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方高校就业导向型日语翻译教学初探
2012-08-15靳成,张芳
靳 成,张 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近年来,随着苏南地区与日本的经贸、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具备良好的日语翻译技能人才越来越紧缺。面对这样的形势,苏南地方高校日语人才培养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地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苏南地区日语人才供需现状与地方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导向
苏南地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苏南地区近年来成为日本企业来华投资设厂的新高地,日资(合资)企业需要大量专职日语翻译或能够以日语为工作语言从事总务、人事、采购、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员工;二是苏南地区以日本为出口市场的中小企业遍地开花,需要大量既能够从事外贸业务又可兼任翻译工作的员工;三是苏南地区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对日软件外包基地,南京、无锡、常州等地纷纷将对日软件外包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此外,一些欧美企业,如通用公司、戴尔集团等,也都纷纷把以日本为目标市场的外包业务转移到苏南地区。在这一背景下,服务于对日软件外包的本地化行业也开始进入苏南地区,形成了对于日语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专业。日语专业几乎覆盖苏南地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同时,与苏南相邻的上海,也是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重镇,每年有大量来自上海高校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在苏南就业。因此,苏南地区的日语人才竞争可以说是十分激烈。
苏南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设立,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当地对于日语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日语人才为主要目标。日语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跟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能够较为容易地根据当地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苏南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创建时间普遍较晚,因此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还相对较弱,师资队伍还存在数量上、结构上的种种不足,在品牌效应方面,与一些专业外语院校或名牌大学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基于上述特点,苏南地方高校的日语翻译教学,不应盲目跟风、模仿专业外语院校或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而应充分扬长避短,紧紧抓住苏南地区日资(合资)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对日软件外包本地化翻译行业这三大重点需求领域,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对于学生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二、就业导向型日语翻译教学指导思想的选择
如前所述,苏南地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日资(合资)企业、对日出口型中小企业以及对日软件外包本地化翻译服务三大领域。因此,就业导型日语翻译教学的重点应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能够适应上述三大领域需求的应用翻译技能。
就应用翻译而言,我国学界目前较为关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该理论从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以译文目的论为基础,主张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则[1],在非文学领域具有 “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可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能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提供可行的策略选择。而诺德提出的“工具翻译”,尤其是其中的“异功能工具翻译”对应用文本的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的“工具”是指“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做译语文化交际互动的工具”[3]。在翻译过程中,译语文化被强调,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特征仅作为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求传达原文的实际内容,即翻译的目的首先是保证两种不同语言的交流方能够透过翻译达到顺利的沟通。可以说,功能主义为以应用翻译为中心的苏南地方高校日语翻译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教学策略与模式的选择、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地化行业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强劲。所谓本地化,是指对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的语言材料、程序、包装方案、用户界面等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进行翻译和改编设计,以适应特定国家和地域的市场需求的过程。本地化行业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为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语言文字和技术服务的新兴行业,仅语言翻译服务一项,全球每年就有200美元的需求[4]。本地化翻译服务商,为了处理巨大的翻译工作量,满足更为严格的客户要求,整合适应不同需求的翻译生产团队,必须以项目管理的思维来运作和管理翻译服务。项目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机构内,遵循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科学地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设计的全部工作实施积极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5]。与传统的以少数译员为核心的翻译工作相比,项目化运作的翻译服务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译者良好的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还涉及到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范围管理和集成管理等诸多要素,包含需求沟通、资源准备、团队整合、进度跟踪、质量和风险控制、译后审订、项目提交等诸多环节,这些都是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所未涉及的领域,有关翻译项目管理的课程更是鲜为人知。因此,为了适应项目化运行的本地化翻译新挑战,我们在日语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应考虑适当引入项目管理的思维,尝试从翻译项目运作与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职业技能的内涵和外延,及时更新翻译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适应苏南地区对日软件外包本地化行业对新型翻译人才的要求。
三、“三个面向”——就业导向型日语翻译教学重点的设定
苏南地方高校的日语翻译教学,应以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着力为苏南地区日资 (合资)企业、对日出口型中小企业以及对日软件外包本地化翻译服务行业这三大主要需求领域提供合格的日语人才。基于上述目标和定位,笔者认为日语翻译教学的重点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面向日资(合资)企业的商务翻译技能的培养
苏南地区,尤其是苏锡常三市,是日资(合资)企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苏南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地区。日语专业毕业生在日资(合资)企业中,除一部分担任专职翻译外,更多的是从事以日语为工作语言的总务、人事、采购、技术支持等工作,各种文档的翻译和处理是其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日语商务文档具有书面色彩强、注重形式、大量使用敬语表达、用词讲究、修饰语成分多、句式冗长复杂等特点。这样一些文体特点看似繁琐、复杂且没有太大实际价值,但却是日语书面文档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任意改变,反而有损文档的严肃性和正规性。但另一方面,学生在平时的日语学习过程中,却又极少有机会接触具有类似文体特征的日文材料。因此,如何译好商务文档,应当成为日语翻译教学的重点之一。
