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留学生汉语学习方式的文化差异及教学方法初探
2012-08-15张宁
张 宁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目前国内院校的汉语教学,多数按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编班,分初中高级,很少考虑学生的母语类型和文化差异。我校医学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同样采取混合班制,笔者所教的初级班共36人,其中非洲学生24人,南亚学生12人。比较不同来源国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习方式的文化差异,对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方式的文化差异
学习方式也称认知方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具体方式。对学生本人而言,学习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方式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因为母语文化始终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影响着人的认知方式。非洲和南亚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两地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
1.自我意识观念
亚洲文化被认为是集体主义取向的,集体的概念按层次划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集体观念将个人连接在一起,交织成社会网,而且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追求集体的整体和谐。亚洲文化,作为传统的集体化社会是场依存的,任何导致不和谐的言行都意味着个人或“大家”丢脸,所以个体往往顾全大局,对身处的社会场更为敏感和依赖。
相反,非洲文化虽然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但个人利益没有完全被集体抹杀。非洲作为个性化社会是以场独立为主导的,同时注重集体与个人之间有意义的相互作用。群体虽优于个体,但并不压制个体,而是鼓励其自主发展,达到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场独立性是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别开来。场依存性是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汉语学习中,场独立型学生分析力强,自信心强,富有竞争性,善于考试。而场依存型学生关心别人,善于与别人交往,容易在交际过程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
场依存型的南亚学生喜欢共同学习,寻求老师的指导,以小组形式获得荣誉。他们不喜欢表现自我,不在同学之间直接竞争,即使有竞争也是私底下进行,所以表现为课堂讨论不够积极。场独立型的非洲学生更喜欢独立学习,常以个体竞赛形式得到嘉奖。认为老师应把他们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公开的争论值得称赞。有问题随时就问,不会考虑自己所问的问题是否合理,提问的时机是否恰当。
2.社会关系方面
亚洲和非洲人都与本国人使用间接的、有模糊性的交流,不过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亚洲人的直接交流仅传递信息量的冰山一角,更丰富的信息要由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表现在习惯用中间人来传递信息,婚姻和商业市场中常需要第三方来沟通。而非洲人一般在低语境下交流,表情达意更直截了当,沟通不会使用中间人,因此非洲人的歧义容忍度比亚洲人低。
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容忍程度叫歧义容忍度。歧义容忍度高的人接受不同的观点,能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拒绝不同的观点,不能忍受有歧义的事物。汉语学习中常遇到歧义现象,如语义不明、指代不清、发音含糊等。歧义容忍度高的学生会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但歧义容忍度过高也导致对歧义研究不够。而歧义容忍度低的学生,任何问题都要弄个清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结果会导致回避甚至拒绝歧义现象。
南亚学生歧义容忍度高,一般不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喜欢在知道答案的时候才回答问题,或者在自己不确定时按照书本回答,以求达到准确。而非洲学生歧义容忍度相对低,爱问老师“为什么”。他们在回答时不照本宣科,喜欢用个人观点回答问题。他们可以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是否被老师接受。
3.时间观念
亚洲人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的圆周形态,尤其重视过去的时间。他们倾向于与过去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加强与未来的联系。非洲人则认为时间是径向形态,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是最重要的时间点。时间是从现在向未来而不是向过去流逝,过去是一切的终结,未来还没有被经历,只是潜在的时间,“现在”在非洲文化中极其重要。由此在学习方式上亚洲人表现为审慎型,非洲人属于冲动型。
审慎型的人在学习中周密思考,反复考虑才做决定;冲动型的人反应快捷,甚至不假思索,没有答案时就靠猜测。课堂上审慎者不轻易开口,表现得冷静稳重,而冲动者非常活跃,经常一听到问题,回答就脱口而出。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长短。冲动者易犯错误,听说能力强;审慎者知识扎实,适合归纳法的教学,读写能力强,但过慢的速度不利于参与语言交际。
