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壑入胸中,吾以吾笔写吾真
2012-08-15厉夏杰倪月园
厉夏杰 倪月园
(无锡市山明中学,江苏 无锡 214035)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而老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文、评讲作文也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为难情绪。心理学证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知识),就很容易接受,并能积极地认识、尝试。所以,语文教师只有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甚至享受写作的过程,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1]因而,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让学生卸下包袱,找到“教”与“学”共同的兴奋点,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使写作不再是师生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正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博采:岁月留痕砖瓦间,但观千剑后识器。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就是生活实际。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比“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这个“万花筒”,充实他们的头脑,引导品味生活内涵,思考生活真谛,生活空间扩大,关注思考的空间扩大,写作空间也必将扩大。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对亲自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并且觉得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告诉大家;记下一些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景象,对一本富有哲理的书有了新的思考,想把他们诉诸文字;抑或是通过想象,将艺术加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体悟。这么一个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根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
作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脱离空泛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成长、兴趣、情感言之有物的抒发渠道。例如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最好的学校生活体验的作文题材。我曾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为题,要求学生每人做一天班主任助理,当家做主,完成早自修、午自修等自修课的纪律维护,家庭联系本的批阅,同学的教育,家长的联系等日常班主任管理工作,然后写一篇体验文章。许多孩子真实细腻地写出了做班主任的烦恼和乐趣,也体会到了班主任的辛苦。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成长历程是一种享受。当写作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时,教师将收获累累硕果。
二、有心:春有繁花秋见木,一枝一叶总关情。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体验作文最基本的内容,教师通过游戏、课本剧、模拟现场、等表演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表演、展示、交谈等互动中产生作文素材,训练思维模式,体验新的情感,完成口头或书面作文。
第一步,我们可以用一种随意的,看似无目的的形式,例如课前三分钟的自由演讲,每天一人,没什么限制,但要有话可说,讲足时间。这个阶段鼓励学生多上台表达,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比如演讲、自我介绍、点评时政、读后感、观后感,甚至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之后,教师针对语言表达、精神面貌、体态等作简要点评,维持学生兴趣。第二步,采用尤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游戏形式,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一切感官,使作文呈现出“游戏中见真理”的智慧。例如 “魔术商店”让学生拍卖 “知识”、“美貌”、“机遇”、“地位”、“环球旅游”等商品,拍卖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结果令人欣慰,相当一部分学生生动描写了“拍卖”场景,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形式对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都有良好的效果。第三步,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活动,在活动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模拟招聘”、“模拟工作”等,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参与者,而且可以做旁观者,更可以对活动进行采访和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或者以改编课本剧的形式,通过生动活泼的符合现代潮流的新编课本剧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发掘作文的可观赏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自然得到很好的锻炼。
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可以丰富作文题材,提高作文教学的广度;这种体验式的活动能够深挖作文的内涵,让作文教学更有深度;多变的活动过程则促进了表现手法的变化,加大了作文教学的灵活度;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享受到无比的乐趣,作文兴趣油然而生,于是一篇篇有思想、有真情的佳作就产生了。
三、内驱:心有灵犀志自远,不待扬鞭自奋蹄。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进行思维激活和情绪激活,使其产生内在动力。要激活学生的“潜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细心引导、耐心培养。
我们可以用成语翻新的形式训练求异思维能力。如:昙花一现:毕竟有过瞬间的灿烂,不求永恒,但求曾经拥有;吹毛求疵:就是要用挑剔的目光寻找错误,做到精益求精。我们还可以用片断作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开拓思维途径。如《我眼中的O》,可以有多种理解:看成石磨、闹钟、彩灯;“零的突破”“从零开始”;O就像一个集合,知识越丰富,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实现有外形特征到本质的飞跃。我们同时可以依据原材料借题发挥。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愚公移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然后可以进一步想象:如果你是愚公(智叟),你会怎么做?
