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著名的作曲家江定仙教授
2012-08-15姜莉莉
姜莉莉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江定仙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乐坛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和教育事业,曾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并深受其影响,与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并称为黄自的四大弟子。他先后在上海两江体育专科学校、陕西省教育厅任编辑兼省立高中音乐教师、重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编辑、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湖北教育学院音乐系、国立音乐院等地从事音乐教育,一生除担任繁重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创作了许多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曲、交响诗、交响曲等体裁形式。他的创作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鲜明的爱国思想,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作曲家生平足迹的回忆
江定仙19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北汉口市区桥口江家墩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参加辛亥革命,并与陈潭秋、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同学与挚友。他幼年深受大革命影响,曾参加少年儿童团。幼年的进步活动确定了其终生正确的方向,对其音乐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
江定仙教授曾在武昌高师附小、附中和武汉中学读书,1928年赴上海,先后在艺大音乐系、上海美专音乐系学习。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随黄自先生系统学习理论作曲全部课程,并随俄籍教授吕维钿、查哈罗夫学习钢琴。他学习异常勤奋,作曲与钢琴演奏两个专业都有很深造诣,学习期间还创作了《挂挂红灯》、《南乡子》(合唱)、《渔父》(轮唱)、《何处望神州》、《静境》、《恋歌》等歌曲,并参加了多种演出活动。其钢琴曲《摇篮曲》曾获齐尔品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的二等奖。
1934年秋经萧友梅介绍,赴陕西省教育厅工作,任编辑兼省立高中音乐教师,1936年返沪继续在上海音专学习。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歌曲《岁月悠悠》,为影片《生死同心》创作了主题歌《新中华进行曲》,并为一些话剧配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江定仙教授被迫离开上海,辗转于川鄂之间。1939年在重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编辑,1940年在草创时期的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钢琴教师。1941年应喻宜萱邀请,赴恩施湖北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一年后返渝任国立音乐院作曲理论教授兼理论作曲组主任,生活才安定下来。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写作爱国歌曲创作,先后发表了《打杀汉奸》、《抗战到底》、《为了祖国的缘故》(合唱)、《碧血》、《国殇》等激励抗战热情的歌曲,以及《呦呦鹿鸣》(合唱)、《浪》、《树》、《小马》(以上均为艺术歌曲)等作品。国立音乐院学生们组织了《山歌社》,研究、编配、演唱了民歌,受到了江定仙教授的大力支持,为出版的民歌集作序,并亲自动手编配了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
1946年国立音乐院由青木关迁南京,在国民党加强镇压民主运动的严峻政治形势下,江定仙教授挺身保护参加民主运动的学生免受国民党迫害。
1949年南京解放后,江定仙教授作为南京音乐界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1950年国立音乐院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江定仙教授被聘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作为进步的著名音乐家,他被邀为五—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一—四届全国文艺家代表大会,为文联委员,并为一—四届音协理事、常务理事。他多次出国,代表中国音乐界出任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评委,出席匈牙利巴托克、李斯特纪念会等,曾出席亚洲作曲家大会,1961年至1984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定仙教授多次深入人民生活,广泛接触并研究民间音乐,音乐创作有了新的成就,编配出版了钢琴伴奏的《民歌九首》,创作了《十送红军》钢琴变奏曲,合唱曲《在新建设的城市里》,表现大革命时代印象的交响诗《烟波江上》,并精心为表现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影片《早春二月》创作了音乐。因与日本作曲家林光合写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音乐,曾两次东渡日本。晚年还创作了题名为《沧桑》的三乐章交响曲。他是辛勤耕耘、卓有成就的老一代作曲家。
二、为纪念缅怀江先生举行的一系列学术活动
为隆重纪念这位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第二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002年10月21—22日在江定仙教授诞生九十周年之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江定仙学术研讨会、作品音乐会,出版了江定仙音乐研究论文选《春雨集》。这次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等分别对江先生光辉的音乐创作生涯,以及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期望江先生的这种音乐探索精神及宝贵的教学经验能得以发扬光大。
