(三)大学生个人自身缺陷
大学生个人素质是其道德信仰的关键影响因素。道德信仰是个体经历长期的正确与错误、是与非、诱惑与抵制的斗争,自我修炼而形成的,是对个人素质的积淀。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的心态,缺乏社会责任感,意志薄弱。在关系个人利益时,较少地考虑高尚的道德。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与社会接触的初级阶段,人生阅历少,思维比较活跃,在多元道德价值的影响下,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出路
章太炎在《革命之道德》中指出:“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极限也”。个人失去道德信仰,将是个人的失落;民族失去道德信仰,必将走向衰败乃至灭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更关系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解决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问题势在必行。信仰是人的精神寄托,它离不开人的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3]21-22理想是信念追求的目标,而认同是产生信念的前提。信念一经形成,就会使人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取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主渠道。它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重要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此起彼伏。继续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进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促进大学生做知荣辱、讲道德的人;另一方面,是为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其占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道德信仰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其进一步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家庭是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阵地。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信仰。家庭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首先,父母应当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主动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引导孩子的道德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积极、宽容、诚实、友善、公正等都是良好家庭氛围的表现,这样的家庭氛围,怎能不对孩子的道德养成形成积极的影响?另外,家长要适时、适度地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以促使其健康成长。
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信仰教育,理应是社会教育的题中之意。首先,社会必须进行积极健康的道德宣传,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众传媒作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正确的社会教育,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二)成功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建设实践,取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认同
道德的败坏,根源于对不当利益的追逐,特别是对财富与权力的追逐。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还应该靠社会的发展来解决。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再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新时期,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力求提供给人们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1]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叶湘红,李建华.道德的深度心理学分析[J].求索,2005(7):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