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2-08-15陈璐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定势创新型创新能力

陈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高校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陈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责任重大。本文就如何在思政课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格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

高校思政课 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因此,思政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传授型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的思维,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开放不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如何克服传统型授课方式的弊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打破定势思维,超越狭隘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定势思维的过程。毛泽东敢于打破定势思维,才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邓小平敢于打破定势思维,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说了许多马恩列斯毛没有说过的“新话”。这些“新话”的根本标志就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些事例的讲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打破定势思维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也会促使学生学习模仿,积极探索创新。

除了打破思维定势外,还要超越狭隘的经验,不能让经验成为阻碍思维发散的绊脚石。这一方面的内容思政课也有很多。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思政课中关于打破定势思维,超越狭隘经验的例证很多,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善于启发和引导。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在教学内容方面特别注重教材知识要点的传授,理论讲得多,但构筑理论的史实却讲得很少。另外,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才有机会发现学生头脑中的定势思维和狭隘经验,再设法破除。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意识到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知识的生成、创新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思维智慧的过程。

规则的束缚解除了,经验的绊脚石挪开了,思维就自由了。就同一个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的想法多,表明思维的流畅性大,思维越流畅,越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培育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创新型人格就是各种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要重视创新思维和创造技巧的学习训练,而且要注意培育创新型人格,也就是说,培育和增强有利于创新的个性因素,抵制和消除阻碍创新的个性因素。

创新型人格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好奇与敏感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具有创新型人格的人,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看似寻常的事物和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一般人不注意的细节具有特别的警觉和敏锐性。那么,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陪伴者,而不是一个权威的评判者。要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不仅敢说话,还要说心里话。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不管学生的观点多么偏激和尖锐,教师都不能批评学生,甚至还要表扬他敢说真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融洽、朋友式的关系。教师的亲和力越强,受学生欢迎程度就越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就越通畅。其次,教师一定要有爱心,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更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之爱。这种感情不知不觉流露出来,会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向心力。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大胆、自由地疑问、思考。

2.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是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这种模式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大胆地质疑问难,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角,使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逐渐具有问题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良好品质。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因此,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对社会实际的思考,例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留出5—10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然后让学生讨论,阐述各自观点。这种讨论有时会非常激烈,例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刚一曝光,我就组织学生讨论。班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双汇被诬陷了,甚至看过视频后,还有少数人坚持。这就与班里其他同学的观点分歧很大,讨论变成了辩论。这时教师一定要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既要允许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控制住局面,避免学生之间恶语相向甚至人身攻击。

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公益活动等,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了思政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练就创新能力。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引发问题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思维变得活跃,进而迸发出问题的火花。例如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先给学生展示计划经济时代发行的一系列票证,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现在没有这些票证了?买东西为什么要用这些票,直接用钱不就行了……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用幽默、诗词、名人名言、音乐、电影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与情境情节产生共鸣。当学生内在的情感被激发和挖掘后,学生将自身置于情景当中,教师再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大胆地质疑问难,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角,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增强课堂吸引力。只要教师能够以新颖奇特的方式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随之产生。

(3)学生也应参与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是问题情境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探求、感悟新知,学生会有全新的体会。例如:在课堂上介绍社会热点这个任务也可以交给学生,事先安排好哪节课由谁介绍,相信学生的参与性一定会提高。

3.教师要努力使“质疑”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是教育的归宿。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以后,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们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学能力。

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创造个性,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将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

(二)追求卓越

如果安于现状,感觉眼前的情况已经很好了,就不会想方设法改变、改进、改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追求卓越和完美。

思政课要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品质,一方面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多讲一些伟人事迹,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课堂活动,形成积极上进、精益求精的学习氛围。例如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把班里同学随机地分成几组,每个小组都是独立的集体,有自己的组名、组长、组歌等,同学们的表现也都与自己的小组密切挂钩,表现好,如演讲精彩、角色扮演成功等就给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表现一般的就不加分。在这种环境下,同学们的表现欲都会特别强,因为他(她)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集体,这种潜在的高尚感会刺激学生追求卓越。另外,身边“亲友团”的强大支持也是同学们勇于挑战自我的动力源泉。

除了这些品质之外,还有自信与勇气、乐观坚韧等品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格必不可少的。自信与勇气可以使人摆脱从众心理,打破陈旧传统,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乐观坚韧可以使人积极地看待问题和困难,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喜欢挑战,不怕失败,坚韧不拔,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另外,像勤奋、活跃等品质也是创新型人格必不可少的,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叙述了。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无定法,我们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2]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8):221-22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2.

猜你喜欢

定势创新型创新能力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