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英格兰高校“教”与“学”的新发展
2012-08-15李子容
李子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新世纪英格兰高校“教”与“学”的新发展
李子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21世纪英格兰高校本科教与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和教学学术运动不断发展,新教育技术也不断地应用于教与学之中。
英格兰高校 “教”与“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学术运动 教育技术
进入新世纪,英格兰高校规模继续扩张,学生顾客化及目标职业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对高校教与学影响巨大。同时,政府对高校教学进行了大规模干预和改革。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成立了教与学常务委员会、教与学发展基金、教学技术项目、教学质量促进基金;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院(HEA)成立,2005年74所教与学精品中心(CETL)建立,鼓励和推广优质教学和学习。这些措施强化了教与学在英格兰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英格兰高校纷纷强化教与学,许多大学成立了教育发展单位(EDU),制定了教与学发展战略,加强了教与学的革新。英国高校近几十年教与学方面最显著的发展是向学生中心转移(李子容[1]),这一点已广为接受,本文从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教学学术和教育技术运用三方面来探讨新世纪英格兰高校本科阶段教与学的新发展。
一、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
近年来,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在英格兰高校日益得到重视,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运动逐渐兴起。众所周知,学术研究是区别高等教育和中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以前因受传统教学理论影响,高校在本科阶段偏重知识传授,忽略知识创新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加强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对Barnett笔下的超级复杂状况,英国政府对高校采取措施加强本科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这主要通过让其参与到以研究为基础的活动或课程来实现,在这方面极为突出的包括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开展的教学与研究联系项目、东英吉利大学的以研究为主导的教与学项目和华威大学的再发明中心。拿华威大学的再发明中心来说,其目的是支持和推广本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中心采用批判性教学法,挑战学生作为知识接收者的观念,强调其作为知识创造者的作用,将学生视为院系研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心的部分工作包括出版学生作品集、创办本科生网络期刊、与学生联合创作和拍摄电影等。由于这些项目的成功,HEA将本科课程中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优先考虑的事项(Neary&Winn[2]),许多高校也竞相仿效,寻找方法让本科生参与到研究中来,比如,切斯特大学生物系创立了一份名为《起源》的杂志,专门发表本科生研究成果,鼓励本科生研究。由于英格兰存在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种大学,研究活动类型和机会在两种院校存在差异,研究活动是否在教学型大学适合于本科生有争议,但政府也承认在92后大学创造以研究为根基的教学环境的必要性(Neary&Winn[3]),不少新大学很注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格洛斯特夏大学进行了本科课程发展研究文化项目,展示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和师生、生生间进行合作研究的价值。上述一切表明鼓励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知识的产出者的做法已在英格兰高校变得普遍。
二、教学学术运动
教学学术运动起源于美国,但近十年来,在英国高校也开展蓬勃发展(Kreber[4])。传统上学术与研究有关,教学处于较低位置,现在已开始转变,英国政府对高校均意识到了教学的重要地位,将教与学的发展纳入学术的范围(Booth[5])。Andresen[6]指出“学术”有四种基本特征,即,深厚的知识基础、探究性的定位、批判性的反思和同行审查。近年来,英格兰高校,不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在各方面都成绩斐然。首先,教师需有深厚的知识基础,这不仅包括专业学科基础,而且包括教学知识基础,在这方面,英国设有各种针对教师开展的教学发展项目,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HEA在2006年颁布了 “英国高等教育教学和支持学习的职业标准框架”,强调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和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了促进标准的实施,HEA开发了非强制性的个人职业认可方案,最近还为各高校的继续职业发展框架制定了鉴定流程,以期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同时,教学学术运动还要求教师进行探究性研究和学习。近年来,英国高校兴起了以探究为基础的关于教学的学习运动,各高校的EDU在其中发挥较大作用。D’Andrea[7]指出了英国高校在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两大发展:一是越来越多的教职工开始对研究自己的教学感兴趣,二是各高校为本身发展和推进学术进步将对教学和学习知识的追求提上了优先日程。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得对自己教学、学生学习和教育目标不断反思。不少学者(如Booth,Kreber)都很关注反思的重要性。Booth[8]主张教师通过阅读文献或观察学生学习对教学进行反思,提高对教学和自我的意识。Kreber[9]提倡EDU不仅应鼓励对教学和评估方法、学生学习和教育目标反思,并且要提供一般或与学科相关的反思方法。公开分享和同行审查是教学学术重要一环。Kreber指出教学学术与教师和学生、文献、研究及同事的互动有关:“对信息和观点进行批判性和反思性交流,这种交流可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进行,可是非正式地指导同事,也可是正式地向学术会议和期刊投稿。”[10]英格兰政府对高校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努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和高校在进行质量评估时,多采用自评和外部专家评估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同行评估的好处;英国教学奖学金 (NTFS)项目每年奖励50位教学表现优秀的教师,并通过多种方式将其成果加以推广;HEA一直积极将CETLs优秀的教学和学习行为推广到其他高校去,以便发扬光大;24个科目中心和相关的支持网络提供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与学习支持,分享学科优秀的资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英格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资源的分享。