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需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当代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是十分强烈的,面对新奇的人、事、物,他们有话可说,但是如果让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他们就立马“熄火”,因为畏惧写作文。因而笔者在指导作文的初级阶段,尽量淡化作文概念,强调它的娱乐作用与宣泄作用,采用一些个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表达出个性,展现出自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该把握好,进一步引导学生写好自己熟悉的“兴趣话”,让学生迅速地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和兴奋点,觉得有话可说,畅所欲言。这样才会让学生从此不再害怕作文,且开始自觉创作,爱上作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四、个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展现出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也是教育转型的起点。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同样需要展现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个性,不打压学生,针对学生不同性格特征,有效引导、健康发展中学生健康、活泼、生动的个性在作文中体现,而不是要求学生抒写统一的没有新意的,缺乏个性的感受。我们要让学生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精彩,而我们教师只是迷途指津,正如陶行知所说:“敬其所长,恕其所短。”[2]
我们要接受学生的不同风格,正是有了这千差万别,我们的世界才多姿多彩。乐观开朗的学生,他们的作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阳光、个性飞扬,具有时代感染力。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言语不多,与人不善交谈,但字里行间自有一番别致的情趣。他们细腻温情的心声,用或忧伤或含蓄或奔放或热情的语言,时而古典、娴静,时而现代、激昂,正因为这些诗一般的韵味让你我产生了强烈共鸣。我们甚至还可以引导那些喜欢上网的学生用一些新鲜的时髦话,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特征,吸引读者的眼球,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作文这一个自由空间里,你不一定要严肃正经,你可以调侃戏说,可以嬉笑怒骂,可以不拘一格,因为这些文字才是你真实的情感,你的字里行间渗透的是独特的你的思想的灵魂,你的作文因此才有了最纯真的人情味。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以我手写我心,才能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为自己而作,于是逐渐喜欢上作文并以之为乐。一个具有平和宽容的精神的教师,应带着他满腔的耐心和爱心,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人格的群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写作,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五、赏识:峰回路转入佳境,精神到处渠自成。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3]在写作文评语时,教师必须改变观念,重视评语对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心、鼓舞和赞赏,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上获得了满足,在心理上得到了平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秉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4]相信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希望能够被承认被肯定的意愿,但因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每篇文章都是优秀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此时如果教师将每一处毛病都指出来的话,必定会把文章批得一文不值,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也就荡然无存。我的想法是把作文批改中的“挑刺”变成“插花”,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美酒。我们要努力找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或立意深刻、或感情真挚、或语言精彩,或一句话特别有表现力、一个字特别精当,实在没有,甚至可以肯定其书写有进步。夸奖,而不是浮夸的、无价值的夸奖,相信只要是用心捧出的这朵雏菊,一定都能够成为艳丽的花王。
不过对学生鼓励、表扬的时候,也不可以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必须要有一个评判。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批评艺术,不能简单用一个“好”“不错”来代替了事,要恰如其分地给出评语。如有不当的文字、语句、思想,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有效引导,不能冷酷地简单否定。只有在教师的精心细心指导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获得成绩的那种快感。
六、“下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告诉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标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催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魅力无穷的老师不单单是看外表,而是靠他的学识,他的能力,试想一个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语文教师,能不在学生心里占据有利的位置吗?况且,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动笔写学生习作,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文题难写不难写,学生喜欢不喜欢,切入点在哪里。只有“下水”的语文老师,才有可能摸清“水情”,才能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起来才会事半功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自己的第一手资料给学生以最有益的启发和最实际的经验。这时学生只要用心领会,认真习作,就能一次次地进步,在获得成功的时候,学生自然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乐”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当丰富的生活情感成为学生写作的元素,当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得以准确表达,精彩明净的文字就会汩汩流淌于学生们的笔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74
[3][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87.
[4][英]许斯特选编.黄继忠译.世界名人书信集[C].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