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无锡为例
2012-08-15张丹丹
张丹丹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传统工业或 “退市进郊”,或“关、停、并、转”,各地留下了许多具有特定文化价值、承载我国工业文明痕迹的工业遗产。[1]长期以来,工业遗产很少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其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我国旅游业一直以观光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就目前国内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不尽如人意。虽然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但学术界以及各地地方政府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基本概念、资源特性、资源价值评估等研究不够深入,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市场需求也没有充分的调研,因而相对其他传统旅游资源而言,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
无锡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产资源,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其在民族工商业中的地位并不相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无锡旅游业一直以太湖、江南园林、灵山大佛为市场品牌,而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明显不够,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也缺乏对整个工业遗产的系统性规划开发。因此,充分利用无锡工业遗产资源优势,将工业遗产和旅游相结合,扩大产品结构并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对促进无锡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工业遗产,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于2003年7月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中详细阐述了的工业遗产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这些遗留物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留物具体由建筑物和机械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矿山和处理精炼遗址,仓库和存储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设施等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而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他物质载体。[3]
工业遗产旅游在欧洲、北美等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国际上对工业遗产旅游仍然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4]虽然这一概念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为国内对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学术范围。
二、无锡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无锡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虽然中国的工业遗产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言,无锡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走在了前列。2006年4月19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市举行,无锡对工业遗产保护所提供的思路和做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对工业遗产采用了与国际类似的定义,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存”。[5]该建议成为我国首部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宪章性的文件。[6]
2006年4月,无锡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2007年5月,《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试行)》出台,明确了普查重点为民族工业遗存。近几年来,无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本着“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基本方针,在划定范畴,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通过编制《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成功开发利用了一批工业遗产,探索实践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一些途径和方法。目前,无锡市已经建成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奥林匹克陈列馆、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等,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工业遗产,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利用。
(二)无锡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
对于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国外现有文献中一般将其归纳为工业遗产公园和工业博物馆两种开发模式。[7]李蕾蕾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区域性一体化模式。[4]本文结合当前研究的工业遗产旅游案例,总结出无锡现有的两种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1.主题博物馆开发模式
主题博物馆开发模式就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产品和工艺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博物馆在原有的工业遗址上建造,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历史遗产进行保护,也可以将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最为直观的展示,从中活化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同时,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就是主题博物馆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以茂新面粉厂 (原名保兴面粉厂)遗存的老建筑为基础而建成,占地12 123平方米,展览面积7 300余平方米,2005年开始筹建,2007年2月15日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对广大市民开放。[8]它以大量图片、实物展示了面粉加工、运输的全过程,堪称无锡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典范。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保护近代历史文物资料,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无锡的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无锡,创建历史文化名城,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转换型开发模式
转换型开发模式是在有效的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空间和历史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从而达到功能转换的目的。[9]这种开发模式可以为广大的群众提供具有独特工业景观的户外活动场所或工作场所。无锡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就是转换型开发模式的产物。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是将老建筑及工业遗产改造成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而扩充演变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发掘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将其有机更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在某个方面形成相互连结,从而形成创意产业链,形成焦点式集中的产业园区。目前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分为一期和二期,另外三期规划正在酝酿中,[10]主打运河文化创意旅游牌,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文化创意元素与现代商业形态的嫁接,提升商业形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和地区经济建设。
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保护和开发老仓库,实现了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合,必将为无锡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带来新的高潮。
(三)无锡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锡的工业遗产旅游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无论是在开发范围、深度,还是开发模式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完善。
1.开发力度不够,一些工业遗产尚未被挖掘
无锡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有代表性的、历史地位较高、遗产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工业遗产上,许多规模较小、文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较低的工业遗产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已列入保护名录的34项工业遗址中,大窑路窑群遗址及窑业公所旧址如今被改造为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是江南地区保存砖瓦窑遗址规模最大的地方;由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被改造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成功案例之一;北仓门蚕丝码头仓库旧址是我国沿运河蚕丝仓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如今它被改造成历史元素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被中央电视台、时尚杂志授予“中国最具创意奖”;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特产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泥人博物馆在惠山泥人厂旧址的基础上建成;而天元麻纺厂旧址、开源机器厂旧址、无锡粮食机械厂旧址都被楼盘开发商购得,成为住宅小区的一部分,未得到应有的利用;许记磨面作坊、玉祁制丝所尚处于原址保护的阶段,也未进行相应的旅游开发;礼舍蚕茧所的历史甚至不为人所知;另外,由于地铁一号线的施工导致桑园面积的锐减以及收入的不乐观,西漳蚕种场正处于日渐衰退的状况。
