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2-08-15闫莉玲
闫莉玲
(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闫莉玲
(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0)
作者通过对安徽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和实践教学四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与困难,对今后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05方案”实施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经过5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有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教师去思考,如当前纲要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应如何进一步改进与提高?大学生对纲要课程还有什么要求?为此,本文对调研数据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希望能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原则,于2010年11月和2011年6月,先后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安徽某高校2010级7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整个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是个人信息,有性别、专业两个单项选择题;二是调查的内容,围绕着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及实践教学建议四方面共设计了12个单项选择题、1个多项选择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5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其中男生334人,占49.5%;女生341人,占50.5%。
二、结果分析
1.课程设置的认识。
纲要课程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历史课的色彩,但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05方案”明确规定“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大学生给予较高的认同。调查数据显示,73.24%的学生认为“开设纲要课程有必要”,并且认可目前“纲要课开设时间”一学年的安排。对于目前的“学时设置”学生不太认可,认为“适当”的学生只占15.58%,认为“过多”的学生占72.27%,认为“过少”的学生占12.15%。看来学生普遍不希望纲要课占较多学时,这可能与学生对纲要课的内涵丰富性与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笔者在教学中也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不需要用到这门课,考过后,大家基本上都会忘,对以后没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学生认为很多内容中学学过,考试也只需死记硬背,不需花太多时间。
2.课堂教学的评价。
对目前纲要课的教学内容难易、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90后”大学生如何评价?调查显示,对“教学内容”“完全听懂理解”的学生占47.04%,“大部分听懂理解”的学生占49.84%,二者都接近半数,且加起来高达96.88%,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内容理解方面是轻松的。当然也有3.12%的学生“存在困难”。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易于接受”的学生有53.27%,“难于接受”的学生有5.92%,选择“一般”的学生有40.8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目前的教学方法是肯定的,而且欢迎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调查还表明,56.39%的学生学习纲要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于其他课程,41.43%的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其他课程差不多”,说明纲要课学习并不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纲要课的“教学质量”44.55%的学生认为“好”,34.27%的学生认为“很好”,二者合计达78.82%,说明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比较满意。16.51%的学生认为“还可以”,4.67%的学生“不满意”,二者合计达21.18%,对这部分学生的看法需做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应该有所帮助。关于课程的“考核”,对于目前期末笔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期末+平时”的考核形式,50.47%的学生认为“好”, 12.15%的学生认为“不好”,37.38%的学生感觉“一般”,不太满意的学生接近半数(“不好”加“一般”占49.53%),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形式有看法,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的想法有助于今后考核形式的改革。
3.学习效果的测评。
调查数据显示,“学习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认为“有较全面了解”的学生多达83.18%,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令人欣慰的是,有9.03%的学生能够对中国近现代史及“三个选择”必然性,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和“有较全面了解”的学生加起来比例高达92.21%,这充分表明了纲要课的开设已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通过课程教学,50.78%的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后学生对纲要课学习情况是,41.43%的学生明确表示“会”“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理论、知识”;52.9%的学生表示“也许会”,态度不明确;还有5.6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通过纲要课的学习,65.11%的学生“培养了关心对国内外大事兴趣”,71.03%的学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44.86%的学生“扩充了历史人文社科知识”。27.4%的学生达到了“增强了思想政治道德品”的效果。
4.实践教学的建议。
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喜爱明显高于课堂教学,从调查问卷看,每位被调查者都给出了许多建议,比较集中的看法有75.26%的学生建议多“参观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68.57%的学生建议多“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看后讨论、撰写观后感”;45%的学生建议“进行社会调查”;40%的学生建议“就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制作PPT进行比赛”。还有建议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题材的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演出,聘请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开讲座,开展读书活动,等等。
三、问题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目前纲要课教学总体上是肯定的,但部分同学对教学现状不满意也是很明显的,今后要把这门课程更好地开设下去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很多,如:解决教学内容相对丰富与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解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高期望、高需求与现实条件有限的矛盾,等等。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难,笔者对今后的纲要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浓缩教学内容,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囊括了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包括内容多,在组织教学时会面临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易消化等困难。调查显示,学生还是希望开课时间短些,课时少些。为此,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纲要课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要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进一步浓缩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紧扣“两个了解”、“三个选择”这一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功底,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专业特点和学习问题,及时地、适当地进行一些教学内容的处理。
2.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基于部分学生对目前课堂教学不满意,如5.92%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难以接受”,40.81%的学生感觉“一般”;3.12%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困难;12.1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形式“不好”,37.38%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且通过课程教学45.79%的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学习兴趣”“没有提高”。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加强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适时作出调整是明智的做法,像“讲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针对学生把握好讲课的深浅度”、“列出参考书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既是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又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大胆尝试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进行互动式研究性教学。
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动性不够,迫于平时考勤和期末考试的压力才上课,上课就是应付,课后更不可能花时间在这门课上。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课堂教学实效和长效性。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和探索,进行研究性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前拟定研究课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拟定课题,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自主学习和“自助式”调研活动的基础上,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课题论文,制作论文汇报演示文稿并选出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在汇报时,同学间可以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并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打分记入成绩。这样一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依据现有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各高校对社会实践教学也都有明确的经费、学分、课时等规定。但是,仍不能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努力挖掘物质、人力、活动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校外参观可以和校内活动相结合,学期社会实践与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等。若指导老师数量不足,可以联合校团委、学生会干部、关工委老教师及辅导员等,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校内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演讲、辩论、PPT制作比赛等场地不够,可以在教室进行;课内时间不够,可以在课外开展,根据各活动特点有的可以定期进行,有的可以长期进行。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