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诗歌教学的有效课堂——从《乡愁》教例说起
2012-08-15王英
王 英
(舟山市定海区第六中学,浙江 舟山 316000)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为了应试,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这样的形式:读一读,背一背,对于诗歌的意境,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甚至不涉及。这种浮光掠影、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四月二十三日,我有幸观摩了舟山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顾盛红老师教学的《乡愁》脱颖而出,窃以为可从这一课例中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过程和实录
课前顾老师让学生边听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边鼓掌,带领同学们轻松进入课堂。上课伊始,顾老师以亲切的语气来引入课题,接着播放朗读录音,全场沉浸其中。
听完朗读录音,顾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有感情地四人小组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并推荐一名同学把这种深情和眷恋上台读出来。师生作点评后配乐齐读。
接下来进入剖析诗歌内容阶段。顾老师问: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学生找出这些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顾老师进而问: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乡愁?学生答: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老师整理后说:如果说前三节诗写的是家愁,那么最后一节诗则上升为了国愁。同时板书:家愁、国愁。接着自然而然指导朗读每一节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的情感喷涌至高潮,我们的朗读也应该随之达到最高潮。这是第一部分的朗读指导,学生分组朗读,每组一小节,最后一节齐读。
然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一步去细细品味、赏读诗歌中的精妙之处。顾老师问:你发现诗人在描写乡愁过程中哪一个词或者说是那一组词用得特别好?好在哪里?学生找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通过删去后比较,这组词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师生深情齐读全诗一、二两句体会。“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再次通过删去后比较,这组词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乡愁逐渐成为民族之恋。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去掉“啊”和“而”读一读?学生品味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师生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
品味诗歌语言后开始深入探讨诗人的背景,通过了解余光中的经历,指出诗人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使诗歌增加了人生沧桑的厚重感。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进而迁移了解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他在去世之前写下的哀诗《望大陆》。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
最后师生怀揣这份沉甸甸的乡愁,再一次深情地吟诵全诗,宣布下课。
三、评述与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探索诗歌的深层内涵并从这一课例出发,建构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课堂,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诗歌是一种情感很丰富的文学体裁,诗歌教学要注意情理交融,是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结合。语文课堂本身应富有诗意。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诗化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亲近诗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顾老师以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为课堂的导入,让学生在课前就能被这种游子思乡的情怀深深打动,并用自己亲切的话语使学生一上课就受到这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方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课堂上,学生始终被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染。
(二)品味赏析,领略诗歌的文字美。
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歌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经验。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
顾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四节诗歌中的好词,采用删除后对比朗读来体会词语的好处,本来还是常见的小词,但在作者的诗歌中就有着不凡的价值,尤其是“啊”和“而”的品析,使学生体悟到这组时间序列词语的特殊含义。由此我感受到,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深入品味语言才能让学生领悟诗歌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诵读吟咏,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要“读”,诗歌更要“美读”,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并加深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顾老师充分意识到读的重要性,把读作为课堂的线索,贯穿课堂的始终,以读导学,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等,同时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并在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从诗人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中感悟到诗人沉甸甸的乡愁。
(四)了解背景,感悟诗歌的内涵美。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就告诉我们要深入了解诗人的背景,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可以熟悉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处境和心情。使学生更易把握诗歌的精髓,甚至在朗诵时与诗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瞬间贯通,达到诗歌朗诵的最佳境界。
顾老师在这堂课上,结合余光中的漂泊经历,联系他在散文中的语句:“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感悟余光中的乡愁是厚重的,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使学生能够感悟诗歌深刻内涵。
(五)拓展升华,理解诗歌的主题美。
语文课堂的拓展要立足文本,要为主题服务,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一节课45分钟时间有限,课堂拓展要适时,要在深化主题的关键时刻进行拓展。一次好的拓展会使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反之也会节外生枝。
顾老师在这堂课中,由余光中的乡愁联系像他那样,乡愁中既有个人的沧桑感,又有民族同根、文化同根归属感的老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了解他的经历后教师饱含深情朗诵 《望大陆》,使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潮,使学生明白无论是余光中,还是于右任,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有多少华夏子孙在刻骨铭心地品味着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而永恒的情感。
四、结论与反思
总之,《乡愁》一课的观摩让我深有感触,当前新课程的改革的绿意正涤荡着一些旧有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呼唤我们重新建构新的语文有效课堂。诗歌是心灵的絮语,教学时应有个性的创造,但对同一文学体式,基本规范应该是共通的,这就是《乡愁》教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假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倾心置身于这片绿意,放飞思想,让学生在情感中熏陶,在诵读中品味,在自主中学习,在体悟中创造,那么语文课堂定会充满生机,诗歌教学必将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