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构式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2012-08-15李丽丽

文教资料 2012年32期
关键词:构式丑闻机制

李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门”的说法最早源自日本电影“罗生门”,但它现在的用法最初却是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Watergate Case”(水门事件),水门事件发生后不久,复合词“watergate”中的单词“gate”(原义为大门、闸门)被演变成了全新的英语词根,表示“丑闻、事件”。英语里已经习惯把各种各样的丑闻或影响比较大的事件称作“-gate”,如:“伊朗门(Irangate)、档案门(filegate)、拉链门(zippergate)、虐囚门(prisonergate)”等,因此,我国媒体在报道发生在欧美等国的相关事件时,常把一些“gate”词意译为“×门”用来叙述某件丑闻,期待着使报道产生类似“水门事件”那样的轰动效应。其实,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门”已经发生“汉化”了,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泛化。正如刘云所说“含‘×门’结构的词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意译阶段,仿造阶段,泛化阶段。”[1]几十年来,随着“×门”使用范围的扩展以及使用频率的增加,它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较为稳定的一个构式。

二、“×门”构式及其特征

(一)“×门”构式

构式语法认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Goldberg 1995:4)[2]按照构式语法的观点,构式就是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体,任何形义配对的语言单位,只要其意义是无法从其先前构成成分推知,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构式。词素、词、固定词组及短语、定型的句子是具体构式,半固定的结构形式被认为是抽象构式。语言中的形义结构是从具体构式到抽象构式的连续统。从构式的定义看,“×门”是一个抽象构式,其意义是表示与“×”相关的事件是一件轰动性丑闻或事件。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丑闻”义,既不能从“×”预测,也不能从“门”本身推知。如:

解说门:解说员黄健翔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1/8决赛时过于激情的解说。

艳照门:香港明星陈冠希与数十位女明星的隐私照被传到网络上,众媒体和影迷哗然,骂声一片。

铜须门:一男子自曝其妻子玩网游时与另一名网名为“铜须”的男子产生感情并与其发生一夜情的出轨行为,后“铜须门”即为出轨的含蓄说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形式单位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变项,后一部分是固定的“门”,构成一个半固定结构“×门”而且“×门”的前后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推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丑闻”义,只有当前后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时才具有这一含义。由此可以得出“×门”是一个抽象构式。

(二)“×门”构式的特征

从外部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门”这一构式是由变项“×”和固定项“门”构成。由于“门”是固定项我们暂且可以不加以讨论,现在我们主要对变项“×”进行分析和研究。

1.“×”的特征

(1)“×”的音节特征

从电视、网络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乎都是双音节语素或语素组,与“门”构成三音节复合词。如:“艳照门”、“贿赂门”、“毒品门”等。 “×门”可以前加上定语,成为“(定语+×)门”,但就“×”而言仍为双音节。例如:“贺红梅补妆门”、“印度可乐门”中“×”仍为“补妆”、“可乐”。 “×”也可由专有名词来构词,此时专有名词为单纯语素,双音节居多,当然也有一些三音节,如:“伊拉克门”、“卡米拉门”。还有极少数“×”是由英文字母组成,《青年报》在06年8月9日的一篇报道“赵薇莫名遭遇‘DV门’事件”中的“DV门”就是一个例子。

(2)“×”的构成特征

游玉祥通过收集分析178个“×门”的实例发现:“×”为名词性的约占52.2%,动词性的约占46.6%,形容词性的约占1.12%[3]。

比较典型的名词性构式充当“×”变项的有:电话门、艳照门、手机门……

比较典型的动词性构式充当“×”变项的有:解说门、逃税门、返航门……

形容词性构式充当“×”变项的有:放荡门、混乱门……

(3)“×”的语素结构关系

“×”的语素结构关系主要是“动宾式”和“偏正式”两种。例如:数日前,因Google(谷歌)“逃税门”事件,其中国区总裁李开复顿成媒体焦点话题人物,经受口诛笔伐长达一周后,与其频频亮相的作风鲜有不同,他至今仍未现身公共场合。(《原创-IT》2008.03.26)此处“逃税”为动宾式短语。 “虎照门”不需要道歉,因为它是被操纵的道歉;它无法让人接受,因为它与真相无关,或距真相相遥远。(《除了真相,“虎照门”不需要道歉》,《南方都市报》2008.02.06)此处“虎照门”为偏正式短语。

