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在低年级美术造型表现课程中的“角色”
2012-08-15王忆镭
王忆镭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时至今日,教师的身份早已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更加丰富,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也必然产生变化,即变简单的“教—学”关系变为更多元化,更丰富灵活,适应学生和课堂需求的师生关系。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似乎都不能给如何平衡师生关系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以师为主,则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生为重,则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授指导作用。其实,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即“教学相长”。故过分强调师、生某一方在课堂中的作用,这种观点本来就是需要斟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需要学生自己的体悟,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共同研究探讨,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自主学习,甚至师生角色进行互换。可以说,只要能让学生有效、高效地学习知识,则任何一种师生关系间的探索都是值得实践的。
由孙乃树、程明太教授主编的《新编美术教学论》中,把“教师”定义为“美术课程的主持人”。提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即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①既然教师是美术课程的“主持人”,那么学生可视为课程的“嘉宾”;“主持人”不能过分左右“嘉宾”的思维模式但可激活“嘉宾”的灵感以促成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主持人”不能抢“嘉宾”的“风头”但是可以激发“嘉宾”“出风头”(即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其实,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可以是多种模式,下面我就魏瑞江老师的《挑战自己,写生书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教师=主持人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又是第一次与魏老师接触,更不用说台下那么多的听课教师和拍摄的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影响课程顺利进行的不利条件。此时的魏老师充当了课堂上“主持人”的角色。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职责是“连接节目环节,提问以挖掘新闻价值,平复紧张气氛以保证节目顺利完成”。课程伊始,魏老师便向学生抛出一系列关于“挑战自己”的问题。的确,就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造型表现能力达不到六年级的水平,而要让他们接触六年级的线描写生,还是“书包”这种比较复杂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一大挑战。而对于魏老师来说,跟“借班上课”的学生之前没有过接触,讲授内容又如此之难,更是一大挑战。面对师生的双重挑战,魏老师先抛出问题,创设“挑战自己”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挑战自己的信心和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低年级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技法方面较为欠缺,魏老师的问题打消了学生心中的顾虑和不自信。“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陌生感与隔阂消除了,既是课程的有效导入,更让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一个“自信、幽默、亲切”的第一印象。可以说,课程中教师的导入环节犹如京剧中演员的“亮相”,教师要亮得漂亮,亮得有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信任,为课程的深入进行打下基础。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②《挑战自己,写生书包》一课的亮点在于教师的提问促进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1.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魏老师在课堂的“引言导入—提出问题—认定目标—双基传授—造型表现”几个环节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用“问题”强调各个环节的重点所在,用“问题”创设“挑战自己”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保持对“挑战自己”的高度紧张、跃跃欲试状态,以及对“写生书包”这一挑战的激情和实践欲望。
2.在摩擦冲突中解决问题。在课程的“造型表现”环节中,魏老师设置了五关让学生分别观察书包(写生对象)的几个面,并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在进行到第三关时,由于写生书包背面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绘画训练,魏老师提出“有没有人累了,想退出了?累了跟我说一声,没关系。”的问题。此时,有趣的课堂生成出现了,已略显疲态的学生们立马又振奋了起来,积极投入到“挑战”中。“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追求知识的内在力量。③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坚持下去。“主持人”与“嘉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主持人”的有效提问、兴趣激发而达到了默契的配合。
期间的第二个问题 “这节课本来是给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上的,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打败’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们也能上好这节课。”效果似乎值得研究。这个问题明显达到了比第一个问题更热烈的回应,学生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了写生书包的实践中,这种成功的课堂生成似乎连授课教师也感到超出预期。但是到了课程结尾,让展示作品的同学发表“感言”时,很多学生都说:“我们要打败六年级的!”此时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们的兴趣不在写生书包,而在“打败六年级”。确切地说,是学生对“写生书包”的兴趣被老师的问题转移到了“打败六年级”上。对于课堂,这其实是一种无效生成;而对于学生学习心态的建立和培养,这种“打败”的念头更是要不得的。如果把问题换成“虽然同学们现在才上三年级,但是老师对大家非常有信心,我们先来‘预习’一下六年级的课程怎么样?大家能接受这个挑战吗?”是不是更合适一点?
二、让学生在课程中成长,教师=园丁
这是一个普遍的比喻,“教师就是园丁”。而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善于让学生吸收“养分”(知识),修剪“枝丫”(对学生观念和学习方向的引导)。魏老师在《挑战自己,写生书包》一课中着重突出了以下两点:
1.促使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对于这节课,魏老师的解读是:“在学习上,我要求同学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每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绘画。当我说停的时候,将你的作业传给旁边的同学,在上一位同学画的基础上继续作画;其二,接过同学的画后,要按照同学的思路通过联想再进行绘画;其三,一切行动听指挥。”④“一切行动听指挥”确定了教师对课堂的宏观掌控,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让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传授、引导”的作用。这是师生之间的配合。而前两条促使了学生之间的配合学习。正如一个园丁最懂得怎样才能让植物健康地生长,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了解对于不同的学生,怎样的教授方式是最适合的。魏老师通过“绘画接龙”的方式,成功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了高效学习实践,这种方法也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提高了学生的团队配合协作能力。当然,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他人作品的启发,学生间的协作,增加了课程的知识量,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的活动帮助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经历过的某一项事物的经验上,这样,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有关经验的陈述性表达就会逐渐完整起来。”⑤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让“美术意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促进学生美术意识的形成。“美术意识”最需要的是“落地”,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让这种意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就本课来看,“写生书包”所表现的对象,与学生的关系很密切,难就难在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脑中形成“写生、线描”的概念。魏老师通过短暂课堂的集中训练,如一张纸叠成六格,每格画一个书包促成绘画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形成。课桌的排列,写生对象—书包的摆放体现了魏老师对这节课的充分准备。
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主义的艺术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提倡美育,使人们能在音乐、雕刻、图画和文学中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⑥“美育”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更珍贵的是,在课程的进行中对教师产生的情感共鸣。在《挑战自己,写生书包》一课学生作品展示结束之后,魏老师深情地对学生说:“有同学曾幻想,什么时候能够摆脱沉重的书包?的确,你们的书包太重了,但你们可知道,书包装载的不仅仅是书,它还承载着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期望,让我们快乐地背起它,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这段话的珍贵在于,老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理解和鼓励,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后面一席关于老师对学生期望的话语。
意识根植在一个人的心中、脑中,靠的不仅是教授、传递,更是兴趣和情感共鸣激发后的经久难忘。教育的真谛在于不仅能够传递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能够焕发生命。因为教师能焕发学生的生命,而学生也能焕发起教师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课堂是真正的课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⑦诚然,无论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本质上来讲,教师只是一个平凡的,希望自己的学生焕发生命色彩的人。
注释:
①孙乃树,程明太主编.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美术课程标准.
③边玉芳.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④什么是有生命的课堂?特级教师之“特”如何体现—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美术报.
⑤李力加主编.名师如何练就名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什么是有生命的课堂?特级教师之“特”如何体现—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美术报.
[1] 孙乃树,程明太主编.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边玉芳.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 什么是有生命的课堂?特级教师之“特”如何体现—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美术报.
[4] 李力加主编.名师如何练就名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