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美”的语文课堂

2012-08-15金彩霞

文教资料 2012年7期
关键词:师生课文情感

金彩霞

(南京市仙林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流程”。如何美化小班语文课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灵活多样的课堂互动

小班化教学应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维,学会发现。

为了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互动学习兴趣,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互动方式。

例如阅读课针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内容深刻的课文与文字浅显的课文的不同特点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适宜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而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整理出以下问题:(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全班合作解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人生寓言》时,采取学生讲,师生听的方式。在学生自主讲故事、明确寓意后,再由师生共同深入探究:(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最后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进行拓展和延伸。再如,学习《伤仲永》时,在探究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时,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作者的观点,再分大组争辩对抗,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另外,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拘泥,座位方式上,既要有马蹄式,又要有圆圈式;既要有秧田式,又要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要有室内封闭式课堂,又要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要根据自主探究的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灵活多样的课堂互动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强化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和谐流畅的教学过程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教材、学生是课堂上有密切联系的子系统。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的。

当小组讨论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教师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例如,我在教学《药》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提出了以下问题:以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有怎样的关系?小说以“药”为题,有什么作用?小说的明、暗线索结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这样写有什么积极意义?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性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就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和谐性就大打折扣。我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以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有怎样的关系?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小说的明、暗线索结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小说以“药”为题,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这样写有什么积极意义?

按这样的顺序解决问题,就把文章的矛盾冲突、主题思想、双线结构、题目意义、作者态度紧紧联系起来。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问题得到解决。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犹如一支交响乐队的指挥,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乐队演奏者,在有声和无声的指挥下,准确调试好每根弦,演奏完美的音符节奏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课堂进行曲”音韵和谐,旋律流畅,完成“习得过程”。

三、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

语文教材都是文学作品,离不开声音的表达。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是生动、美丽的。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语言表达要讲解的内容,注意适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化课堂动态流程。

例如,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课文收束阶段,用生动的语言指导学生品味“我”克服困难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趁机让学生讨论“如果当时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我该怎么办”,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很好把握了文章的思想,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鼓励学生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把握人物心理特征,进而指导学生剖析人物性格,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时,我趁机出了一道讨论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令人耳目一新。

语文教学离不开导读、范读,当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时,你动听的声音会如仙乐般地传入学生耳畔,你传达的文情、才情如丝丝春雨,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沐浴在艺术美的春光之中,情感在潜移默化,兴趣在潜滋暗长。教学《海燕》一文时,在高昂的音乐背景下,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这一范读,深深感染了同学们。海燕英勇无畏、破浪翱翔的雄姿深深打动了大家,下面的教学探究过程自然是水到渠成。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朗读的分量更是不可轻视。《纸船》的讲授,自始至终贯穿着师生动情的朗诵,冰心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如涓涓细流注入同学们的心田。当读至“……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时,同学们潸然泪下,诗情诗意撞击着心扉,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任何讲解性的语言都达不到的课堂效果。

总之,教师感情丰富的语言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流动,形成美的旋律,让文章的语言之美如春风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唤起学生心灵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滋润。

四、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老师面对的是漠然、冷淡的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何种教学效果呢?没有情感的教学怎会有生命力?因此,只有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对课文的注释有所置疑。同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流程这个系统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也具有优美的情感。

我们应该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其独特的情感体验,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角度的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接近尾声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联系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叫“我”自己下来?学生集思广益,切实调动了情感体验。在发现、讨论、申辩、体验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享受成功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和调动情感体验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你喜欢的文段是什么?你的观点如何?你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你觉得本文应该怎样朗读?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他们微小的进步和质疑精神。一句“你真行”、“你真棒”,使学生更加自信,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自由。在这种尊重理解的氛围里,学生的身心会得到熏陶,他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理解,更学会了赞赏,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友爱。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这样,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在自由民主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在小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互动、和谐流畅的教学过程、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的美弥漫到课堂教学上,还要把它播撒进学生的心灵中,更要把它融进我们的生活里。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德波.语文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6).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猜你喜欢

师生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