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12-08-15杭丽群
杭丽群
(常州市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初中部,江苏 常州 213100)
中学历史教学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功能开发,在教学中呈现出偏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的特点。这已成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已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为基准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我国教育部也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10年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就给历史教学确定新目标,即历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的学习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等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课堂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而历史教学课堂更是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首先应努力挖掘并在教学中展示各种道德因素,做到“授之以鱼”。其次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种道德水平发展,做到“授之以渔”,使课堂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丰富人生体验的基地。以此,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格也得到健全与发展,学生变得越来越富有爱心,同情心,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以此不断提高自身教养。
面对新的需求,老师又要如何具体实施,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教师教学观念的先进或落后、正确或错误,直接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学观念的更新对指导教师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新的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代圣贤在《学记》中曾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是我国古代教学相长的思想精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接受学生“教育”,使师生互学互教,来加快自身及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传统的传教士般的教学模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学模式,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更多元的教学评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历史意识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出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强化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相比,更注重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意目标的培养。
根据教学目标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教师首先得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梳理出最具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在各类教育素材中最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的就是对历史人物的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评价人物及事件中唯物主义史观的形成,赫舍尔说:“有关星球的理论决不会成为星球的一部分;而关于人的理论却进入到人的意识之中,决定着他的自我理解,改变着他的实际存在。”历史人物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就是教学的一大重点。简要介绍邓世昌的事迹、播放黄海海战影片片段使学生深入了解邓世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此让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以历史成败得失的眼光来看问题,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引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共鸣。又如: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一个发明与创新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正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我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爱迪生,课前布置同学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自由发言讲讲爱迪生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了爱迪生,在小故事中也明白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含义,爱迪生的伟大成就是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整个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想感悟是很强烈的,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拓宽教学空间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把教学的基本定于教师讲解教材,学生熟记教材这一基本模式,教材甚至成为唯一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但很难参与学习活动,很难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也就很难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这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扼杀了教学生机,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被漠视,创造力、想象力也必然受到摧残。新时代的教师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拓宽教学空间,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历史课程出发,从课内外、环境氛围、言传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必将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却将使人终生难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堂中设问及问题解决的技巧:在对问题设问时,应注意重难点的解决,以及问题设置的梯度。之后根据学情预设学生的完成程度。当学生对问题较理解时可通过学生自主回答的方式解决。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就要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课堂内的交流互动,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本校历史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结合乡土历史,从不同角度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历史特色活动课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并以此组织各种形式辩论赛;以历史兴趣小组为依托,利用本土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通过查阅档案馆资料、历史网站、查阅图书,调查访问身边的历史见证者,观看历史影视剧等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让学生在历史中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更新教学评价
历史有其学科的特殊性,除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唯一的外,其余的分析和评价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教学评价指导自己的教学,要综合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推陈出新。“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敢于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如何评价李鸿章?”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很多学生都认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侵犯了国家的主权,破坏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卖国贼。但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特别是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毕竟以个人力量无法拦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他最终还是为清朝所用背负起千古骂名。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更多的质疑,并将此内化为自己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要求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教学评价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在评价体系中,教师不但要更新评价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方式,还要构建学生的自主评价体系。教师设计有梯度的及价值导向的课堂反馈,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测试分数的解释,并用非测验因素如测试时的主观状态、平时的学习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习中的一些其他问题等加以补充说明,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接受与自我了解的程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这一层面上如果能让学生领悟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内在,就将是对教育教学活动最高的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育,而且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心灵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