2.开发深度不够,尚未利用其他资源联合开发
在开发深度上,主要是对单个工业遗产进行开发,而没有更好地结合遗产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深度挖掘资源潜力,扩大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影响力。无锡的梅园水厂旧址作为工业遗产与管社山庄自然融合,为管社山庄增添了历史人文内涵,[11]但其本身并未被很好地开发利用。福来和号糟坊旧址和全昌总号酱油糟坊旧址以宁静、古朴的历史风貌,民族工商业雏形的手工业作坊身份被列入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经过抢救和修复,这两处遗址还原出强烈的江南民居特色,而且两处旧址位于无锡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崇安区,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但是并未很好地结合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开发。笔者以为可以结合其历史文化特点建造一条具有典型江南特征的文化商业街。
3.开发模式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在开发模式上,无锡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主要是通过建造主题博物馆,模式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例如前文提到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另外还有由永泰丝厂旧址改造而成的丝绸博物馆,春雷造船厂改造而成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博物馆的功能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游客几乎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参与度不高,较难激发游客的高度热情。而类似主题乐园、综合购物广场等游客参与度较高的开发模式较为缺乏。
三、无锡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地理区位优势
无锡位于太湖之滨,长三角腹地,江苏省的东南部,紧邻上海,经济发达。无锡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水网纵横,是江南水上运输的枢纽城市,境内京杭运河、芜申运河等黄金水道等级全面提升;无锡境内高速公路8条,总里程276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为5.8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建成通车;2004年首飞的无锡苏南国际机场顺利完成转身,一跃成为江苏第二大机场,2010年全年接待旅客253万人次。[12]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极强的可进入性为无锡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客源优势
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经验,区域性近距离移动将成为旅游消费行为的主导形式。长三角地居民的人均GDP在全国领先,长三角都市圈中短途旅游需求量大、频率高、个体消费能力强。长三角地区众多的人口以及强大的区域“内需”为无锡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另外,随着无锡城市知名度的提高,自驾车旅游的兴起,国内远程市场得到发展,同时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的存在,都能使无锡的工业遗产旅游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工业遗产资源优势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工业遗产遗存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分布集中。2007年6月初,无锡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个具有无锡地域特色和工业文化鲜明特征的古建筑将在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向全国公开征集研究课题和修缮、利用方案。2008年无锡市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也“浮出水面”,加上首批公布的20项工业遗产,无锡已列入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总数上升到34项,成为国内工业遗产保护数量最多的城市。[13]丰富的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脉,并体现出城市个性的显著特色,也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良的资源条件,是无锡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根本保障。
(四)发展特色工业遗产旅游的条件成熟
经过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的举办,《无锡建议》的通过以及《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无锡政府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重视。其次,英国的铁桥谷工业旧址、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以及北京798艺术区等国内外成功案例为无锡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典范。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锡的旅游产业面临的转型与升级的压力,而工业遗产旅游有利于无锡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存。
四、无锡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经验,结合无锡市的具体情况,无锡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注重全面开发
全面开发是指扩大工业遗产开发范围,加大工业遗产开发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工业遗产资源,形成工业遗产旅游带。从分布状况来看,无锡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运河两岸,与京杭运河融为一体,特别是运河的双河尖至利民桥一段,拥有遗产40多处,[14]分布密集而且连续,并按区域形成了纺织、造船、农产品加工、机械修造等相对集中分布的特色,[15]从而自然形成一条以运河为中心,以工业遗产为点缀的,具有很高文化学价值的遗产风光带,而且工厂建筑大都是民国时期风格,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与周围民居环境融为一体,建设工业遗产景观带可行性很高;从工业遗产的种类来看,有企业工厂类、仓库类、金融机构类、手工作坊类、行业工会类,种类众多。因此可以以运河为主线,对运河两岸的遗产进行全面开发,充分利用不同遗产的不同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大运河沿岸工业遗产旅游带”,从而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影响力,塑造无锡独特的城市形象。
(二)注重联合开发
联合开发是指与其他旅游资源相联合,从单一的工业遗产扩大到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环境,形成优势互补。工业遗产旅游既是文化遗产旅游的组成部分,又是工业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与其他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无锡的工业遗产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因此,工业遗产旅游可以与传统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科普旅游等旅游形式相联合,进行旅游互补联合开发,设计新颖独特的旅游路线,不断拓宽市场空间,充分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树立工业遗产旅游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无锡旅游业的整体优势。例如,工业遗产旅游可以与现代工业旅游相联合,满足旅游者全面的专项需求,也可以与休闲旅游、科普旅游相联合,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旅游中实现知识的增长。
(三)注重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指深度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结合工业遗产的特点,开发新颖独特的模式。众多的工业遗产在建筑风格、结构特征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上,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善于找出不同工业遗产的独有特点,发现具有竞争力的价值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模式的创新设计,使之成为区域的亮点和标志物,并以此为特色进行营销推广,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形成鲜明的城市特征,丰富无锡的文化内涵,提升无锡的文化品质。2003年北京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之一就是798艺术园区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北京作为大都市的活力。例如,可以在一些手工作坊旧址的基础上开发参与体验式模式,还原手工作坊的操作流程,让游客动手制作,在提高游客兴趣的同时,使游客切身感受工业文化和文明。总之,创新是生命的源泉,实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上的创新,有利于形成品牌旅游,更好地推进无锡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无锡的城市名片。
[1]李波,刘小彦.河北省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8):74-75.
[2]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J].建筑创作,2006,(8):21-26.
[3]田燕,林志宏,黄焕等.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50-54.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57-65.
[5]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J].建筑创作,2006(8):19-20.
[6]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成功举行《无锡建议》拉开工业遗产保护序幕[N].无锡日报,2006-4-19.
[7]汪希芸.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EB/OL].http://www.jsmuseum.com/museum_new.aspx?articleid=88.
[9]刘静江.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D].湘潭大学,2006.
[10]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网站.北仓门简介[EB/OL].http://www.bcm-art.com.cn/.
[11]王晋.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初探 [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12]无锡经济地理区位再发现之今生篇 [N].无锡商报,2011-12-01(A8).
[13]无锡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 [N].江南晚报,2008-10-8(A07).
[14]姜成勇.无锡市民族工商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5]杨卫泽.工业百年与无锡工业遗产保护[J].中国名城,20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