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
2012-08-15曾娇
曾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论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
曾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拥有和谐人格的人,高校是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育人先锋的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人格感召力,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科学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辅导员育人工作大学生和谐人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提出的重大战略。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和谐发展上。高校作为和谐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拥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所说:“学校应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辅导员作为高校育人战线上的先锋,对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
和谐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是指组成事物的各子系统之间、构成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本身的协调和匀称。它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微观和谐,即构成事物各子系统诸要素本身和谐,这是事物整体和谐的基础;其二是中观和谐,即构成事物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其三是宏观和谐,即构成事物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也就是事物作为统一的整体的和谐。
人格是心理学领域的词汇,《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人格的解释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合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心理组织。”[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2]人格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个体人格都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在准确理解“和谐”和“人格”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大学生的特殊身份,不难理解“大学生和谐人格”内涵。大学生和谐人格是指大学生应具备既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自身全面协调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人格。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要个体人格内部结构和谐,主要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即信仰、价值、行为方式、思维、情感等和谐与个体调控机制的完善;第二,对大学生个体及其外部关系而言,是指大学生个人能够从伦理的角度善待外部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第三,对大学生群体人格而言,是群体及个体人格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互动过程中的和谐。[3]
可见,一个拥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其表现主要有:身心健康、知行统一、理想崇高、信念坚定、自我意识成熟、人际交往稳重、生活态度积极、社会责任感强、诚实守信等。但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完美无缺,相反,对大学生来说,和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是大学生人格修养追求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在追求和谐人格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实然到应然的发展过程,正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是辅导员的育人使命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坚决扭转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也曾说:“研究学问,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欲达教育之目的,务须注意精神修养,向深处培,向厚处培。”
所以,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站在完成“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高度,站在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培养具有健全和谐人格的大学生。
有人形象地说:“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声就知道,优秀的学生看辅导员就知道。”可见,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机会最多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健全和谐的人格养成对大学生成长为和谐社会的人才至关重要。而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作为育人先锋的辅导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辅导员的工作围绕学生,并直接作用于学生,它必然对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规范学生、指导学生、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等得以实现的。与课堂教学老师的影响不同,辅导员工作侧重于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营造优良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格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和谐人格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形象。一个没有健全和谐人格的大学生,具有再精的专业知识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曾批判过当今教育的功利,他指出:“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是辅导员的育人使命。辅导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锻炼学生,把学生培养成自强自立、积极乐观、有才有识的和谐大学生。
三、辅导员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
(一)言传身教:发挥自身人格的感召力。
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和谐人格,必须先培养自己健全和谐的人格,学生在这样的人格背景下学习、接受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促进其和谐人格的形成。
这样的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辅导员必须身正学高,具备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在与学生的频繁接触中,利用自己的人格背景,言传身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二)文化环境: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主要是大学校园,在校园内相关的组织团体或身份归属主要有宿舍、班级和社团等。因此,各级各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作为校园文化及其亚文化氛围的引导者与创造者,对文化的育人氛围要十分重视。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一定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意识地进行。辅导员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树立人格是教育之本的意识和观念。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支持者,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载体和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和磨炼自己。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他所在的各种集体。一个在和谐宿舍生活的人,一个在和谐班级学习的人,一个在和谐社团工作的人,一个在和谐校园里成长的人,其和谐人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三)德育为先: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做出贡献。”[4]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和谐人格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二者在人才培养上有着一致的目标,都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当然,形成大学生和谐人格,光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方能达到目标。辅导员正好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集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于一身,若能充分利用此优势,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融于各种教育中,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人格的分析和剖析,让学生了解人格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等,大学生便能有意识地能动地参与到自身和谐人格培养中来。
(四)主体意识:科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辅导员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展和谐人格,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培养和谐人格对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他们才会主动把外力转化为内力,充分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在校园,一般来说,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其一,要对自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悦纳自我。能正确地看待自我,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局限。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制定适宜的奋斗目标并主动去实现它。其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融入集体中。人格的发展离不开实践,这些实践包括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磨砺自己、完善自己。人格发展的过程又是个体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应该融入到集体中,在与人交流和磨合中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其三,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当控制情绪并寻求合理的发泄方式。加强自我教育,增强人格培养的自觉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整合与优化人格的过程。因此,科学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我”的力量发展和谐人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7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2.
[3]洪惠敏.试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4).
[4]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