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西方大学公民教育探析

2012-08-15何晓芳王耸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教育观主义公民

何晓芳 王耸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4)

当代西方大学公民教育探析

何晓芳 王耸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4)

现代公民的培养一直都是大学教育的应有职责。西方素有公民教育的优良传统。西方大学在公民教育基本理念、模式、内容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做法。我国公民教育开展的历史较短。通过对西方大学公民教育基本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可以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西方大学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公民素养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的发展都对个体公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公民,应该成为大学重要的社会使命。目前,我国大学公民教育在培养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对公民教育的实施成效产生影响。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大学公民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我国大学阶段公民教育的现有水平。

一、公民教育观

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理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社群主义公民教育观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观。

(一)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自由主义思想肯定个人的自主性,自由权利的优先性,重视人的平等性和政治中立,承认价值的多元性。[1]自由主义产生于古罗马、古希腊时代,早期时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认为只要国家的制度制定得合理,公民就可以在享受个人私利的同时实现国家的共同利益。20世纪末自由主义开始重视个人对于公共领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认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点,在学校的教学中不应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优良素质来熏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针对自由主义对于个性的过分强调,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突出国家的共同利益,在个人与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之时,国家的公共利益应作为首选,个人应该具备可以为国家的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德行。共和主义并非不重视个人自由,相反其更加强调公民的自主性,并期望在共和的前提下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自由主义不强迫个人参与政治事务,共和主义则强调公民的践行,个人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事务中来,承担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在学校的教育方面,共和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切身投入社会实践来培养个人的德行,要有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实践精神。

(三)社群主义公民教育观。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过分强调个性及个体对政治事务的中立态度进行批判,并在共和主义强调公民践行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上,社群主义否定自由主义的个人利益优先,同时也不赞成共和主义的牺牲个人利益而实现公共利益,它提倡应将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社群主义肯定了共和主义的践行、德行观,并提出要培养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公民的义务。社群主义者提出了受教育权平等的观点,并提议建立社区学校,在学校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所属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在实现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完成个人的人生理想。

(四)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观。无论是个人主义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还是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强调的公共利益观,都只注意到单一和均质的社会。社会是多元的,许多弱势群体的利益需要得到有力的保障。多元文化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世界公民,在个人归属于一个社区、一个国家的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之中,所以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变得至关重要,应该给予各种文化发展的空间,了解认同并尊重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拥有宽容的态度,并且要有解决冲突的能力,对待特殊族群的文化应该给予保护,保证其得以传承。全球化时代下现代社会的成熟公民需要接受多元文化,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价值。

二、西方国家大学公民教育的模式

西方国家大学公民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所谓认知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公民知识与能力;情感模式就是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感和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经验模式即通过各种经验锻炼,使学生具备公民行为的能力。[2]西方国家的大学将公民教育视为重要的课程科目,它是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关键,是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根本。在教学形式上各国也尽其所能,通过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认知模式。政治与公民知识的传授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公民教育领域,不同国家开设了诸如历史课、人文课、公民课、心理课等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公民知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更注重讨论、研讨等较为灵活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对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或著名的历史事件等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以增进对于认知的理解和把握。

(二)情感模式。公民教育是知、情、意、行多个维度的结合。掌握公民知识并不必然成长为良好公民。现代大学公民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于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及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公民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是将公民教育从外在灌输转向内在感悟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公民教育实效的提升。因此,西方大学公民教师在完成所教授内容的同时,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三)经验模式。西方国家的大学民主管理模式允许学生部分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创办各种诸如学生代表委员会、初级学校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依托学生的自主管理,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参与意识和公民能力。并且大学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公益事业,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且在实践中将课堂上深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将认知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将情感稳定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西方大学公民教育的内容

大学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积极负责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维护和发展民族、社会、国家利益为己任。[3]西方大学公民教育内容以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教育为核心,融入到日常课程中。

(一)政治教育。虽然每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和政治生活都不同,但西方大学公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般都拥有着相类似的内核。在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基础上,西方大学阶段的公民教育都强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了解本国的政治制度,在情感和意志层面上进一步热爱自己的国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来。大学要培养学生对于本民族的忠诚、热爱,要有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能够自觉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思想道德教育。个体公民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西方大学非常注重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与教育,尤其是公德的培养。其核心内容包括:在认知层面上使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的公共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家庭道德底线;在情感上拥有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热情与意愿;在意志层面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在能力方面上具备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沟通交往能力。

(三)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因此也必然成为西方大学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还要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并使学生具备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与意识。这些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有的知识、素养与能力。

(四)国际教育。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公民教育的内容日益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致力于培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现代社会的成熟公民。正确看待其他国家事宜,处理本国与别国的关系、维护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等问题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西方大学公民教育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国际教育的内容。包括国际知识、国际关系、国际和平等方面。大学公民教育要使个体具备“世界公民”的意识,在学会本国文化的同时了解世界文化,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国际事件有积极的态度与正确的观点。

(五)环境教育。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也成为现代公民培养的重要内容。西方大学普遍在公民教育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和深化环境基本知识及当今社会环境问题面临的重大威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与热情。

(六)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对于文化的多样性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全球化导致的文化一元化或文化同化的客观现实面前,对于多元文化的保护、尊重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大学公民教育客观上扮演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促使学生对包括自己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的文化样态给予必要的尊重与包容,使学生具备正确处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的专门场所,因其自身的优势,应该对现代社会的整体文明承担更多的责任。大学要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现代公民,其次才作为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将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西方的大学公民教育拥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等等。公民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大学应该在与中小学公民教育衔接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多元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法律观念,增进个体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引导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参与民主政治进程,最终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

[1]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2]唐克军,蔡迎旗.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J].环球瞭望,2009,(1).

[3]方建中.大学公民教育片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下现代大学公民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L08DKS024)、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现代大学社会使命视界下大学公民教育的多向度研究”(2009GH2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观主义公民
论公民美育
新写意主义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近光灯主义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十二公民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