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2012-08-15骆元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职教职业

骆元媛

(天津外国语大学 非语学院斯语系,天津 300204)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历史

(一)全盘效仿阶段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学习效仿苏联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首选方式。按照苏联职教模式,我国将职业教育的办学地点主要设置在学校,即开设了技术工人、中等专科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缺乏相关经验,缺少对其他国家同领域情况的了解和借鉴,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偏重知识理论,缺乏职业实践场所,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改革开放初期,效仿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成为我国学习西方职教经验的开端,德国成为在政府层面与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第一个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于是,从1983年中德第一个合作项目(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南京建筑学校)启动开始,中国与德国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双元制”模式试点,如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北京啤酒学校、天津中德现代工艺技术培训中心等。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情的不同,导致很多效仿流于形式,合作成效在一段时间内并不明显。

(二)选择借鉴阶段

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末阶段。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吸收逐渐不再沿袭全盘效仿的方式,而是借鉴吸收其合理内涵,结合本国国情,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将他国经验本土化。

1990年,我国与德国合作在北京建立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并在上海、辽宁两地建立地方职教研究所。研究性机构加强了对国外职教模式和本国现状的专项研究,为职教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为职教改革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推动了中外职教合作的科学发展。

1994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指出促进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双方政策的重点。在政府的指导下,各地职教院校开始探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国际组织也开展了职教领域的合作。我国政府于1990年和1996年分别与世界银行签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项目贷款协定,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8 000万美元,加上我国的配套经费,投入多达两亿多美元,以支持150所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1]该项资金所投入的学校相继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为我国的职教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这一时期,我国与德国的职教合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交流也相继开展,但国际交流的方式仍局限在“引进”阶段,而没能达到同时具有“输出”的形式。

(三)双向交流与合作

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阶段。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职教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经过前期的考察和协商,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都启动了与我国的职教合作。互访交流、师资培训、合作办学等模式,开阔了广大职教人员的国际视野,加速了国际化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

历经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基本具备输出的实力。2001年,我国与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外职教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我国帮助埃塞俄比亚在其首都建立了该国第一所大专职业学院,即埃塞俄比亚—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委托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担埃中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工作,派遣专家并提供师资培训。这是我国首次在境外以中国模式开设的职教学院,也是目前我国在境外开展的最大的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模式输出的示范项目。由此,中外职教合作形成了出入双向的新特点。

二、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特点分析

(一)多领域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积极向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学习,研究借鉴他国的宝贵经验为己所用,以便在知识经济时代,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培养出符合国际通用职业技术标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外职教的交流与合作覆盖的学科面较广,呈现出多领域的特点。

例如,中国与澳大利亚开展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就涉及汽车、电子、商务、旅游、建筑等多种行业。中德职教合作也涉及机械、电气、建筑、轻工、纺织、农业等多领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做的关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现状和前景评估报告,通过调查15个中德合作项目,显示了两国职教合作的行业领域分布情况:[2]

(二)多形式

中外职教的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在教学上,外方协助中方开展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派遣专家指导教学工作,与中方教员共同编制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模式、制定考核机制。在科研上,外方支持中方开设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资助科研人员出国考察学习,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在学术上,双方经常进行交流互访,组织学术研讨,促进相互学习。在实践上,外方提供先进的资源设备,并帮助中国学生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实习的机会。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职教院校的师生都从中受益,推动了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此外,中外职教合作为我国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的形式。1999年中德合作南京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项目启动,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培训、职业咨询、就业安置、人员租赁以及创业促进等。之后,在辽宁、江西等地,同类合作项目也相继启动。[3]

近年来,中国又实现了与其它国家以伙伴关系形式,在第三国开展职教合作的新形式。2008年,中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亚洲区域合作平台项目启动,两国共同对东南亚国家的职教师资进行培训,使我国中外职教合作向多形式发展又迈进了一大步。

(三)多层次

中外职教的交流与合作涉及自上而下多个层次。(1)国际组织层次:我国与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计划发展署、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都有合作。(2)国家政府层次:对与国际职教合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指导,前期的磋商和后期的协作。(3)职教管理人员层次:积极与外方洽谈项目合作形式,共同统筹项目启动与开展的具体事宜,形成了沟通交流的机制。(4)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层次:虚心向外方专家请教,与其密切合作,保证教学有效开展;通过研讨会,邀请各国专家来华交流经验与成果;珍惜外派出国进修的机会,认真钻研外方的先进模式和知识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职教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5)在职教学生层次:联合培养、出国深造、资格认定等更是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重点。在这一层次的项目又可以细化到语言培训、技术培训、学历教育、成人再就业项目等。

三、成果总结

(一)教学模式

国际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化,除了源于外国资金和设备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职教工作者有了思想上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改善、教学方式的改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在充分理解国外职教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及各专业的差异,创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办学模式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借鉴了合作对象国家的办学经验,如美国、日本等国的企业职业教育模式,俄罗斯、法国等国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和德国、奥地利等的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等,对自身办学模式也有了新的改革思路。

(三)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职教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由职教合作项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项目培养的学生掌握有更先进的技术知识,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于是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问题与建议

(一)参与合作的职教区域分布不均

中外职教交流与合作,首先在直辖市开设试点,随后在各大中城市开展推广,促进了所在地区的职教改革,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技术、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服务当地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相对迟缓。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一大批建设项目在此地区启动并开展,于是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职业人员供不应求,于是对当地职教提出了挑战,使中外职教合作项目应该加速在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拓展,不断提升当地职教培训的软硬件水平。

(二)参与交流合作的区域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与中国开展职教合作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于这些国家的职教特色也比较了解,如德国的专长在机械制造及维修方面,法国在工商业方面,澳大利亚在旅游及酒店管理方面等。然而,目前我国与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职教的交流与合作还较少。事实上,我们有必要研究更多国家职教事业的发展情况,汲取新思想、新观念,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职教改革也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此外,对于职教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我国也应积极开展模式和技术输出,大力支持发展他们的发展和进步。例如,非洲国家的职教普遍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硬件设施缺乏,师资水平有限,培训学科面窄,而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大批应用性、技术性人才。中国是有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职教的特色教学模式、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对于非洲国家的职教发展更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新时期的职教改革,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探索中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不断完善职教体系的建设,以促进我国职教事业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

[1]许海东.国际合作:职业教育推动之轴[J].教育与职业,2008(10):30-32.

[2]余祖光.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12):32-34.

[3]孟凡华.职教合作:德国经验中国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65-67.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职教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职业写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