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

2012-08-15牛伟丽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

牛伟丽

(天水市麦积区道北幼儿园,甘肃 天水 741000)

一、引导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如:把玩具捏一捏咬一咬;摸摸柔软的海绵;踢踢能滚动的石头;追着蚂蚁看看它们究竟爬到了什么地方;它的家是什么样的;拿到会跑或有声音的玩具一定要拆开看看等。这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开始,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生活中教育契机,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每次洗手时,有许多幼儿在玩水,不肯回教室。为了满足孩子愿望,我找来几个大盆,装满水放在活动室。在水里放置了瓶子、塑料管、木块、铁块、海绵等不同物体,让幼儿通过玩这些东西,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水的一些特性:瓶子为什么会在水里冒气泡?木块为什么会浮起来?铁块为什么沉下去等。幼儿带着问题去玩水、去探究、去讨论。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自主、自由的,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二、科学活动生活化

科学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它就在我们的周围。事实证明: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例如:幼儿在“饲养角”给小兔子喂食时,他们会探究小兔子什么样?它吃什么?它睡觉吗?它洗脸吗?他们会在饲养中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在“种植角”,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苗儿成长,花开花落,使幼儿感知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并分别把它们不同的变化记录下来。为了让幼儿认识天气的变化,在活动室设置了“天气预报”表和娃娃家,还准备了各种娃娃衣帽,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气候的感受,调整天气预报表,并给玩具娃娃更换衣物等。

《纲要》中还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如:一次自由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的电动汽车不走了,找原因,结果发现是电池没电了。于是,他们搬来了电池篓,看见里面有许多电池,我没有告诉他们安装电池的方法,而是对他们说:“这些电池怎么装?你们试一试,把你们试验的方法记录下来,看看哪种有用。”幼儿开始探究,他们边操作、边讨论,经过幼儿反复尝试,在操作中他们发现了电池按正负极安装的秘密。幼儿通过看、听、摆弄、讨论,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强了观察兴趣,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育活动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幼儿凭着自己的观察、探究便能获得知识经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三、科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在幼儿的生活中,季节的自然交替和突然发生的某些现象,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去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但幼儿的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许多飞舞的柳絮,教师就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游戏后,引导幼儿思考、探究:柳絮从哪里来?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这些生活细节,正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的切入点。生活中还有很多随机经验,如蚂蚁几条腿?它吃什么?衣服上的水哪去了?为什么树叶有的掉,有的不掉?教师要抓住机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

四、操作材料生活化

纲要中提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材料源于生活

幼儿的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而生活中各种丰富的材料为孩子的科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水、纸、沙子、泥巴、各种形状的瓶子、纸盒、绳子、泡沫塑料等。这些都是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引发幼儿广泛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进行“怎样让纸落得快”的科学教育活动时,将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放在椅子下,先让幼儿玩游戏“纸片落下来”,感知两张纸是怎样落下来的,然后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使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发现。这时幼儿的兴趣很高,每个孩子都想了不少的办法,然后让幼儿自己来讲述、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了包有沙包、玻璃球、吸铁石的纸会落得快一些。通过操作,幼儿获得了纸增加了重量,落下的速度就会快一些的科学知识。幼儿在玩纸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探索的思路,培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2.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指导幼儿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操作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操作这一环节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可以自己动手来完成,所以他们就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这样孩子的兴趣就提高了,孩子在自己操作中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如:科学活动认识圆柱体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生活中类似的圆柱体的物品,提供了毛线、笔、纸等操作性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还出示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实物、图片,让幼儿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加深了对圆柱体的认识。在一次“有趣的叶子”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准备了许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树叶让幼儿独立进行比较、分类,然后向大家汇报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用的是什么方法。幼儿汇报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是按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的,有的是按叶子的颜色进行分类的,有的是按叶子的大小进行分类的,还有的小朋友想到用叶子的厚度进行分类。整个活动幼儿都在不断操作、思考、探索,教学效果很好。

3.材料具有趣味性

幼儿天生好奇,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兴趣,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因此,在活动中配以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会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促进幼儿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科学环境生活化

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幼儿的一日生活主要是在活动室,在活动室营造具有科学氛围的环境,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为科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设置“种植角”,让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成长;在“自然角”用各种水果做“水果娃娃”;在“小小气象站”感受气候变化等。此外,幼儿园应多种植树木,栽培花卉,开辟菜园,设置饲养角、沙池等,让幼儿尽量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尽可能多地“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河流,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交替变化的四季,阴晴不定的天气等。而幼儿生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沟通融合,更容易听到、看到、呼吸和感受到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东西:如小鸟的鸣叫,落叶的飞舞,花朵的盛开,四季的交替等。在这个世界中所产生的科学现象也是五彩缤纷,神奇有趣的,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带领幼儿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叶。一枚贝壳、一捧泥巴、一洼水,都是幼儿开展认识、探索和欣赏活动的天然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造的天然材料。长长短短的小树枝、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形状各异的贝壳,可以用来分类和排序;各种树叶、树枝、石头、黏土等,可以作为充满想象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材料;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获得丰富的经验。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因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可利用身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合理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内容,把科学教育活动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同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亲自感受体验,开阔眼界,获得广泛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感受科学,让科学扎根于幼儿生活。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