为了缅怀老一辈教育家、作曲家江定仙的不朽业绩,弘扬学院的优良传统,作曲系和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联合筹划,特邀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龙翔教授和钱云可副教授为江定仙创作了铜像,供后人瞻仰,永志纪念。2008年9月10日下午4点半,江定仙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环境优雅的中央音乐学院西小院隆重举行。揭幕仪式上,王次炤院长代表学院致辞。
为纪念老一辈作曲家江定仙(1912—2000)逝世五周年,实现江先生生前期望繁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遗愿,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决定从2004年10月起,举办“新世纪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评奖活动。
廖辅叔《缅怀老友江定仙》中主要通过对与故友曾经的点滴往事,表达对老友的怀念与深厚的情谊。喻宜萱在江先生九十诞辰之际写了《深深的怀念——纪念江定仙先生九十诞辰》这篇回忆文,以表达对江先生的深深的怀念。谢功成的《忆恩师江夫子》也表达了对江先生的怀念。
三、江定仙先生的作品研究
戴鹏海在《富有时代激情和个性特色的艺术创作——谈江定仙的抗战歌曲》中通过对《打杀汉奸》、《为了祖国的缘故》、《流浪之歌》、《国殇》这四首抗战歌曲的解析,提出这些不仅是江老的歌曲代表作,更是我国抗战歌曲的代表作。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老这四首在抗战期间起到过很好的宣传鼓动教育作用,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富有时代激情和个性特色的艺术作品,却一直不见有人演唱。在近现代音乐史教材中江定仙所占的篇幅也是少之又少,在纪念江老九十冥诞和逝世两周年的时候再次提到“重写音乐史”,虽然只是一种期盼,但是寄希望于未来,总有一天,“一本真正实事求是、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有科学分析的”、“比较公正、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史书,一定会出现,像江老这样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有过卓越贡献的前辈音乐家及其所创作的包括他的抗战歌曲在内的代表作,一定会作为专节的介绍对象。
隆强在《民族的沃土上盛开的浪漫主义小花——谈江定仙的艺术歌曲〈恋歌〉》一文中着重对该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认为江定仙充分考虑了诗歌“民族的气息”和“浪漫的风格”,在音乐创作上运用了相应的作曲技法处理,使音乐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并简略探讨了其演唱时要把握住“浪漫风格”和“戏剧性”。
江定仙在钢琴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摇篮曲》是1934年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评奖中的获奖作品,当然也是中国民族钢琴曲库中的一首优秀名曲。在江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中,还有许多为初学者写作的钢琴小曲,如:《无锡民歌》、《阿福歌》、《蒙族舞曲》、《简易钢琴曲三首》、《钢琴小曲三首》、《西洋古风曲二首》,为青少年的《甘肃行》组曲和一些《四手联弹曲》等。江先生于1985年将已在国内外多次演出的三首钢琴曲,编辑成《钢琴曲三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三首就是:前述的《摇篮曲》,《钢琴变奏曲》和《舞曲》。
卞萌在《谈江定仙和他的钢琴作品》中对江教授的钢琴作品作了简要的概括,主要对他的三首钢琴曲,分别是《摇篮曲》、《钢琴变奏曲》、《舞曲》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讲述,进而得出了江老先生的创作风格:无论是音乐取材还是曲式、调式、和声、复调等技法的运用,他都非常重视自己创作中的民族风格问题,挑选最具民族特色的原创民歌曲调改编钢琴曲,在和声编配上既做到了音响的丰满,又不失五声调式的音调感,坚持民族的审美原则,使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言简意赅、质朴明白、深入浅出而意趣深长的艺术风格。
四、贡献
江定仙教授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他所热爱的音乐艺术。从最初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歌到后来表现革命内容的交响诗的发展,体现了二十世纪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一个侧面。他半个多世纪在专业音乐教学岗位的辛勤耕耘,贯穿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从简陋到繁荣的发展过程。他的作品值得认真研究,他的宝贵经验应该被继承。
综上所述,江定仙首先是一位学识渊博、兢兢业业的音乐教育家,几十年来,他为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他的音乐创作也体现了一种音乐学者的特色,技术洗练、逻辑严谨、形式精致完整、情感偏于内向稳重,具有个人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点。从这一点讲,江定仙不愧是黄自的四大弟子之一。
[1]汪毓和.毕生敬业 严谨练达──江定仙及其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5,(06).
[2]深深的怀念——纪念江定仙先生90诞辰[J].人民音乐,2003,(2).
[3]江先生和他两位师兄的音乐风格比议——纪念定仙师九十冥诞有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
[4]喻宜萱.深深的怀念——纪念江定仙先生九十诞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
[5]卞萌.谈江定仙和他的钢琴作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
[6]王震亚.卓有成就的我国老一代作曲家——江定仙教授生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
[7]李业道.记江定仙老师[J].音乐研究,2002,(4).
[8]谢功成.忆恩师江夫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
[9]王震亚.作曲家、教育家江定仙教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3).
[10]戴鹏海.富有时代激情和个性特色的艺术创作——谈江定仙的抗战歌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