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2012-08-15朱凤庆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建构文本情境

朱凤庆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语文教学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离不开教学策略的恰当使用。新课程的语文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重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的安排和使用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生命活动,着意于文化的体现和生命的发展。教学就是要促进这种似分而合的两方面相融合,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是应然选择。

一、活动体验教学策略概述

(一)“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一般结构

1.激发活动体验的欲望,形成问题情境;

2.展开体验活动,建立问题假设;

3.深入阅读实践,收集活动体验的材料;

4.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筛选,取得发现认同,继续深层体验。

(二)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将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最适合活动体验的内容和材料提供给学生,向学生提出最具激励性、挑战性的问题,以保证学生既少走弯路,又能实现自主、深入的体验和发现。

2.创设探究体验的问题情境。活动体验教学方式中的情境主要是问题情境,也就是说应向学生提供活动体验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使其达到求其通而未通,以便更好地进行体验发现。

3.鼓励多种体验方法的运用。活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活动体验的价值更在于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教师应当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行为,即使学生的这种求异探索还存在问题,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不应当一棒子打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弄清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合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以便更好地从谬误走向正确,而这一过程往往更有价值、更可贵。

4.引导学生将体验深入下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性地把握,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文章的主旨,将认识提升到理论和审美的层面;要将活动体验的结果从知识的获得,扩大到兴趣意志、情感态度、人格理想等各个方面。

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下具体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活动体验教学策略的理念,更具借鉴意义。

二、活动体验教学策略观照下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情境——体验法

1.情境——体验法的含义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按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的说法,它是一种“移情”作用,即在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体味自我本身,将自我移入到对象中去,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感受与观照。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以感性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要在语文教育这个文化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建构,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体验的诱因。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为配合教学任务,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营造一定的外在环境,这一外在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外在环境与学生内在情感产生对接呼应,融为一体,构建情境。情境教学具有的形具、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能够巧

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使用,对于激发学生的体验感受、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作用巨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

2.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整个身心地去关心爱护学生,才会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座谈、交流,并及时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挫折,这无疑有利于增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只有对所有学生都怀有无尽的热爱之情,才会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才会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公正与否,是师生能否和谐交往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次,要尊重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容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情感时,学生才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与教师进行交流,配合教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最后,要信任学生。信任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上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式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过程,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具备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等积极情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3.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形象性、情意性是语文的典型特点,而这两大特点恰恰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条件。根据语文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创造语文教学情境。

(1)言语情境。古今学者都强调“因声求气”,通过读来把握文本,体味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或是饱含激情,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温婉细腻,或是低沉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

(2)实物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场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创设情境。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的一篇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荔枝),直观地向学生介绍说明,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了参照物,这篇文章的学习就显得容易许多,对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一目了然。

(3)活动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朗诵会、辩论赛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极度渴望能重新获得光明,再一次投入到热烈的生活中去,那么,如果正常的人突然双目失明,那么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可用围巾、手帕等将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通过活动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人应当珍惜拥有的,应该活得更有价值,将生命能量尽情释放,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实现自身的价值。

(4)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多媒体情境。

4.情境——体验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地方

对于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验必须是学生主动的体验。体验有被动和主动之分,学生是体验的主体,体验终归是学生的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应当准确把握,恰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并为他们进一步的体验创造条件。

(2)关注体验活动的内部效应。体验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个体内部的心理情感的变化,没有内部心理过程的体验不能称其为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内在价值,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内部心理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注意、知觉、思维、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以保证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

(3)将体验定位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高度。要求教师能以多元视角来看待学生不同的体验,能因材施教并能尊重和接受现实的不同体验,不搞“一刀切”,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验,成功、失败、友爱、竞争……凡是有益于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体验都该积极地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的个性从中得到完整的发展。

(二)对话——交流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对话交流既是一种教学观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通过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产生和进行,促使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等等。对话的最终目的不是外在的知识与能力,更不是附着在学习者身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学习者本人的发展与自我认同、自我实现。通过自我认同、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教师、学生和文本(即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要素。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相遇、对话,并且沟通融合、互动影响的过程。

1.教师与文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有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责任,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文本来进行的,教师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处理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交流、共同构建的过程。文本是人创造的,在外部形态上与主体也许完全相异,但它隐含的结构却与主体的深层结构息息相通。在内部结构上,它与主体有着同构性,可以视为一种精神主体。教师对文本的处理,不是把文本当作单纯的知识客体来精心理性分析,而是将自己融入文本中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对话交流。在深层结构上,这种对话实际上是主体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互相呼应,教师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彼此融合,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深入到了本质。教师从本质上把握住了文本,在处理文本时,就不会是照本宣科或硬性的肢解,而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和感受经验,结合自己对学生的认识分析,对文本进行的阐释和重组。这种阐释和重组是教师体验创造的结晶,它映射出文本的意义、承载着教师的生命意识,并以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语文教师和文本对话交流、互相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文本的生命都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2.学生与文本

语文教学不是文本信息向学生单向输出,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前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中去,有选择地知觉文本信息,建构当前文本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独立自主的文化活动主体,文本是某种独立的精神主体,二者间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积极的对话交流,双向建构关系。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的解读和阐释,使文本意义得到了当前建构和展现。学生也在对文本的创造性建构中,受到文本的激发,使自己的阅历经验得到全面的调动,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新视界的达成中,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深化了自己的生命情感,实现了自主建构和个体生成。

3.教师与学生

作为平等的文化主体,教师与学生也是一种 “我——你”的对话关系,他们在相互的交往中产生交互作用,达到沟通和融合,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生命主体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4.学生与学生

语文活动体验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相比,给学生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和更好的交往氛围。学生间的交往由于交往双方能力、水平相当,思想、感情体验较一致,地位平等,因此交往起来无拘无束,更易于产生真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抓住学生间的交往这个有效途径,强化学生间的交往。一般说来,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关系可分为两种,即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在活动教学中,经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不仅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要负责完成一定的任务,组员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组员们齐心协力,达成共识,一起攻克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这对于让学生学会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宽容地对待差异,平等地接纳他人,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民主精神和现代社会需要的协作能力、交往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小组之间,组员之间由于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又会形成相互的竞争,学生间的这种竞争由于竞争双方整体水平相当,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上进心,使其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三)反思——建构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在现代教学中,“思”除了思考的意思外,还有一个重要意思——反思。学生的反思水平、反思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建构有重要影响。自主建构即“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义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1]在反思和建构中,一方面个体的潜能、天赋、个性、创造力和审美水平得以显现、表征,对事物的意义形成了建构。另一方面,在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中,个体的潜能、资质和素养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对自身的建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反思——建构法,让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查漏补缺、自我完善,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指导学生镜像反思——建构:

1.反思所学的知识内容,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学生的反思首先从所学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查漏补缺,实现知识与知识的有效链接,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完善。

2.反思学习策略,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反思,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进行反思,完善和发扬好的学习策略,摒弃和改进差的学习策略,并总结归纳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3.反思情感体验,完善自身的情感态度。反思包括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在对学习的过程性反思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反思。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既反思由所学内容激发而产生的感情,又反思自己对学习本身的情感、态度、体验;既反思情感体验结果,又反思情感体验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力和甄别力,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深化情感体验,在智、情、意各方面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建构。

在语文教学中讲究策略,教学质量就会好;相反,不讲究策略,就难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对语文教学策略作深入探索和把握,也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够顺利地运用策略,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

[1] 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参考,2000,(5).

猜你喜欢

建构文本情境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