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以安徽为例
2012-08-15赵光元
赵光元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以安徽为例
赵光元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安徽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已有一定的物质社会基础,但也面临体制机制的不顺或缺乏、公共文化设施的薄弱、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发展的错位等问题。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也要正视和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既要进行制度创新,也要加大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既要重点突破,分类实施,也要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既要增加文化供给,也要培育文化需求,注重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
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对策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和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不足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镇化、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因为从根本上说,“城市化的实质应该是城乡之间实现文化整合。”[1]任何“城乡之间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经济效率损失。”[2]为了引领并顺应统筹城乡发展趋势,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命题和任务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文化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文化发展也不均衡,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正视这些困境并提出或找到应对之策,对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物质社会基础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一个应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也应有必要的物质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战略实施以来,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①,特别是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进展和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相当进步,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社会基础。
(一)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
近年来,安徽的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2000年底,安徽省城镇化率为28.0%,2005年底为35.5%,2007年底为38.7%,2010年底为43.2%,2011年底为44.8%。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而言(2007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是44.9%,城镇人口5.94亿人,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25年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2010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9.68%,城镇人口达6.6亿。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达到51.27%),安徽的城镇化率稍低,但按照安徽“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3200万人。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进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以来,安徽农村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商业服务、环境厕卫、邮政电信等生产和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譬如,新改建农村公路通达里数和通畅程度大幅提升(安徽省“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2012年安徽将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基本实现了同网同价(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等等(截至2011年8月底,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1亿元,占投资计划的68%,解决了1358.86万农村居民及36.2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计划“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再安排解决2043万农村人口和17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相当进步
安徽农村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和领域的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相当发展。譬如,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免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上全面实现,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列入安徽省民生工程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黄梅戏、花鼓灯、徽剧等极具安徽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进一步复苏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②;等等。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物质基础上看,安徽城镇化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明显,所有这些为安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安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还面临体制机制的不顺或缺乏、公共文化设施的薄弱、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发展的错位等问题。
(一)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联动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体制机制的不顺或缺乏
从一般意义上,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呈现出主导性。从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角度,农村文化只有吸收城市先进文化的现代性,才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但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中具有典型民族特色或地域风采的文化精品也大量存在(比如安徽乡村地方特色明显的推剧、庐剧、青阳腔等),这些乡村文化精品和形式,也可滋养和丰富城镇市民的文化生活,具备“以乡促城”的功力,完全可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逆向”流动。从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角度,城市文化也只有吸收农村文化的浓郁民族特色,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和文化底蕴。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以乡促城”城乡互动联动体制机制和“以城带乡”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样重要。但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甚至分割状况,导致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呈现出主动或被动分离状态,缺乏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联动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体制机制③,更少见“以乡促城”的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农村文化自身管理体制不顺的现象仍然存在,管理中“多头管理”,“事”、“人”分离,“条”、“块”分割等状况还事实上较为普遍地存在。农村文化自身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城乡互动联动体制机制的建立,直至阻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
(二)农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依旧薄弱
安徽是农业大省,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约为3391.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6.99%。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决定或影响着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水平,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心应是农村基层,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规划、体制、机制和相应的文化管理和发展队伍建设,更需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心的进一步下移。从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看,一方面,城镇化率的提高,一定程度地水涨船高式提升了安徽省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另一方面,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安徽农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有所改善④。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薄弱。这种薄弱性,不是以前一般地表现为极度匮乏,严重偏低,而是更多体现在形式大于内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活动厅、电脑室确实有了,但其设施、条件与配备实在简陋:设备陈旧、书籍种类不多、活动设备少、电脑配置低等),人均占有比例率偏低,总量仍显不足。
(三)农村不同地方之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无论是总体上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人们关注的焦点多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严重失衡。对此,笔者没有异议。但就农村文化建设和城乡文化一体化而言,还有另一种不平衡,那就是农村不同地方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自然禀赋性的文化发展不平衡。相对于历史自然禀赋匮乏的农村,文化传统悠久和丰富、旅游生态资源优越的农村的文化发展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样、全面。比如,黄山、九华山,歙县、亳州等风景区和文化名城等区域农村的与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型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形式,比其它地方农村要丰富得多。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有些富裕乡镇和村大都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但相对落后村镇公共文化设施的“一块牌子、一张桌子”等现象还存在。三是位置性的文化发展形式不平衡。一般而言,相比远离城市的边远农村,离城市较近的郊区农村的文化发展形式要前卫或现代。这些现象在其它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过程的错位
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不论城市居民还是乡下农民,基本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尤其保障和实现农民的文化权益、维护农民文化权利,满足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实际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过程有不同程度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过去谈论较多的是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其中主要是供给少,需求多,“供不应求”。而现在的文化供需矛盾,则更多是体现在文化供给的内容、形式与农民的真正需要之间存在错位,或者说是文化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在文化供给方面,过多的以城市或大都市的眼光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不怎么熟悉农村、不太了解农民,其结果是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二是农村文化建建设中有形的“硬载体”与无形的“软目标”的落差。一度农村文化事业经费设施曾严重短缺,但近年来,随着经费投入的增加,农村基础文化设施逐渐改善。安徽省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这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硬载体”建设,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在农村文化发展的无形的“软目标”方面,仍然不具体、抽象、甚至模糊。这种落差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农村图书馆名存实亡、农村文化站有名无实、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的较广泛存在。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既要更新观念,进行制度创新,也要加大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既要重点突破,分类实施,也必须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既要增加文化供给,也要培育文化需求;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特别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也要正视和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客观地说,安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已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些现有基础和有利条件,并创造性开展工作,将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一)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城乡文化发展的联动互动机制
