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2-08-15吴国红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吴国红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新课程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分享的过程。而中学时代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强。因此,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对话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可以从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两方面突破:

一、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的策略

(一)创设对话氛围,巧设教学话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在对话中,有时对话双方认识的真理因素多寡有别,但是都各有其分量和价值,即使一方认识有误,也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揭示,而不应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被否定和消灭,况且谬误本身也有它的认识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丰富和提高的前提条件。

让学生进入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的前提条件。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自己去寻找、获取和处理文本信息,去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话题的展开要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有时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质疑时,对话的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让对话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为了确定对话的题目,充分体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在对话话题的选择上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来设计。

1.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设计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由此设问,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教《孔雀东南飞》一课,可以设问:①焦母把善良美丽勤劳的刘兰芝打发回娘家,你对焦母抱什么态度?②你怎样看待焦仲卿的懦弱?

2.从实践的角度设计

实践是人们克服困难,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一个难题,由于读者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境界不同,实施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如教学《守财奴》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对话题目:①假如你是欧也妮,你爸爸葛朗台抢了你的梳妆匣,你将怎么样?②假如你是葛朗台,你能善待你的妻子和女儿吗?

3.从想象的角度设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越丰富,创新能力则越强。因此,有效利用文中的“空白”设计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张扬个性。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教师可问:假如杜十娘没有遇到李甲,他们能恩恩爱爱地在一起生活甚至白头偕老吗?假如杜十娘带着百宝箱远走他乡,她能得到幸福美满的爱情吗?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设计好的话题,做精心的准备。特别是现行教材更注重学科与学科、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况且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随时都要面对学生的反问与质疑,因此,在对话话题的广度与深度上,教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方能在课堂对话中应对自如,谈笑风生,引导学生品尝精神的佳肴。

(二)激活发散思维,进行多元解读,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解答,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①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既是如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应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寻求对话内容。个性化的解读,体现在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甚至不同的学习方法、阅读技巧,其种种因素结合为阅读效果的多样,有了个性化解读,才有个性化体验,也才有个性化的发言,也才有丰富的对话内容。没有个性化解读,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在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同时,面对一些任意的诠释、错误的、低水平解读时,必须引导和指正。事实上,无论现象说还是接受理论,都指出了文本对读者的制约。在中国的古代文论中也有“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象以尽意”“以意逆志”等观点,说的都是文本对阅读的制约。支持学生的个性阅读,多元阐释是我们应该奉行的,但对越界的解读应加以纠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自由、开放、宽容与多元的对话教学,是理想的教学形式。它能启动人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内省、直觉和顿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三)以语言为抓手,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三个层面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引领学生以语言为抓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与文本进行对话。

1.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纯洁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和载体,阅读作品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因此,要与文本对话,第一个层面就是走近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首先要通过读书,查字典,基本扫除字词障碍,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领会词句的意思和内涵。其次,要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粗知文章基本内容和主旨(即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说了件什么事情,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把握感情基调)。再次还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不仅搞清楚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弄懂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又什么好处,换一种写法行不行,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反复地剖析、玩味和模仿,不断内化各种收获,逐步形成能够独立阅读的“言语能力”,就能有效地提高与文本对话的速度、敏感度和准确度。

2.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走进文本,真切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人文性是新课程的重要性质,突出文学教育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的精华在文学”、“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言文学经典”。新课标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深入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阅读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课在打通‘语言’关、打开‘文学’之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条线索是‘文化’”。与文本对话的第三层面就是深入文本,理性地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学的策略

(一)感知和领悟。

对文本言语层的感知是进行对话的第一步,读者对文本言语的感知表现为程度、内涵、方式等的多样化、个人化。②而所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是“读者把握作品内涵和意蕴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方式,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奥妙等等”。

对话学习需要感知和领悟,东方人、中国人的求知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以领悟或感悟为重要特征的。传统的语文教育历来注重通过对语文教材的感悟来体认其中的伦理意义、政教意义。

(二)会意和体验。

会意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与共鸣,达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与交流对话,特别是情感上的荡气回肠、休戚与共”,“它是读者的生命体验、伦理情感、人生理想与作品所表现的生命体验、伦理情感、人生理想在性质和情状上达到了高度的协同一致、息息相通而产生的一种共鸣状态。”③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教育学层面理解,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既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也指活动的结果,即读者通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对作品所表现的种种情感进行细致入微的体会、品味、揣摩和猜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要调动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效的朗诵和表演,甚至围绕专题进行课外调查、办报、参观等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三)揣摩和品味。

对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具有一种对作品的真诚的感动与对作品神韵的总体感悟,能够对作品语言进行真切的体味,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沟通和交流,能有效地去感受、体验作者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从他们的作品中解读出其中的情感、力度与质感,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一种语言的趣味与生命的灵动。因此,对课文的反复揣摩、品味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课文的一次次真诚的心灵对话,并且在每一次对话中,都会有新意义的创造性的感知。

揣摩和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对词句含义、作用和效果的理解体味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做到“四个联系”。“三个角度”是指“内容角度(如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探究蕴涵其中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结构角度(如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语句的韵律节奏)和艺术效果角度”,“四个联系”是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

(四)倾听与共享。

倾听是语文对话的基本状态,倾听包括阅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得自己的理解和师生之间相互倾听。注重“倾听”是为了强调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对文本的尊重,珍视文本的价值,意味着真正意义对话的形成。文本的结构形式也必然制约着对话策略的选择,文本有不同的体式、风格和结构图式,我们的对话内容和方式便会因体而异,我们的阅读策略也会因文而异。不仅要倾听文本,还要学会倾听自然、社会、人生之声。

不仅师生间要学会相互倾听,更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共享。相互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倾听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五)质疑和探究。

质疑和探究是深层次的对话。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语文对话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前人之说,敢于说“不”,敢于“吹毛求疵”。“生疑”是通向知多、知深的门径。这里所说的“疑”,除了对言语形式中不理解、不明白的提出问题外,还包括对书本的、他人的意见产生怀疑。文学作品给学生留下了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生长点”。为了提高质疑对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予以保证。

对话式阅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课本、学习材料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问题),以体验、发现、探究等方法,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积极地理解和建构语言、文学、文化、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知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加以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方法,是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它以主动学习为着眼点,合作交流为主要组织形式,体验发现、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学生通过广泛的言语实践、接触社会、探究活动,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自主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学生能以主体的角色去探究、学习、对话、交往时,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注释:

①钟启泉,著.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8.

②王尚文.语文教学语感论.浙江出版社,2004:162.

③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第二版:88.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出版社,2004,2.

[2]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第1版.

[3]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第二版.

[4]钟启泉,著.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