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师傅”的辨析
2012-08-15王瑜婷
王瑜婷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堆。四帀,眾意也。是个会意字。上古时期,我国早已有“师”的概念,周朝《诗序》(卷下)[1]就写道“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以相之”。《周礼》中说道:“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传道授业解惑,面对“师”,总是含有推崇、尊敬之意。含“师”一字的词也不少见,如“师父”与“师傅”。二者的涵义自出现之初有很多交叉的地方,随着词汇的发展,各自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将从两词出现的来源和其词义、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等方面探讨二者的差异。
一、出现来源
有文章称“师父”一词出现在汉魏之后,其实不然。早在上古文献中便有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左传正义》,“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但是大量使用确是开始于汉魏,如《汉书》(卷五十三)“使奴杀师父”,《太平经》(卷九十七)“能为帝王师,其教若父,故师父事之。”又如三国的《上清黄庭内景经》“道父道母相对望,师父师母丹玄乡”。“师父”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则更为多见。
“师傅”一词亦在上古文献中有记载,更早于“师父”,且使用相对广泛。如:周代《诗序》(卷上)“尊敬师傅则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洞灵真经》(新雕卷第四)“是故择建忠良贞正之士为之师傅”,《春秋左传正义》“唯一二岁耳,未堪立师傅也”。不难看出,前一句为《汉典》中义项1,是老师之意,后两句则是义项2“太傅、少傅”之意,此“师傅”与“傅相”同义。上古文献中亦多次出现“傅相”一词。到了汉代,“师傅”又称作“傅父”“傅母”,如:《汉书》(卷六十一)“为昆莫作傅父也”,“傅父如傅母也”,《琴操》(卷上)则有“不见傅母不下堂”之说。
二、“师父”与“师傅”在词义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别
(一)“师父”与“师傅”在词义上的区别
1.“师父”的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如下:(1)师傅。(2)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汉典[2]给出了“师父”的3个义项:(1)古时老师的通称。宋·王巩《清虚杂著·补阙》:“仁宗在春宫,乘閒时画马为戏,内臣多乞之。张文懿为太子諭德,亦从乞之,上曰:‘师父岂可与马也。’”《红楼梦》第八二回:“这早晚就下学了?师父给你定了工课没有?”(2)对有技艺者的尊称。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家中有紧病,请师父就去罢。”冰心《南归》:“饭厅桌上,摆着厨师父从早市带来的一筐蜜桔。”(3)对出家人的尊称。《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被月明师父连喝三遍,再不敢开言,慌忙起身。”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样释义:(1)工、商、戏剧等行业传授技艺的人。(2)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老~|厨~|木匠~。
《汉典》对“师傅”给出了5个义项。(1)老师的通称。《穀梁传·昭公十九年》:“羈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2)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3)对僧道的尊称。《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九回:“又有説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醒世姻缘传》第十四三回:“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解劝道:‘张师傅,你是刑房掌案,这满监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抬些手,这就是与人的活路。’”《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三回:“禁子们説:‘张师傅,别要计较,俺们叫他出去,再不敢放他来就是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又一吏恒得贿舞文,亦一生无祸,然殁后三女皆为娼。其次女事发当杖,伍伯风戒其徒曰:‘此某师傅女,宜从轻。’”(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二)“师父”与“师傅”在语义特征上的区别
除了词义之外,语义特征的差别也是正确使用“师父”和“师傅”的关键。语义特征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
师父这个词类似于“尚父”。我国历来有尊师敬师的传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早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因此尊师为父,谓之“师父”,当然这样称呼也是为了和自己的父亲的称呼区分开来的缘故。
“师父”偏书面语。在父权社会时期,我国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父”是一种带崇拜意味的对象,同时也代表了一定的地位,及至今日,这种文化涵义仍没有消褪;而“师傅”到了现代则近乎于一种白话称呼,较之古代,更流于口语而非书面。
当然,说“师父”偏书面,并非说口语中不会用到它,但不论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师父”的语义基本不会超出上述义项范围,如[3]:
a1有时跟着师父的教鞭或者香花练,有时自己嘴衔筷子苦练。(《现汉》义项1)
a2沈师傅插话说:师父说法,你们以为只有我们人在听?天神也在听的。(《现汉》义项2)
“师傅”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化现象。如今,“师傅”这个称谓词的用法不再囿于教育、宗教、手工业等行业,而是逐渐扩大到了各个行业。与陌生人打招呼,特别是请求帮忙,如买卖、问路等,因不了解对方的职业背景,为了表示尊敬,常表达成“师傅”。如:
b1门卫师傅,谢谢您,我先走了。
b2师傅,这束花怎么卖?
b3师傅,请问到南京师范大学怎么走?
b4师傅,劳驾让一让!