2.“×门”构式的运用特征

(1)经研究分析语料发现:就充当的句法成分而言,“×门”具有体词性的特点,通常很少充当谓语、补语、状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a.“短信门”折射个人信息安全监管缺位。(人民网,2010年05月18日)

b.中国车缘何屡遭“碰撞门”。 (《中国汽车报》,2007年07月23日)

c.华发高管走出“调查门”漩涡。(《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07月16日)

上面三例中,“短信门”充当的是主语,“碰撞门”充当的是宾语,“调查门”充当的是定语。由此可见,“×门“构式在充当句法成分过程中,具有体词的特点。

(2)就语体来说,“×门”构式多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比较少见,一般是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中频繁出现,如:

a.2002年美国有关政治献金的“安然门”事件发生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发表文章说,用金钱换取政治影响同民主政体本身一样古老。(人民网,2010年01月27日)

b.公众形象如此之差的阿娇,其“艳照门”丑闻曝光之后的首度代言费,就动辄以百万人民币计,这才是阿娇不懈复出的动力。 (《北京晚报》,2009年03月27日)

(3)在实际运用中,“×门”构式常有两种并行的运用方式:

①“×门”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以充当宾语最为常见。如:

a.东航再演“返航门”乘客妥协获赔400元。(《扬子晚报》,2008年07月28日)

b.别把民企挡在“玻璃门”之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12月04日)

②“×门”后加“事件、丑闻、问题、麻烦、困境”等名词共同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以“事件”为最常用,“×门”在此充当“事件”或“丑闻”等名词的同位语。如:

a.众所周知,切尔西为了得到阿什利·科尔付出了不小代价,曾经的“科尔门”事件让蓝军上下都受到了足总的处罚。 (《重庆晚报》,2006年08月12日)

b.虽然沃尔玛企业员工工会数量在增加,但就此认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工会门”事件已完美谢幕,还为时尚早,真正的博弈也许才刚刚开始。(《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08月14日)

以上两种运用方式大都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但仔细区分,二者的使用在微观语境的选择上略有分工和不同:新闻标题更多选用“×门”而罕见运用“×门事件”,新闻正文则两种形式兼用。其原因可能与新闻标题竭力追求语言的高度简练有关。

此外,我们知道“×门”构式主要是用来说明“某种丑闻或内幕”事件的,而事件的组成往往是各种元素的组合,人们在选择“×”时,就会凸显这一事件中的主要“元素”,但即使是对同一事件,如果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所选的结果也很有可能就会不一样。因此,在报道同一个丑闻或内幕事件时,可能会有用不同的“×门”表述的现象,也就是说根据对这个事件观察的角度来选择“×”,如:表示意大利足坛丑闻的有“电话门”,也有“足球门”,发生在网络上的“铜须门”事件又称“魔兽门”事件,而且如果不同的人身上出现了性质相似的“丑闻或内幕”时,可以用同一个“×门”表示,如:“短信门”同时指代两件事:杨臣刚“短信门”事件回放,未摆脱过人品质疑;超女又陷“短信门”,湖南台被要求公布短信来源。

三、“×门”构式的生成机制

语言是客观世界通过人的思维在大脑中的反应,语言可以记录客观事物,是人类思维的载体。随着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出现,为了表达和思维的需要,人们会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语符化,从而产生新的表达式。(刘玉梅2010,10)[4]然而,在已有的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新创的语言单位并非任意而且无理据的,就如从英语中的单个的偶然事件“Watergate Scandal”到现代汉语中“×门”构式的形成,是有一定理据的,即“×门”构式的产生并得以推广并非是没有理据的,它有一定的生成机制。这一生成机制我们可以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点进行分析。

