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有度,方可见教学管理真章
2012-08-15赵永芹
赵永芹
(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并非实效之管理,缺少科学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者难有务实之管理。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而言,科学性和科学应该是值得深思的两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固有的僵化教学管理思想观念束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体现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惰性、滞后性、散乱性、不稳定性等非科学现象,即便一些细微的教学变化也往往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管理关系的处理上,从而对教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由于人的素质、能力、水平各异,对事物与问题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自己所留意或者专注的领域,从局部利益角度出发而非从管理全局认真思考产生的结果,这也无形中给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障碍。至于对科学涵义的理解也一直多强调定性,实际上,科学本身是量与性两面的结合,既要求在事实基础上作出客观中肯的评判,又要求以一定数量方法给予解释和验证。
对于什么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大多数教学管理者未必能给出确切答案。因为教学管理是一项体现综合性学科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复杂系统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关系的要素较多,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石、科学的方法为手段、科学的素养为支撑、科学的技术为保障,并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所谓科学的理论是指具体管理依托的理论基础,应涵盖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其中,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是重中之重,也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从事教学管理的人要将所学专业技术灵活运用于管理中,但许多教学管理者并不具备系统的教学管理知识与技术,只是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有着最基本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教师。若以所掌握的单一学科并辅助于“蜻蜓点水”式的多学科汲取而不加以细细消化、吸收和补充,就会因视野的局限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进而影响管理实效。关于科学的方法总体包括定量和定性两大类,定性主要对于现象、问题或事物给出主观的或者客观基础上的部分主观评价,从管理角度看,主观评价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可信度不高、经验性内容较多,缺乏科学依据;定量则是量化体现,通过一定数据的处理,采用技术和数学方法,充分运用数字和数据说话,以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在教学规划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学科专业建设、教学体系设计等方面使用定量方法可大幅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这也是目前我们比较缺乏的。因此,教学管理在方法上应讲究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不应有所偏失。过多的定性是经验性管理,而过多的定量会带来管理的烦冗复杂性,因为多数的教学管理者并不具备相应的数量分析与研究能力。科学的素养则是对教学管理者综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其中,“讲求奉献、全力投入、恪尽职守、心系本职”是根本原则,以关心学校、教师和学生之心,展自身之全能,不图以虚名浮利,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这是作为教学管理者之根本要求。科学的技术则指善于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如信息、通讯、网络等服务平台来提高管理工作的便捷性、经济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效率,技术是效率的重要保障。
何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科学性具体体现在管理的科学度量上,包括管理科学与方法的运用程度、管理成效和业绩的提高度、管理效率增长幅度、管理者素质水平提升度等多方面的衡量。简单来说,我们可通过主要的几个因素加以评价,如教学管理团队的团结和忠诚度、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体现、教学管理实际成效和服务满意度、教学管理方法的科学运用等。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管理团队势必形成管理合力,从而心系一处,力聚焦点,共同努力,产生管理实质性变化。这种实质变化符合甚至超越形势发展的需要,置高校发展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并在高校办学大方向指引下积极寻求多点突破,最终促成面上更新,以获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成果独领风骚,进而实现教育管理的特色化、办学的特色化。应该说,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管理是最富有成效的管理,也是涉众均感满意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经验管理、延续管理仅会增加管理的惰性,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反而会挫伤其他管理者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的科学性整体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度的把握。
何为教学管理真章?教与学和管理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真章并非真知灼见,而是立于高校自身办学实际基础上的、通过教学管理来实现办学效率的最大化、办学目标的满意化,这一过程既符合教育、心理和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又体现内在蕴涵的规律性,而管理则发挥着引领、指导、协调与控制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须在科学的管理之下求得最合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既是高校的责任,又是教学管理的职责所在。教学管理是联系高校运作与其服务对象——学生、社会单位等的中间纽带,也是处理好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管理好坏直接关系着连接左右能否顺利运转,其不应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是无为之地。只有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作用,并协调好各管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学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同时有更大跨度的超越,进而带来高校办学质量的飞跃,否则这种管理只是落后的管理,必将是涉众指责之处,长此以往,将会高校发展延缓甚至阻碍的进程。此外,对于教学管理常用方式之一的借鉴与取经等,应尽可能在较大区域内的优秀多层面单位进行,同层次间的互取虽有可取之处,便于相互比较,但眼界不免狭窄,不利于前进式比较与评价,也不利于科学管理决策的作出,却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和随从,并滋生自满情绪,久之,发展步伐会相对减缓。由此,教学管理的真章应体现科学、规律、超越和创造。
如何实现教学的科学管理?这是一个实践的技术问题。常规的方法有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提高管理素质和修养、增强现代技术运用等,显得较为空洞,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寻找突破口。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应有所立,立有所破。教学、管理等任何工作,核心要素是人,“人”的质量最终决定管理工作成败。在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或许选择合适的教学管理者是最佳捷径,具体可通过组建一支精干、高效、先进的管理团队来实现,在选人方面,需要具备应有的条件,包括精明强干、高效务实、团结进取、多学科专业素养、善用先进技术工具等。许多已有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若没有一支甘于奉献、勇往直前、团结活泼、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局限于个体利益和权位之争、固宥于人情往来和小群体之交的组织是难以实现超越式发展的。虽然高校作为独特的社会组织与企业类组织有一定区别,但管理本质是相同的。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者,要想管理好教学工作,就要汲取更多的包括理论和技术在内的管理养料。
若没有一支懂管理、懂教育、善创造、创高效、勤奉献的先进教学管理团队,要想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学管理局面是不可能的。高校的发展快慢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投入的多寡而在于能否塑造出特色。特色是生命的源泉,那么特色又该如何寻找,有关的顶层设计、学科专业打造、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研究实力提升等最终还需要运用“管理”来实现不同要素间的协同与优化组合,没有科学的管理作为“黏合剂”或者使用的是质量低下的“黏合剂”,就会使高校无法正常运转,不可避免带来走弯路、重复浪费、决策失误等不良现象,这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教学管理本身,都是极为不利的。科学管理有度,方可见教学管理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