以上例句中,b1、b2泛化到各个服务行业,b3则泛化到了所有行业,甚至各个年龄层。由此可见“师傅”这个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原先教与学的关系,是不相识人之间的一种称呼。而“师父”在年龄上一般是与自己徒弟的父辈或长兄年龄相近的。因此,我们常在“师傅”前加上“大”或“小”来修饰限定“师傅”的年龄。有时我们也说“大师父”,但这个“大”通常强调的是第次而非年龄,如:“你师父有七位师父,人称江南七怪,大师父就是柯公公,二师父叫做妙手书生朱聪,现下我教你朱祖师的功夫。”;当然,“小师父”也说,但此时通常指和尚、尼姑、道士,而不再是我们刚才讨论的义项。
从结构上来讲,“师父”是偏正结构。我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育之恩堪及生养之情,师恩如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4]“父”是对男性长辈的一种尊称,如:父老、伯父、姨夫。“师父”即具有“师”这种身份的“父”,“师”在这个词中起修饰、限定作用。除了“师父”,还有“师母”、“师长”、“师叔”、“师公”等称谓。以此类推,我们常说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即拜在同门下共同学习求进的兄弟姐妹。“师傅”则是联合结构,属于并列关系。“师”为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傅,相也,指辅佐君王或教习贵族家庭子女的年长者,如“太傅”“少傅”、“傅父”等。可以看出,“师”与“傅”同为名词,且均表示“老师”之意,有相近的职能。
三、“师父”与“师傅”在语用价值上的差别
“师父”与“师傅”在语用价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古代汉语中,表达“老师”之意时,“师父”与“师傅”均为常见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在凸显“教—授”关系的时候,我们更偏向于选用“师父”。因为“师父”在情感上比“师傅”亲近意味更浓,较之“师傅”形式上的传授技艺之义,似乎更有实质上的内容,更有高尚的意境,也更显师徒情分。而“师傅”在这个义项上的用法上显然趋于弱化。
此外,在宗教上,二者的使用也要区分开来。虽然“师父”和“师傅”都可表示对和尚、尼姑、道士的一种尊称。但从现代汉语角度来看,结合社会背景,更倾向于选用“师父”。“师父”是终身依靠的恩师,如同慈父一样,而不是等同于世间一般传艺的人。上师是教徒皈依的金刚慈父,近似生养之恩,因此在称谓上,应当选用“师父”,这包含了佛教弟子对于慈悲金刚父无比感恩和恭敬的心。
结合《汉典》给出“师傅”的5个义项,实际的语用中,在表达1、3两个义项时,使用者更倾向于“师父”而不是“师傅”。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不再出现“太师”、“太傅”,也不再有“衙门”,自然就没有“吏役”一说了,因此“师傅”的2、4两个义项也渐渐退化不用。义项5,即“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成为词典现存义项里唯一一个仍在积极使用中的义项,如:厨师傅、木匠师傅等。事实上,虽然这一义项是“师父”和“师傅”的共有义项,但在实际使用中,“师傅”更符合语源,用法也更为宽泛些,我们优先选择“师傅”,如:“师父除检查演出准备外、还要将值台师傅、大衣师傅、盔头师傅及后场台(音乐组)人员向学员介绍,讲明使用盔头、行头以及舞台的注意事项。”
虽然只有一个义项被优先选择,剩余四个义项零落得差不多了,但称谓的泛化给“师傅”这个词带来了更广阔的语义指向空间。相对于“师父”更为具体的语义指向,“师傅”在实际的交流中,特别是口语交际,使用频率更高。因为它可以指任一陌生人或不太了解的人,且词前可加姓氏,如“王师傅”、“赵师傅”,以拉近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达到更好的交际效能。即便是不知道姓氏的对象,也可根据形貌年龄等称之“老师傅”(表尊敬)或“小师傅”(表亲切)。
综上所述,“师父”和“师傅”二词出现时间不同,自诞生之始便有所区别,在后来的演变中,词义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变化。它们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义项多少上,更体现在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上。弄清“师父”和“师傅”的区别,不能囿于词典解释,更要考虑日常生活的交际效能。
[1]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镜像5用户版).
[2]汉典http://www.zdic.net/.
[3]北京大学CCL语料库http://ccl.pku.edu.cn/Yuliao_Contents.Asp,2009.
[4]说文解字(三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