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创造

2012-08-15梁梦雯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颜色色彩设计

梁梦雯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色彩是人类艺术财富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视觉符号因素。从原始洞穴中的壁画到原始彩陶上的装饰,直至现代艺术设计,人类总是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创造色彩的构建方式,以便让色彩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这种人与色彩现象的内在契合所引申出来的焦点就是色彩的和谐问题。对于设计者来说,对色彩的思考是多角度的,特别是在当下多元素、多文化的冲击下,对色彩的组织形态和描绘方式已经超越了概念意义上的基本形式,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激情状态。然而无论色彩被如何运用,都必须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只有和谐了,才符合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

一、色彩和谐的美学概念

古往今来,和谐一直是美学讨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古希腊就已经有所谓“美就是和谐”之说。欧洲中世纪末的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最后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把色彩置于美学基点上加以审视,色彩和谐的美学意义可以归结为一点:人对于色彩呈现的状态及整体效果感到愉悦。因此,设计色彩的和谐之美是基于色彩运用在设计中达到视觉愉悦的整体体现,离开这一基础,色彩的和谐之美就无从谈起。

二、和谐色彩创造的前提

在广阔的设计艺术中,色彩的和谐表达有了更加丰富的展示机会,然而这种和谐的表达是以设计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为主要依据的。确切地说,人对色彩效果的心理评价是建立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上的,因此,色彩在作品中的具体应用就不能放弃对色彩和谐的审美追求。在一般情况下,色彩设计的目的是使设计作品拥有完整的色彩体系,产生视觉上的愉悦,进而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颜色与颜色之间的无原则配置,若干颜色的调和结果是否被接受和认可,还需要建立在物理学色彩和对色彩基本机能的认识基础上。因此,从感性和理性方面对色彩要素进行剖析和归类,探寻色彩和谐的客观规律,是掌握和谐色彩调和的重要前提。

1.物理色彩

所谓物理色彩,主要是指客观世界中与色彩相关的各种因素经过吸收和反射光色原理对“色”产生影响之后形成的色感呈现。现代科学从物理学的角度准确解释并证明了人的视觉所感受到的有色表面,是物体表面的光线作用于人眼的结果。在物理作用下,因光源导致颜色的变化,包括物体色彩的反射程度和颜色搭配直接影响了色彩的存在状态和艺术表现在空间与环境的色彩呈现。实际生活中,如果物体对光的反射程度太大就会造成色彩对视觉的淡化,从而减弱色彩的魅力。因此,物理色彩意义上的设计处理是色彩运用过程中寻找最佳色彩配置并获取和谐感的重要手段。

2.色彩的基本机能

(1)色彩的生理功能

从人的生理视觉功能来看,人眼对外界的刺激具有本能的调节和补充作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机能产生不同的感觉来维持色彩的视觉平衡。色彩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色彩的膨胀与收缩、前进与后退、冷与暖、轻与重和色彩带来的情绪反应。

①色彩的膨胀感、收缩感与进退感。波长较长的暖色和波长较短的冷色刺激视觉神经会产生膨胀、收缩和进退的感觉。当面积等大的冷暖色并置时,色彩的胀缩感就更加明显。而在等大的纸上画以同样大小的图形,蓝底黄图形就明显比黄底蓝图形显得在前面。可见,暖色、亮色、纯色有膨胀感和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收缩感和后退感。进行色彩设计时合理运用色彩的胀缩和进退规律,可以使作品获得丰富的层次,更好地表现空间秩序,彰显图形的空间美感。

②色彩的轻重感。色彩产生轻重感的直接因素源于生理基础上的联想。一般来说,白色、绿色、蓝色使人感觉轻一些,黑色、红色、橙色感觉重一些;同一种颜色,浅色感觉轻,深色感觉重。比如设计工厂的产品时,运用色彩的轻重原理将产品颜色设计成浅色的,绿色的,就有利于调节工人的生理联想,提高工作效率。

③色彩的表情。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视网膜的刺激结果反馈至脑神经后,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变化,从而对观者的精神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红色的热烈、激情、强大;蓝色的理智、平静、安定;白色的单纯、无私、神圣;黑色的神秘、沉重、悲哀;紫色的神秘、高贵、智慧等,各种颜色给人的情绪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阿恩海姆所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无论是设计还是绘画,在进行色调处理和构成表现时,色彩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突出主题,给作品注入生命与活力。

