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策略之研究

2012-08-15许小娟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文

许小娟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大素质:会生存、会学习、会交际。这种要求增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口语交际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对提高民族素质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而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思维、能力全面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形且准确定位。为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而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使得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理应日益受到重视,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比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所迫切需要。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是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交流的活动。现行语文新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新编教材编排体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并列。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这已成为语文教改的趋势,也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

而且从实际看来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并不理想。很多学校把它当成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导致目前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不相称。因此在明了了这些意义后,本文就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这一时代课题作些深入的思考,针对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口语交际的特点,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口语交际?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环境里,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感情的双向互动的一种语言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分别界定了口语交际的概念,即“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它们对口语交际的表述形式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内涵却是一致的。

口语交际时,交际者出于某种交流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的语境中接收对方的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高中阶段口语交际更是如此,因为交际对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占有的交际材料也日渐丰富,对交际场景和情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应对能力。因此高中口语交际的交际性、实用性、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征表现得越发鲜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有关口语交际的陈述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高中大纲进一步提出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一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二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交流。(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应该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是确立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当然目标体系的建立是在素质教育这个大前提制约下拟定的。我们把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它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现状

虽然高中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我国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学校和老师视口语交际教学可有可无,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口语交际考试中不体现;(二)口语交际课学生积极性不够,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口语交际教学本身薄弱,在教学中学生就没有多少机会去阐述自己的意见,做口语交际的训练,加上新课改至今仍有很多老师固步自封地在实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偏重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听课”习惯,不愿积极发言。(三)高中口语交际评价在语文学业评价中的缺损导致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学生交际能力是通过动态的口语交际过程表现出来的,评价标准难以操作。(四)教学资源的缺乏。要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训练,教师必须有大量的录音甚至影视教材,相对而言,读写教材比较容易获得.而这些听说训练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搜集、整合,需要学校在教室内播放条件的投资,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说到底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置语文教改于不顾,依样画葫芦——“重文轻语”(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而且口语交际教学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机制,高中基本不会拿出课时来做这样的训练,即使有这个训练也往往安插在课前5分钟,训练的学生面过窄,学生不可能全员参与,而且活动不充分甚至很多时候被阅读写作课占用。

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也在积极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但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严重滞后。有一部分教师已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但是由于长期忽视,经验不足,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的经验体系未形成,加之可供指导的理论文章很少,口语交际教学理论的科学建构尚未完成,而基础教育阶段正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口头语言,一般在12岁之前就已定型,一旦错过无法弥补。如何构筑口语交际教学的“生态链条”,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体系的建构,的确是迫在眉睫。到中学后冠之以“介绍”、“讨论”“采访”、“辩论”等的口语交际课所着眼的也往往是“一次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活动”无法全面锻炼学生在交际中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主动的参与意识,也没有真正意义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也是需要我们迫切改变的现状。

三、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现状的原因分析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被忽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只考书面语言,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这就致使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忽略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陈旧。

不少教师仍没有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仍陷在繁琐分析、满堂灌、形式主义的泥潭中,教学内容单一、气氛沉闷。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常常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肯定,不能及时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而一味按照自己预设好的内容与过程在实施,有时甚至扼制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厌说”的心理。

(三)口头表达交际氛围的匮乏。

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和考试的压力,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几乎被取消,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班会、团队活动等几乎被挤出校门,“口语交际”的权利大部分被剥夺,学生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缺乏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环境。

(四)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生进入中学,心理发生了许多变化,害羞之心随之产生,不愿当众发言;或者有的学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想过多地与外界进行互动式沟通,以葆有自己的个性、思想与自由,于是“怕说”成为普遍现象,他们的话语刀锋在“不愿说”的外衣掩盖下逐渐磨钝,无形中很多学生错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上述四个方面,使得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冷点、盲点。

四、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研究及实施

要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其实,在高考中语言文字表达题即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放开手脚,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自主表达自己的见解,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确保口语交际训练的时间;

2.分阶段进行;

3.结合教材,立足生活,选择形式多样的问题进行训练;

4.严格训练的纪律;

5.随时展示成果,给学生以激励和动力;

6.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因此,口语交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便日渐重要。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均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并反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新课程标准。我认为要上好口语交际课,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关键落实在“实践”二字。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实践训练,口语知识教学应当直接服务于口语交际的训练。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燃起学生的渴望和热情”(夸美纽斯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只要掌握好教育方法,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口语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些人与人交往时,谈吐优雅,语言得体,左右逢源,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对事业的成功帮助很大。要教育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地说好普通话,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培养信心,给足机会。

我们应该对学生上台讲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指点和引导,对他们的思维结果有切中肯綮的梳理与评点。

(三)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老师们不但要注重情境的设计,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只有生动、逼真的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四)优化结构,创新教法。

1.在上每一节语文课前,利用2-5分钟的时间安排1-2名学生上台进行说话训练。按照让我说—该我说—我要说“三部曲”进行。

2.让阅读教学园地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肥沃土壤。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朗读之后,按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观看有关课文之后进行口头的评述。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培养学生用词用语的能力。

(五)注重互动,及时评价。

加强评价,建立多边信息交流网,是促进互动的有效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时往往是个别或少数人的发言,是点上的活动,为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每人说完,都要进行一定的评价。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其次,扩展评价的范围,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最后,及时反馈评价的信息。

我们知道,“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因此,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或多方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不同于以往听或说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课上的互动方式应力求多层次,例如:

师生互动。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决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指导和示范的方式强加给学生。

生生互动。它是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沟通的方式,在编排组合时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群体互动。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当然教师在其中要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以利交流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六)创造环境,鼓励锻炼。

创造大语文环境,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学习口语交际,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做法是:

1.取得各方面力量的广泛配合。比如,其他各科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等。向他们宣传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意义,宣传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争取他们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提供口语交际锻炼机会。

2.因材施教做好口语交际实践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指导他们分别有目的、有重点地参加不同话题的口语交际实践锻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3.精心策划,具体组织一些课外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话题,创造性使用教材,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活动给学生增添交际实践的机会。如自编课本剧表演。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按兴趣分组,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尝试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把生活情景搬上“舞台”。从中体会不同的场合、角色及其语调,体会朗读与口语的不同,最后让各组评议自己的成果“演员们”精心的准备过程,演出和同学们的评议过程,都是学生语言积累、体验与提高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晏子使楚》《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是课本剧表演的好素材。此外,辩论会、演讲会、每学期初的班干部竞选演讲,社会调查、情境模拟对话等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形式。

4.学校开通校园广播站,经常播放一些美文、相声、小品的录音,或播送校园新闻、优秀习作等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口语交际能力要在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前的有意识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互动,课外的实践活动,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并非一蹴而就。

当然,口语交际课教学的方法途径肯定有多种多样,我在这里仅仅总结了我的一些做法,今后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以便能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体系。

[1]戴永寿,主编.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8,第1版.

[2]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9,第1版.

[3]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第1版.

[4]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1).

[5]余应源.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语文
情景交际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