日资(合资)企业内部的商务文档种类庞杂,系列繁多,学习者宜区别对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分认知、熟悉、掌握这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商务翻译能力。第一,认知各类商务文档的结构、行文规则、格式、句式与用词特点,如「報告書」、「議事録」、「申込状」、「通知·回覧文書」、「提案·企划文書」、「契約文書」等。第二,熟悉商务翻译的常规,如 「挨拶状」、「感謝状」、「招待状」、「推薦状」、「依頼状」、「注文状」等,均有约定俗成的套语可以直接套用,如果自行翻译,反而会跟人以不地道的感觉。第三,掌握商务翻译的要领,通过练习和讲评,尽快将语言知识、翻译技巧内化为实际翻译能力。
(二)面向对日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工具型翻译技能的培养
苏南地区是以日本为出口市场的中小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各类从事服装、鞋帽、五金、机电加工生产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和贸易公司,是苏南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去向之一。中小企业中的日语翻译,只是外销员、跟单员等与日语有关岗位的一种工作,翻译限于外销产品推介、外贸会展活动、商务谈判、现场技术指导、接待应酬、外贸函电处理等,总体上属于较为简单、初级的工具型翻译。工具型翻译以实现双方的信息沟通为唯一目标,翻译活动的重点在于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应精准把握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尤其是各种关键信息。译员的主要职责是获取交际过程中提及的人、地、事、时、因、果等信息,并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透过翻译活动来加以传递,从而实现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准确获取和有效传递是第一要务,语言的至善至美并不是所要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口译的情况下,音、形、意、美的统一往往很难实现,对它们过分追求有时反而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所以,这种翻译活动一般不涉及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给予翻译评论的时间和空间,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制宜的迅捷反应和有效变译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各种翻译技巧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变通的信息处理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在翻译教学活动中,还应适度输入有关领域的背景知识。方梦之曾提出“达旨、循规、共喻”三条原则[6]。其中,“共喻”即是要使行内人明白畅销。作为直接服务于企业一线的翻译人员,应了解行业背景,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努力使译文表达符合所在领域的特点,即要能够说“行话”,从而提高交流效率,增进双方信任。因此,翻译教学应与其他非日语类通识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国际商法等,紧密配合,相互呼应,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也应尽可能选用涉及经贸、金融、法律、科技等领域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文本,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锤炼学生说“行话”的本领。
(三)面向对日软件外包本地化翻译服务行业的翻译项目运作训练
本地化翻译服务通常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加以监控和运作,同时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辅助翻译工具以提高翻译效率。从所处理的文本类型来看,本地化行业主要提供科技翻译和商业翻译服务。因此,本地化行业所需要的语言(翻译)人才,除了相关语言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以下技能:[7]
(1)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
(2)使用辅助翻译工具(如翻译记忆)的经验;
(3)专业领域(如金融、医药)知识;
(4)对于委托项目进行进度安排、预算、质量把关的职业技能;
(5)术语管理的基本知识。
为适应上述对于翻译人才技能的新需求,日语翻译教学必须将视野扩大到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之外,重新审视翻译职业技能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参考国内外本地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尝试在教学中引进下列内容:
(1)本地化翻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2)翻译项目管理的内容与过程;
(3)翻译服务的质量标准;
(4)翻译软件、语料库、网络技术与文件处理技术的应用;
(5)译员的职业素养、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
在教学组织上则应包括理论讲授 (对重要概念、原理、知识的讲解)、技能演示(对各种软件的应用、语料库的创建、网络资源的使用等的演示)、实际操作 (学生在观看技能演示之后应进行实际操作以达到熟练应用)、项目实战(教师提出翻译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从译前准备至项目提交与总结的全过程翻译项目运作实践)、翻译实习(安排学生去本地化翻译公司、IT企业进行调研和实习)。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把握本地化行业发展脉动,还应深化与本地化企业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条件的话,可聘请有经验的译员、项目经理或本地化专家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讲师。
四、结语
苏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日经贸、文化往来的深化,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翻译技能的日语人才。苏南地方高校的日语翻译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牢牢抓住应用翻译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理念、教学重点和教学手段,以“三个面向”为切入点,坚持实用性、专业性、时代性的培养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职场竞争力,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专业技能支撑,为苏南发展提供合格的日语(翻译)人才。
当然,就业导向型日语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开发、教学软硬件条件的配备等等。此外,就业导向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要改革,就必然涉及到对原有格局的调整,不仅包括对翻译教学本身的调整,也包括对整个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我们应当妥善处理好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如翻译理论教学与翻译技能训练的关系、笔译与口译的关系、中译日与日译中的关系、翻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等。如何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妥善处理好上述制约因素和矛盾关系,直接关系到就业导向型翻译教学的成败。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1]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0(2):95.
[2]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6.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5-37.
[4]苗菊、朱琳.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翻译,2008(5):30-34.
[5]王传英、闫栗丽.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中国翻译,2011(1):55-59.
[6]方梦之.达旨·循规·共喻——应用翻译三原则[R].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2007:10-20.
[7]穆雷.翻译硕士专业: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7(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