(2)色彩的心理功能

色彩的心理功能,事实上是在色彩生理机能基础上通过联想或想象等方式发生在人的内心世界的色彩审美判断。色彩的心理功能受到人的年龄、性格、情绪,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结构的影响,因此色彩的心理功能是一种复杂又微妙的色彩现象。从年龄上看,好奇、活泼的儿童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内心平和的老人则喜欢素雅的颜色;从性格和情绪上看,通常性格开朗的人喜欢明快艳丽的颜色,沉稳、安静的人偏爱中性色、灰色或冷色;烦躁时看强烈鲜艳的颜色会加剧内心的不安和躁动,若看到凉爽的冷色则能平复内心的狂躁,渐趋缓和。在心理功能的众多内容中,民族文化构筑下的象征和联想产生的色彩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特定的语言形式。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主导下的色彩的等级制度;不同的戏剧脸谱妆容色彩赋予的特定寓意;太极图形中超出黑白二色的文化意义。不单单是中华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都给色彩赋予了强烈的人文特色。在艺术领域,设计色彩的心理功能是在生理作用下,单纯的颜色通过文化的变迁、沉淀,而赋予新的生命意义来实现的。因此,“心理颜色”不是孤立的、绝缘的,而必然是持续的、丰满的,承载内心世界的最具表现力的视觉符号。

色彩要素的和谐呈现,是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乃至文化结构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只有在充分认识色彩各要素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实现色彩和谐的本质意义:既有视觉上的美好感受,更能实现心灵深处的愉悦和感动。

三、色彩和谐配置的基本原则

对色彩和谐的追求,无疑是对色彩之美的境界追求。当我们把一块块色彩纳入到某种秩序中去的时候,色彩就在人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有了人为设计的痕迹。色彩的和谐是视觉与人的内心的高度统一,也是色彩构图、视觉效应、色彩意境等表现和描绘的全面协调。这种和谐的色彩配置必须基于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共同原则达到相对的完整和稳定。

1.均衡原则

所谓均衡,“均”指均齐、对称;“衡”指平衡稳定。在色彩设计中均衡的色彩调和原则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既有均齐的严谨,又有平衡的稳定。一方面,适度均齐的色调具有完整、庄重的机械美和秩序美。另一方面,平衡的色彩显得自由、活泼、多变,富于生机。因而,在色彩配置中,应以画面中心为基准,灵活运用均衡原则,使色彩在活力蓬勃中带有几分严谨的意味。

2.主次原则

任何事物协调的根源都建立在主次原则上,色彩设计也不例外。色彩的运用,需根据设计主题思想的表达,画面内容、表现形式进行主次的划分。首先,用主导色统率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控制色彩的倾向,协调多种对比关系,使画面浑然一体。“五彩彰施,必有色主”,先人们在远去的时代里便已认识并发展了色彩的主次理论。其次,巧妙运用衬托色,调和画面效果。最后,利用点缀色活泼、醒目的特性“画龙点睛”。

3.节奏原则

节奏在音乐中是指高低、长短的声音在交替、反复中形成的一种规律。色彩的节奏则是色相、明度、纯度、面积、形状、位置等各因素通过反复、渐变、突变、运动等形式产生的。比如,色彩的反复可以产生条理、连续的节奏感;色彩的渐变可以产生鲜明有力、规则变化的韵律感;色彩的突变可以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感,从而产生生动多姿的节奏美。在色彩设计中,把握各种形式的节奏原则能使视觉产生优美的律动享受。

4.呼应原则

色彩的呼应原则强调色彩在对比使用中,应避免对比失度、差距过大而引起的画面失衡,最终导致色块之间的孤立。在实际操作中,要利用色彩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通过面积大小、疏密结合、虚实相应等手法使色彩之间产生整体性的协调感。

色彩和谐配置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共同原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述,但所有的原则都必须建立在对立统一的美学规律之中。就像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所说:“色彩和谐这个概念就是要通过正确选择对偶来发现最强的效果。——这些建议是要说明,和谐理论不会束缚想象力,相反,它提供一种指导,以便发现新的、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段。”

然而,色彩的和谐创造是一个相对复杂而又变化的问题,因为“美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范畴”。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色彩的时代性也要求我们关注时代对色彩的审美要求,把当代的色彩调和观念及时地运用到色彩调和的实践中,使色彩设计真正符合时代审美的理想。

四、结语

色彩的和谐是视觉的,也是精神的。我们所探讨的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乃至文化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色彩配置原则的一般规律,是在长期的色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在设计中充分运用这些客观规律,可以使设计作品取得和谐的、美的色彩效果,带来令人愉悦的身心享受。

[1] 刑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王志明.色彩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4] 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颜色色彩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神奇的色彩(上)
认识颜色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特殊颜色的水
和颜色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