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古诗文人文精神人文

叶 翠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如今,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现代社会对人文精神有迫切的需求,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人成才需要重建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呈,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如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笔者根据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一、创设古诗文教学课堂的文化情境

(一)导语情境

新课改倡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自身由“主讲型”向“主导型”转变,这种“主导”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课堂上教师实践这种角色转变的第一步是教学伊始的“课堂导入”。

1.温故知新导入

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的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2.诗文设境导入

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引用前人现存的诗文名句以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和知识记忆,把学生引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环境中去。

诗文名句是祖国语言浓缩的精华,其内在美是咀嚼不尽的,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得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成长。

3.作家评价导入

高中古诗文作品的作者大多都是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学家,学习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多的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个人的气质、民族的精神。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这些作家或引用后人对这些作家的评价,使学生对作者的精神品质有初步的了解,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披情入文的效果。

(二)音乐情境

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开启学生心扉,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诵读中选用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利用音乐不同的旋律、变幻的节奏唤起学生的经验,以取得与学生的共鸣。教师的情、学生的心,在音乐中水乳交融,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影像情境

创设影像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利用多媒体的影像功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如在教授《短歌行》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精彩片段,通过鲍国安精彩的表演,带动学生一起感受曹操那种大气磅礴、慷慨豪迈的人生态度。

二、探索“引导—诵读—探究—拓展”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一)引导

方式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方面在上文的导语情景中已有详细的论述。

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心灵。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所以,要想把握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人”,就必须关注人的心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

(二)诵读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但又被现代语文实践忽视和遗忘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古以来,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材料,训练技巧,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如今,部分老师过多的重视对课文的分析与讲解,而忽视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也比较欠缺。于是,我们的学生也不了解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上的重大作用,课堂上也少了声情并茂的读书声。我们的学生不会读课文了,不会说一段通顺流利的话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基于这种情况,诵读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说:“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探究学习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其次,探究学习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式阅读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适时地作出恰当的引导,既保证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确立起文本意识。第三,探究学习要建立多向交流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平台。 探究式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单向与学生交流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建立多边交流渠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交流纵横交流的对话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天地。

(四)拓展

1.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其目的是在掌握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较全面的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类题材的文章的特点,深化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

3.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不同风格的其他作品拓展,其目的是在掌握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较全面的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将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注入写作教学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包含着丰富浓厚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沓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文,无疑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文章更胜一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一)巧妙借用古诗文

1.巧借诗文名句做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透露出文章深邃的内涵,给人良好的印象。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

2.巧用古诗文句做结构

一篇文章贵立意,更贵结构。引用古诗文句做结构,既展示了你作文的功底,又给人以新颖感。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于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等诗句引发出从婴儿、童年、上学后、叛逆时到逐渐成熟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文末用“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全文借用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的诗句作为行文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直接引用诗句做印证

善写文者,都会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这两处若能恰当引用古诗文句画龙点睛,往往会收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作用。

《生命的颜色》一文的开头:“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豁达。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位词人的名句做开头,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为全文将要写我的生命的颜色作了一个好的铺垫。

4.化用古诗文句助主旨

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通过剪裁、修改原诗文的语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能使文章言简意丰,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如:当你背上行囊上路时,当你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憔悴的隘口,待到白发披头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再回首,你会发现,原来你所选择的是对的,而且通往彼岸的路是多余的(《人生选择》)。

这里,作者将晏殊的《蝶恋花》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及柳永的《蝶恋花》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句子作了变形后,灵活地化用到文章中,语言显得精练典雅,富有诗意,使文采大增。

(二)巧妙运用古诗文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同时也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宝库。只要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就会在其中发掘出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人,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

四、结语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完美。所以我们要趁着这股教改的春风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而又能跨越时空的人文精神,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中潜移默化地培植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体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现实中的古诗文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未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去弥补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古诗文之趣、之美、之灵性、之厚重,以彰显古诗文教学的魅力。

作为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同古诗文进行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含英咀华,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无愧于做有思想、有追求的新世纪新少年。

[1]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程一凡,叶红.新课程: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平.中国文化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建琼.语文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马敏.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

[8]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重庆出版社,2006.

[9]杨斌.语文美育叙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步根海,袁丽倩.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语文教学.新读写,2007,12.

[14]邓玉霞.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的开掘和弘扬[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3(02).

[15]邸秀娟.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6]付清莲.论高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9.

[17]关国青.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8]阚景忠.重视传统语文材料,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浅析语文新课标重视传统语文材料的原因.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6.

[19]李建林.在古代诗词中品读传统文化的美点.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6.

[20]李佩英.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2008,6.

[21]李伟.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石长平.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3]史晴华.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D].辽宁师范大学,2002.

[24]王光华.浅谈《语文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导向.理论观察,2008,3.

[25]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何锡章.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6]王秀娟.古典诗歌教学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7]徐怀成.古诗教育与人格陶冶[D].广西师范大学,2003.

[28]薛向畴.诗教:养心修身 化人启智.山东教育,2001,11.

[29]张国生.《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2.

猜你喜欢

古诗文人文精神人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