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成语浅析

2012-08-15戴明珠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比喻成语

戴明珠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考其年代的著作。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①书中的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巧,锋芒锐利,说理深刻,善于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醒世人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经调查,《吕氏春秋》一书中出现的成语共有四十余个,本文将就这些成语的结构形式、意义演变,以及这些成语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吕氏春秋》成语的结构形式

《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成语可以分为直接采用《吕氏春秋》原句的成语、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加少数字词的成语以及从《吕氏春秋》故事、寓言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等三类。下面分而述之:

(一)直接采用《吕氏春秋》原句的成语

这类成语是指后世沿用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功能而形成的成语。《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和中华文化名著,世代相传,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些富于深刻哲理、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语,为大家所熟知,并直接转化为成语。如:

①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字面意义是说抽干池塘里的水,以捕捉其中的鱼。比喻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利益,做事不留余地。亦作“涸泽而渔”、“竭泽涸渔”。 如汉·刘安《淮南子·本训经》:“焚林而畋,竭泽而渔”。又如晋·裴松之注引刘向新序:“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竭泽而渔,则龟龙不见”。再如姚雪垠《李自成》:“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小民留一线生机”。

②鸿鹄之志——《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鸿鹄”是指天鹅,因它飞得很高,故常用以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鸿鹄之志”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志向远大。如《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应曰:‘若为耕庸,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又如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这样的成语在《吕氏春秋》中占大多数,代表了主流,不能一一详解,类似的还有“亡戟得矛”(《离俗》)、“博闻辩言”(《疑似》)、“不教之教”(《君守》)、“不偏不党”(《士容》)、“殚智竭力”(《本味》)、“道而不径”(《孝行》)、“伐性之斧”(《本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数》)、“扬汤止沸”(《尽数》)、“天下太平”(《大乐》)“五脏六腑”(《达郁》)、“烟视媚行”(《不屈》)、“言行相诡”(《淫辞》)、“以利累行”(《审为》)等。

经分析以上成语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在《吕氏春秋》里都只是一般的句子,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后来经过长期的使用转化为成语,成为一个凝固的整体,意义上也不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使用的时候相当于一个词。

(二)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删少数字词而成的成语

这类成语是后人在《吕氏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简略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主要方法是删减、增加个别字词,或是对原文语序稍加调整,使原文语句凝固成四言成语,以达到精简含蓄的表达效果。

①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改造为成语“东面而望,不见西墙”。该成语字面意思很简单,是指向东面看,看不到西面的墙。用来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②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为詹子曰:‘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改造为成语“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是指朝廷,该成语比喻虽然不当官,却关心朝政。如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虽身在江湖,而心驰魏阙。”

这样的成语还有“舍本事末”(《上农》)、“因噎废食”(《荡兵》)、“一夔已足”(《察传》)、“按兵不动”(《恃君》)、“贪小失大”(《权勋》)、“物极必反”(《博志》)、“泽及枯骨”(《异用》)、“发指眦裂”(《必己》)等。

(三)从《吕氏春秋》故事、寓言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

此类成语是将《吕氏春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语句的意思加以概括,摘取其中的主要成分或新加成分组合成的。

刻舟求剑——《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概括为成语“刻舟求剑”,本指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后比喻方法不对头,拘泥固执,不知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唐·刘知几《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受人家国之托者慎无刻舟求剑,托名为儒,求治反之乱。”

这样的成语还有“罄竹难书”(《明理》)、“尝鼎一脔”(《察今》)、“掩耳盗钟”(《自知》)、“分行同气”(《精通》)、“射石饮羽”(《精通》)、“癣疥之疾”(《直谏》)、“宵鱼垂化”(《具备》)、“丁公凿井”(《察传》)、“鲁鱼亥豕”(《察传》)、“良工巧匠”(《不广》)等。

二、《吕氏春秋》成语意义的演变

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成语在后来使用过程中,大部分保留了《吕氏春秋》中的原义,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成语,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其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最初的意义稍有不同,综观《吕氏春秋》一书中的成语,最具特色的是该书中的成语在后世的演变中普遍产生了比喻义。

(一)与原义保持一致的成语

①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古今义都是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②博闻辩言——《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古今义都是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③不教之教——《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不言之诏。”古今义都是不以直接的方式教育。指自然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熏陶。

此外出自本书的成语如“殚智竭力”(《本味》)、“道而不径”(《孝行》)、“烟视媚行”(《不屈》)、“言行相诡”(《淫辞》)、“按兵不动”(《召类》)、“物极必反”(《博志》)、“宵鱼垂化”(《具备》)、“良工巧匠”(《不广》)等均属此种情况,其古今含义始终保持一致。

