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 学, 不 能 复 杂

2012-08-15沈静超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呼兰河语文课堂文本

沈静超

(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可谓是费尽心力,将课堂打造得热闹精彩。不论是校外还是校内的公开课,我们都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情况:课堂上掌声频传,好——鼓一下掌,很好——鼓两下掌,非常好——鼓三下掌;课件制作,形式新颖,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合作形式层出不穷,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样的课堂似乎正好印证了某校长的一句话:“教育,不能简单。”但笔者认为:“教学,不能复杂。”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我们有没有去思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靠变化节奏的鼓掌鼓出来了吗;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是因有问题意识而主动参与的吗,他们的思维火花是否真的被点燃,内在情感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所谓的合作探究,究竟是学生的好奇心驱使还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所要求的步骤和过程呢?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不是靠几个新颖的课堂形式体现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让教学变得简约一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简明

或许老师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好的文章,它的结构巧妙、情节曲折、主题深刻、语言精妙,你觉得这里需要讲清讲透,那里也需要感受体悟,于是一堂课上,我们喋喋不休,还经常抱怨时间不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就是让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如《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能在文本中挖掘很多内容:可以重点讲解它的情节安排,通过情节安排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可以重点讲解它的巧妙构思,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并没有正面出现,“我”才是叙事的主体;可以讲解人物刻画的方法,小说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菲利普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形象跃然纸上;还可以讲小说的深刻主题,除了要揭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市民的辛酸与无奈,还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如果想把这篇文章这么多好的地方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我想其必然结果就是我们讲得蜻蜓点水,指导点拨浮光掠影,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收效微乎其微。其实我们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讲深讲透即可。有了明确简单的目标作为指引,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多一点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让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进行深层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让课堂展现学生深刻真实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有所得,或是在写作手法上,或是在情感体验上,或是在理性看待问题上。正如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所讲:“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他想讲却没有讲到的一些的东西,我们不必遗憾,我们可以安排在其他课文里落实,三年六册书这么多篇文章,我想我们想要落实的都是可以落实的。所以我们要把工夫花在课前,教师只有高屋建瓴,仔细研究三年的教材,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身心发展最有用的东西挖掘出来,将各种知识模块、教学要素有机结合,才能使所有的要点都得到落实,并且做到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又是简单明了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最终成为一个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思维活跃的人。

二、教学环节简约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删繁就简,在庞杂的教学内容里选取能实现目标的最精华的知识奉献给学生。教学环节的设置需要教师下工夫精心备课,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我们要深入浅出地将丰富的内容通过简约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环节简约了我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潜心钻研,深入思考,让他们踏踏实实地走稳。

首先,整合鸡零狗碎的环节使课堂简约。在校内同题异构《呼兰河传》的课堂上,我们发现两种课堂:一位教师零敲碎打,问题重重,“你是从哪里发现自由自在的?”当学生回答是28小节时,又问“读这段文字怎么就让你感受到自由自在了呢?在用词和句式上有没有什么特点?”“读本段时还有没有发现什么词也体现自由自在的?”“除了28小节还有其他体现自由自在的地方吗?怎么体现的呢?”……另外一个老师则问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呼兰河传〉节选》,《呼兰河传》是一篇长篇小说。其实长篇小说的节选我们以前也学过,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学生回答)对了,我们学过《骆驼祥子》的节选,但是它的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这样的题目非常切合所节选的内容。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很明显是编者在偷懒,现在就请你们来帮这个编者安装一个题目。请大家自由阅读文章,想想安装什么题目比较好呢?”其实《〈呼兰河传〉节选》部分的文字浅显易懂,第一位老师将文章肢解成问题链后,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提出的多个问题,根本没有时间细细品味文章,也没有深入思考的方向。而另外一位老师则精简问题,用整合的思路,将问题合并同类项,按照《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标题给《<呼兰河传>节选》拟标题,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又唤醒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

其次,删掉花哨、多余的环节使课堂更加朴实。记得有位老师上《斜塔上的实验》时,还请学生来做这个实验,用粉笔和黑板擦两个物体证实是同时落地的。一节课花样繁多,轰轰烈烈,学生的参与度似乎很高,但是学生花了多少时间在文本上,有没有真正跟文本对话,跟作者对话,跟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对话,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花哨的手段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踏踏实实地理解文本,深入思考,充分回味。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还得提倡朴实,删掉多余的环节和不必要的程序,别让课堂成了老师作秀、学生表演的场所。我们提倡用简约朴实的教学环节呈现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造就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语言简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想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语言必须简明扼要。我们在过渡、小结、点拨时,语言要精简准确,有启发性,有艺术性。

仔细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呢?”然后我们会看到学生或是满脸茫然,或是想说点啥,但有拿捏不定,犹豫不决。课后我们常会抱怨学生不配合,回答问题不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应该反思这些问题是要让学生回答什么呢,是思想感情,还是蕴含的哲理,又抑或是写作手法,或是语言特色。自己的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思考良久不知从何回答,所以你点拨得满头大汗,需要几个回合师生才能配合默契。由此可见,课堂语言要精简但一定要准确,是该简则简。

仔细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仔细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嗯,很好。”“非常好!”“好的。”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情况……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似乎每个老师都有一些类似口头禅的词句,说这些话一点意义都没有吧,也不完全是,但是一堂课里连续出现二三十次,又似乎略显累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不是过于随意,在考虑教学语言的简洁性和启发性之余,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其艺术性呢。

仔细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讲到某个话题之后,我们又由此及彼地讲了这,讲了那,下课铃声响了却还没有回到正题上来。插科打诨,海吹天南地北,四十五分钟白白浪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应该杜绝呢?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传道、授业、解惑”全靠它,只有教师不讲题外话,少讲“鸡肋”话,问题提得明确,课堂才有可能实现高效。

教学,真的不能复杂。“大道至简”,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意味着我们要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高屋建瓴地制定三年内“一课一得”的目标;简约,意味着我们要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摒弃繁琐的分析,剔除花哨的手段,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有所思有所得;简约,意味着我们要锤炼语言,让教学语言具有独特魅力,彰显语文本色。

[1]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袁蕴芳.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中学课程辅导,2010.10.

猜你喜欢

呼兰河语文课堂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梦游呼兰河(组诗)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读《呼兰河传》有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