审慎型的南亚学生课堂上常保持安静,不习惯当众发表言论,更不用说打断别人的言论。有的担心说错话,有的不想出风头。相反,冲动型的非洲学生愿意迅速作出回答,讨论争议问题,并坚持自认为正确的意见,对“面子”问题并不在意。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比较突出。非洲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歧义容忍度低。亚洲学生则属于场依存型、审慎型和歧义容忍度高。爱表现自我、擅长口语表达的非洲学生和比较拘谨、喜好个人读写的南亚学生,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不同,有时甚至难以协调。课下也相互缺少来往,很难形成和谐的互动局面。教师需要鼓励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同时又要一视同仁,将学生凝聚成一个学习的整体。
二、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只有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根据非洲和南亚学生学习方式的文化差异,以下分别从国别和整体教学的角度,谈谈相应的教学方法。
1.针对非洲学生的教学方法
非洲学生总体性格活泼,口头表达能力强。课堂气氛要避免死气沉沉,可以用竞赛形式调动积极性,让他们发挥反应敏捷的优势,尝到成功的喜悦。针对粗心的缺点,可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因粗心而造成的挫折,继而有意识地改正。多给予指导法和启发法。学生回答问题前,教师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里是否有隐含问题,是不是应从多方面来考虑等等,以提高他们回答的准确度。或者让他们举出实例加以论证,改变凭直觉猜答案的习惯。
另外,非洲学生比较认真,不懂就问,并希望教师能立即解决。如课堂时间允许,最好当时解答。如果问题继续扩展,与课堂内容相差甚远,教师可以课后解决。而且非洲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善于纠错。教师要有更多耐心,多鼓励少批评,不能因为他们常打断讲课而打击其积极性。
课下也要给予非洲学生更多的关注,督促他们做好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比如建议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长远计划包括整个在校期间计划,一个学期的计划。短期计划包括周计划、日计划。不要求制定太高的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以能否完成为限。
2.针对南亚学生的教学方法
南亚学生总体比较安静,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适合于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宜采用讨论法、面谈法,培养交际能力。如概述主要内容,复述段落大意,指出同学回答中的错误。讨论话题要新颖有趣,贴近生活,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另外,南亚学生善于背诵和模仿,鼓励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创新,如总结和归纳。训练口头表达时,敢于使用新词,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清意思。
同时,教师宜多给暗示和启发,用外部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遇到挫折时,老师要与学生及时谈心,引领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曾经有位巴基斯坦学生一段时间内旷课,经询问是家庭原因导致学习精力不集中,一番开导之后,学生重返课堂。
3.以综合课听说练习为例的课堂整体教学
汉语综合课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整体上如何有效地差异互补很关键。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应考虑到汉语学习方式的文化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根据实际临床需要,我校医学留学生汉语教育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因此综合课上听说练习比重较大。
听说练习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弥补学习方式差异带来的弊端。首先要合理分组。有时把学习方式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大家步调一致,容易得到认同感,提升学习效果。不足是发挥一种学习方式优点的同时,其弱点也被强化了。因此,有时可以将学习方式相异的学生分成一组,虽然会产生不适应,但学生取长补短,语言学习更具活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特点灵活教学。如班级讨论由非洲学生牵头,推动南亚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把非洲和南亚学生分在一个组,南亚学生作负责人、发言人;对话操练,则布置非洲和南亚学生搭配练习,相互促进。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合理掌握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场独立型和冲动型学生一般不适合小组学习,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中,现场观察,适当介入,加强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文化差异导致非洲和南亚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同。关注课堂教学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探讨针对亚非学生的汉语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实践。教师要合理运用针对整体和个别的教学方法,帮助亚非学生适应汉语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1]李倩.浅析认知风格差异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8,(Z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蹇虹.文化多样性下的中美课堂学习方式差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4]孙雷.中非学生课堂表现差异分析[J].大众文艺,2009,(13).
[5]杨娟.西非在华留学生学习风格适应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