(二)古今语义存在差别的成语

①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今贪于小利而失于大利者也。”原指因贪金而致失国,现形容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②射石饮羽——《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原形容射出的箭力量很大,后来泛指武艺高强。

③舍本事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原指弃农从商,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后用来比喻做事情只在枝节上下功夫,放弃了根本或轻重主次颠倒。

(三)现在多用比喻义的成语

①立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天也。”比喻能够容身的极小之地。

②亡矛得戟——《吕氏春秋·离俗》:“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比喻有得有失或得失相当。

③鸿鹄之志——《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比喻志向远大。

《吕氏春秋》中具有比喻义的成语很多,不能一一详解,故列举如下:“竭泽而渔”(《义赏》)、“鸿鹄之志”(《士容》)、“满而不溢”(《察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数》)、“扬汤止沸”(《尽数》)、“五脏六腑”(《达郁》)、“舍本事末”(《上农》)、“因噎废食”(《荡兵》)、“罄竹难书”(《明理》)、“尝鼎一脔”(《察今》)、“掩耳盗钟”(《自知》)、“丁公凿井”(《察传》)、“鲁鱼亥豕”(《察传》)等。

三、《吕氏春秋》成语中蕴含的儒学思想

《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内容庞大驳杂,思想内容与先秦诸子百家的主张有着深厚的渊源。《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对此书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③

中国传统文化,其主流是儒学,《吕氏春秋》中蕴含丰富的儒学思想,它不仅是一部学术性著作,它也是吕不韦“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的思想武器”。④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一般总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和词一样具有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以及功能整体性。⑤源自《吕氏春秋》中的成语,其中大部分与原义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大部分能够反映出该书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成语都显示了汉语大量吸收《吕氏春秋》思想学说的营养作为自己一部分的建筑材料,涉及了《吕氏春秋》各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领域。《吕氏春秋》所蕴含的儒学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本思想

《吕氏春秋》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提出民本思想的目的是希望国君能够顺应老百姓的意愿,关心民生问题,解决老百姓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实现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吕氏春秋》详细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并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人为本思想理论体系。该书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成语主要有:

①泽及枯骨——《吕氏春秋·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②立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天也。”

③舍本事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④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泽及枯骨”指恩泽及于死人身上,形容恩德深厚,普遍。“立锥之地”指插下锥子的一点地方。比喻能够容身的极小的地方。“舍本事末”原指弃农从商,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说明了该书对农业的重视,对人民生存的担忧。“竭泽而渔”指抽干鱼塘里的水,以捕捉其中的鱼,这是一种只图眼前利益,不够长远的做法,是应当否定的。该成语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方法的反思与认识。这些成语无不折射出了君主对人民的重视和关心,正是民本思想之所在。

(二)“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

“和”的目标,即追求“和而不同”。《吕氏春秋》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包容性,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贵和尚中”在先秦时期自觉地、较为成熟地体现。“教”的手段,即重视教育及教化的积极功用。《吕氏春秋》以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和谐,推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提供了精神的动力与支持。例如成语:

①伐性之斧——《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性之斧’。”

②不教之教——《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③宵鱼垂化——《吕氏春秋·具备》:“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

成语“伐性之斧”指毁坏性命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将情欲与养生结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了“节欲”的主张。“不教之教”指不以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在自然的言行中进行熏陶。这与孔子的教学理念相契合,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所追求的。“宵鱼垂化”是形容地方官吏治理有方,善于教化。这些成语正是《吕氏春秋》“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的具体体现和有力的佐证。

(三)认识事物的方法

《吕氏春秋》为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研究政事时十分注重认识事物的方法与途径,并且运用儒家洞察社会的认识方法,指出观察事物要察其秋毫。这种“察其秋毫”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仔细辨别传言。这样的例子在《吕氏春秋》成语中有明确的体现:

①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是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②一夔已足——《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夔相传为尧时的乐正。孔子答鲁哀公问,说“足”是足够的意思,表示有夔一人就可以制乐。后用成语“一夔已足”比喻只要是专门人才,有一个就可以了。

③丁公凿井——据《吕氏春秋·察传》记载,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汲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比喻语言辗转传误。

《吕氏春秋》为了适应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试图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天下的思想,吸收诸子百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多方面内容的杂家理论体系。特别是保存了大量的儒家思想言论片段,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前期的思想基础,也为后人研究先秦时期儒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该书中的成语虽只有近五十条,但是这些成语以它表意丰富,结构缜密、功能完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优点在汉语宝库中熠熠生辉,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10.

②班固撰,张传玺主编.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654.

③[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608.

④夏征农等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28.

⑤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9.

[1]吕不韦著.高诱注.毕沅校.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刘万国,侯文富主编.中华成语辞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4]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9.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夏征农等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比喻成语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猜成语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