三、教育技术的利用
英国高校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均举世闻名,但是发展道路并不平坦,70%的教育革新以失败结束,2004年“电子大学”的轰然倒台,都说明要借助科技进行改革障碍重重,尽管困难不少,但借助科技促进教学和学习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Watling[11]),因此,英国政府在整个教育系统发起了利用技术的电子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HEFCE长期坚持以技术为基础的解决办法是教学与评估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5年发表了电子学习战略和执行计划,鼓励高校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来促进学习、教学和评估的革新,2008年发表了该战略的修改版。HEFCE与HEA、联合信息体系委员会(JISC)和学习技术协会(ALT)等合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致力于将技术融合到高校教与学中,行动涉及数码资源储存库和资源分享、虚拟研究和学习空间与环境、电子学习项目等。在数码资源储存和分享方面,JISC和HEA实施了按照研究图书馆网络模式开发教学资源的战略,有涉及面广泛的项目采集电子内容,06至08年间开展了数码储存和档案管理项目,07至08年开展了储存库与保存项目。JISC专门成立了收集服务处来负责与各种出版机构协调,并与HEA的科目中心合作提高其馆藏的使用率;JISC还与英国图书馆、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联合建立起战略内容联盟,形成一个共同的信息环境;HEA通过CETL和FDTL来探讨在各学科和不同院校间开发和分享学习资源的问题。HEFCE辖下的空间管理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空间的项目。在电子学习项目方面,最著名的就是HEFCE联合HEA和JISC等战略伙伴05至08年间全国范围开展的电子学习厘定基准和探路者项目(Watling[12]),全英77所大学参加了06年的厘定基准项目,其中27所进一步参加了探路者项目,探路者院校探讨使用某种技术来发展新的教学法,如,格洛斯特夏大学数码讲故事项目,德蒙特福特大学的阅读/写作网等。绝大部分参加厘定基准和探路者项目的院校都感到受益匪浅。另外,不少CETLs在不断探索技术在学与教中的巨大作用,如,考文垂大学的职业间电子学习中心、公开大学的个性化的整体学习支持、赫特伏特夏大学的混合学习单位、边山大学的有支持的网上学习等。HEA负责将这些CETLs的宝贵经验推广出去,不同学科则可通过包括24个科目中心在内的电子学习散播项目和合作小组来推广。各院校根据本身的优势和实情来选择如何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各高校的EDU或专门的电子学习中心在这方面起着很大作用。QAA在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发表的院校审查报告中报道了有关59所大学利用技术进行混合教学、机动教学、远程教学、虚拟学习空间利用等的情况,这些院校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几乎所有学生都对所在学校的电子学习项目评价正面。
四、结语
新世纪英格兰高校在教与学方面取得了不少新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英高校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学术运动在英格兰高校生根发芽,上述两方面的发展均与新教育技术的利用密不可分,因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习和教学的发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英格兰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李子容.英国高校“教”与“学”方面的最新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5):77-80.
[2][3]Neary,M.&Winn,J.The Student as Producer. In Bell,et.al(ed.),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 Continuum,2009:126-138.
[4][9][10]Kreber,C.Charting a Critical Course on the Scholarship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ovement[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5,30,(4):389-405.
[5][8]Booth,A.Rethinking the Scholarly [J],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4,3,(3):247-266.
[6]Andresen,L.W.A Usable,Trans-Disciplinary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19,(2):137-153.
[7]D’Andrea,V.Explor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Pedagogical Inquiry in Higher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6,(3):89-98.
[11][12]Watling,S.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In Bell,et.al(ed.),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 Continuum,2009:83-96.
本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研项目“英语阅读课堂形成性评价体系”(201013)的相关研究成果。
book=0,eboo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