(一)语内因素

1.类推机制

一般来说,外来语素都是通过语言的类推机制来构造新词语。类推机制是语言演变的主要动力。“×门”构式的最初原型是英语中的 “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水门”作为当时民主党总部所在的大厦的名称,由于该事件的社会轰动效应,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短时期内就成为了高语境的词语,人们只要一提到“水门”,就会激活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整个事件继而联想到丑闻或影响较大的事件。所以当人们遇到一些丑闻或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时就会通过类推机制,脑海中产生“×门”族词,随着使用不断频繁化、泛化,“×门”构式就这样产生并日渐流行开来。

2.隐喻机制

隐喻是指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现在常说成是一个认知域在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门”的本义常被看作是一个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就可以进入另一个空间。也就是说门会将门里面的事物与门外面的事物分隔开来,而里面的事物可以视为具有封闭、神秘的性质,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理。在“×门”这个构式中,“×”通常是某一事件最具代表性的表达要素,如:地点、人物、职务、事物或典型动作或性质等;门则是通往神秘的途径,原本属于空间认知域,通过“门”,可以将室内的情况览无余。当“×”事件属于个人隐私或是某人处境难看而又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这个事件的隐喻机制,相当于源认知域的房间,而门则相当于了解事件的途径。

在这个隐喻机制下,本是空间概念域的实体——门,被隐喻化了,成了非空间概念域“门”。将事件曝光,是了解事件的途径和手段。媒体报道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认知心理,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与联想。可以说,“×门”的语义隐喻效果与修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设想:如果当年水门事件发生在一栋叫做Waterschool,或Waterstone的大楼中,语言中是否同样会出现“×-school”、“×-stone”或“×校”、“×石”这样的表示丑闻的构式呢?我们认为概率会小得多,因为尽管这两个结构在形式和语音上基本具备成为流行构式的条件,但其语义与丑闻这一意义很难联系起来,即使临时被这样使用了,也很难流行起来,因为其语义会阻止该结构的固化,进而阻碍此类构式的形成。

(二)语外因素

1.委婉机制

所谓委婉机制是指在交际中,人们常常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对方不快或伤害对方的语言,代之以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门”构式大多指不甚体面或光彩的事情,但其表面结构却不含任何不雅的字眼。有媒体一语中的,“门”之妙,就在于那是一扇遮羞之门。所以,“×门”构式得以产生并被频繁使用。

2、经济节约机制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当代社会追求速度,讲求效率,这也无怪乎语言也要求简单凝练。“×门”构式正是顺应这种机制产生的,它具有简单经济的效果。如:“香港明星陈冠希与数十位女明星的隐私照被传到网络上,众媒体和影迷哗然,骂声一片”,这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艳照门”三个字就足以概括。

此外,“×门”构式的产生与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以及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也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知道了“×门”构式的一些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其实随着“×门”构式使用上的的不断频繁化和泛化,它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会不断地细化、深化以及多元化。

[1] 刘云.“说门”[J].汉语学报,2008(3).

[2] Goldberg.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 游玉祥.“×门”构式的语义信息及认知形成机制[J].外语研究,2011(4).

[4] 刘玉梅.“吧”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

[5] 刘娅琼.从“×门”看再概念化过程[J].修辞学习,2008(3).

[6] 曹志彪,高丕永.水门事件引领的“门”族词[A].咬文嚼字[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7] 宋平润.试论“×门”的语法化和语义隐喻化[J].现代语文,2009(6).

[8] 张谊生.附缀式新词“×门”试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9] 周日安,邵敬敏.英美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J].外国语,2007(4).

[10] 刘宗保.“×门”族词探微[J].语言新观察,2006.

[11] 傅宏.小议“××门”[J].语言新观察,2006.

[12] 布占廷.新闻标题中“门”族词的意义及用途[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3] 詹秀华.新兴格式“×门”试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4] 詹秀华.“×门”格式的超常规搭配现象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10(2).

[15] 程丽霞.“情报门”还是“情报丑闻”? [J].科技术语研究,2003(4).

[16] 刘旭.浅论“×门”的结构特征[J].说文解字,2009(6).

猜你喜欢

构式丑闻机制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造车这些人,谁还没点黑历史 汽车公司不想回首的11起丑闻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澳大利亚:“走地”肉类再曝丑闻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