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语的视角看汉英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理念
2012-08-15谢晓敏
谢晓敏
(丽水学院 文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一、汉英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来自文化传承塑造而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特点,它包括思维方式和定势、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爱好追求和性格特色等。它外化的表现,除语言外,更多见于人们较普遍地信奉的哲理、道义、宗教等精神文化产品,较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典章制度、凡俗习惯和行为。[1]
汉英民族属于东西半球的两个古老民族,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心理特点鲜明。祈盼吉祥、向往美好生活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总的来说,汉民族重人伦、轻物质、重全体、重公权,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英语民族重物质、轻人伦、重个体、重私权,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
汉英民族文化的心理差异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地域历史原因看,古代汉民族在华夏中原的沃土上自给自足地生活,封闭自足的地理环境使汉民族对生活环境的感觉是安全、融合的,心态稳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和统一。
英语民族多为海岛居民或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多,生活不稳定,而且要抵制自然界各种恶劣因素的侵扰。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人若要生存,就要靠自己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由此,“西方游牧民族形成并发展了扩张性、冒险性的性格,个体自由的思索取代了统一的意识”,[2]形成了重个体、重物质、以功利为取向的民族文化心理。
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儒家诸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和道家诸子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使汉民族重视一种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近2000年,它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俗风情等也都产生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英语文化则主要受《圣经》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二、习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石。习语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是语言中的核心与精粹。从广义上讲,英汉习语涵盖的内容大致相同,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俚语,汉语习语还包括歇后语。
习语是在人类社会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流传、确定下来的,一直与各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除语义信息外,习语还承载着民族文化信息,蕴涵着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英习语大多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劳动与实践,来自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与认识,是各民族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映射。许多习语浸润着汉英民族的教育思想、社会人际交往准则和行为规范,如“言必信,行必果”、“胜不骄、气不馁”等;很多习语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信条、生活哲理或处世哲学,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胜于言。)习语也有其消极、阴暗或保守的一面,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宣传消极或保守的观念。
三、习语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理念
任何语言都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充满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民族的世界观。[3]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语言的代表,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在语言的核心与精华的习语中体现着汉英民族文化心理与基本价值理念的异同。
1.处世哲学
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重伦理的社会,重视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中国人的社会人际交往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始终贯穿着“和为贵”和“积善行德”的处事思想,在行为方式上较为间接、内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浓厚的自谦心理和中庸思想。他们深谙中庸之道,遇事不愿出头露面,行事依赖他人或集体。[4]P186汉语中有关不要“出风头”、讲求“以和为贵”的习语很多,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人们大多数愿意并习惯于中庸,既不先进,又不落后,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状,“随大流”几乎是中国人普遍都懂得的道理。
相对而言,西方人的行为方式则显得更为率直、外露,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竞争意识,具有极强的竞争心理。他们没有自谦的心理,也没有中庸的思想。尊崇公平竞争,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总是敢于斗争、勇于创造、不断进取,认为Opportunity seldom knocks twice.(机会少有两次来。)You cannot argue with success.(成功能说明一切。)
2.交往距离
交往距离包括人情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多数西方民族生活在相对地广人稀的国度,习惯于较为宽松的环境,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汉民族人口稠密,对拥挤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环境对汉民族重全体、重公权,西方重个体、重私权的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汉英民族在人情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等交往距离概念上都有所不同。中国人追求“亲密无间”“不分你我”的人际关系,西方人则强调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在与人交往或与公众的交往时,西方人总是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自己周边至少保持一定的活动空间。当有人试图过分接近时,英国绅士常常有这么一句话:“Keep the distance.”(保持距离。)总要求保持距离,不要太接近。[5]中国人认为交往中与人保持距离,就是不近人情,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在英文里,这只是“Keep one at an arm’s distance.”(拒人于一臂之遥。)而已。
3.社交理念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3]汉民族重人伦、重全体,喜欢让别人与我的关系相互渗透,彼此依赖,不分你我,倾向于“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提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性格中缺少独立、自力的精神,办事习惯于找靠山、找关系。西方人刚好相反,从小他们就被灌输自立和自食其力的思想,家族观念较为淡漠,特别崇尚个人主义,十分强调个人的价值,看重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力,提倡鼓励个人奋斗,不喜欢被世俗关系所连累。他们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在他们看来,The best d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在一起相处得太久的朋友也会生厌,他们看重并易于与新人结交;认为He who travels alone travels the fastest.(谁单独旅行就会行走最快。)只有单独行动,才能将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强调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之人。)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捷足先登。)觉得独立自主,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是人生一大愉悦。
4.功利与形式
西方人看重个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尊崇对个人的物质利益合法的追求和占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对形式上、外表上的东西关注得很少,常常事事以利益为前提,崇尚“Time is money.”“Time is life.”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的思想。由于受数千年来儒家思想,以及中国人浓厚的亲情意识和人情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在“利”和“义”之中,汉民族“视钱财如粪土”,看重道德、人伦等非外表形式上的东西,更崇尚“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精神。
5.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心目中对万事万物的比较固定的、成套的评价、看法或价值评估体系,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依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对于同一种品质或事物,汉英民族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取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塑造了谦虚谨慎、贬己褒人的处事风格。《考学究语》说:“自高者危,自满者亏。”“满招损,谦受益。”是许多人的人生信条和处事原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胜不骄,气不馁。”是民族美德。英语民族则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认为谦虚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信奉“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肉吃。)“To think we are able is about to be so.(自信有能力,就会有能力。)的观念。
6.教育理念
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官宦制度或人才选拔机制,使中国人具有潜在的、较为强烈的权利追逐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广为传播,根深蒂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影响至深的名言。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看作是家庭的延续,是家庭的希望所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寄托了家庭的期盼。西方人十分强调个人的价值,看重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提倡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提倡A cat may look at a king.(小人物也有权利。)地位虽然不同,人人应该平等,认为“You cannot make a Mercury of every long.”(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
7.年龄观念
年龄观念是指人们对待年龄问题的固有观念或看法。汉民族文化心理是以道德为本位的。“尊老爱幼”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在中国历来都享有很高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中国人来说,“老”不仅意味着年龄的积累、行动的迟缓,而且意味着成熟、可靠、有经验,是可以骄人的资本。汉语中有许多与“老”相关的习语有称赞“老”的意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老成稳重”“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马识途”等。西方人历来重视能力、轻视资历、讲究民主、追求平等,有极强的个人意识,以功力为本的民族文化心理突出,因此“尊老爱幼”的观念比中国人淡薄许多。他们推崇男女老少人人平等,没有长幼间的排资论辈。当他们老了,不再有能力参与社会的平等竞争和角逐时,自然就会被社会淘汰,不再受到他人的重视和尊敬。习语“The senile should be respected.”(要尊敬老人。)常使他们感到侮辱,认为“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社会已不再需要他们了。
四、结语
语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语,在传统文化中意蕴深广,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是显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敞开的大窗口。本文对中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对产生文化心理差异的原因从地域历史和文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习语的特点,以及它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着重解读了汉英习语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心理与价值理念,对英语学习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作用。
[1]刘明阁.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9.
[2]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孙德林.认知视角下英汉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6).
[4]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李林杰.俗语趣解[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