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而要突破城乡文化发展的长期二元格局,又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而要创新体制,建立新机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具体步骤如下:一是树立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新观念。转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惯性,改变重城轻乡的文化发展思路,坚定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新理念。二是健全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文化发展体制。创新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锐意改革,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文化发展体制,才能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中涉及到制度体制,主要包括农村文化发展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参与体制、评价考核体制及其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三是建立城乡文化发展的联动互动机制。如前文所述,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城带乡,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但也要兼顾“以乡促城”,以实现城乡文化互动联动发展。与此相适应,要勇于创新,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联动互动机制。
(二)优化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必须整体规划,又要重点突破、分类实施。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优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制定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一方面,要以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为目标,不能再单纯“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但另一方面,当前,我省各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格局和模式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就近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农村的文化发展较好、历史禀赋也较为优越,而偏远的农村的文化发展就较落后、历史禀赋也较为匮乏,由此造成的文化发展模式也就差别较大),因此,制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因为,城乡文化一体化,既不是“城乡”的一样化,也不是所有“农村”的一样化。二是重点突出,分类推进。当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事务繁多,但其重点在于城乡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管理、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文化服务等几个方面的一体化,难点在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与如何尽快实现城乡文化发展所需要素的合理、有效流动。因此,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该重点突出,分类实施,循序渐进,而不是“遍地开花”。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资金介入体系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限制性因素还不少,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及其农村文化欠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例如,截至2010年6月,安徽省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7297家,而农村只有26673家,仅占总数的39.6%。全国的情况也类似,“在每年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和农村比例一般为三比一”[3]。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要求是,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介入体系,以提供充分、持续的资金保障。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投入均等化,以保证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建设所需资金的基本需求。因为,目前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仍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主体来源。二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资金。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一些地方的财力毕竟有限,应拓宽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经费的筹集投入渠道。而接受社会捐赠便是渠道之一。三是引入社会投资。探索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等利益主体投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经营农村文化市场。
(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
文化事业是公共事业、公益事业,但文化产业则具有市场属性。这正是为什么文化发展要求政府主导,市场介入,也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文化出现供给与需求现象的根源。比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有时面临这样的两难:一方面,农村文化供给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农村文化需求不足。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文化发展,其原因之一是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脱节,解决的途径就是实现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具体环节如下:
一是在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中实现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正是由于文化事业的双重性,就要在坚持文化公益、公共性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尤其是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体系。当前增加农村文化供给,已形成共识,但在培养农村文化市场需求方面,明显关注不够、力度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地方农村文化需求不旺的现象。为此,就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城乡一体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农民的文化素质等途径,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需求,以实现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二是在“以城带乡”的“帮扶”中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的衔接。建设城乡文化一体化,要求“城乡联动、以城带乡”。而在实施“以城带乡”的人才、服务“帮扶”中,不能一味地按照市民的文化消费方式进行,要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要尊重和满足农村文化需求,“可将一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交给农民群众,由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兴趣爱好而选择”[4],对于文化“帮扶”甚至是政府提供文化产品的种类和品种也应这样,否则难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对接。
三是在发掘和繁荣农村内生文化中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的衔接。实现农村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的重要方面,是发掘和繁荣农村内生文化。农村内生文化是历史传承和自己创造的文化,有着广泛的需求市场。不少农村有丰富文化底蕴,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由于近年来农村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的人越来越少,以致形成当前农村内生文化的发展状况。为此,地方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发掘和繁荣农村内生文化,注重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的衔接。
注释:
①2011年安徽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3135.5万吨,比上年增加55万吨,增长1.8%;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7.2%和18.6%;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12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城镇投资11350.9亿元,增长27.7%;农村投资775.4亿元,增长26.3%;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61.2亿元,增长1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39.4亿元,增长17.5%;2011年进出口总额3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2011年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11年财政收入26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6%;201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比上年增长1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13181元,增长14.5%;201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57元,增长23.5%。
②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高于同期GDP增幅近15个百分点。全国的平均财政投入水平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仅2011年,安徽省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2500万元,重点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4145万元对133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了维修及设备购置,安排9810万元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安排9810万元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安排700万元用于举办农民歌会,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7072万元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资金4035万元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3848万元,完成了6924个农家书屋任务建设,投入9817万元用于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及陈列布展经费,投入近1.2亿用于新增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
③ 这其中包括城乡文化人才交流体制机制、城乡文化市场互动机制、城乡一体的文化投入机制、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等等,城乡文化互动交融、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待形成。
④ 截至2010年,安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9000多个农家书屋覆盖了全省50%的村;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657个;63辆流动舞台车、74辆农村流动数字放映车等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皖北倾斜,等等。
[1]曾菊新,祝影.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4):6-11.
[2]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2.
[3]曹锦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六个关键环节[J].江海纵横,2009,(1):52-53.
[4]王凤青.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4):3-3,29.
Problems and Strategies: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Taking Anhui as an Example
ZHAO Guang-y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Anhui has certain material foundation of society,but also meets with some problems,such as not smooth system mechanism or lack of smooth system mechanism,the poor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the imbalance of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disloc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and so on.In order to advanc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we not only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but also must face and solv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not only should we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but also we must increase investment,and 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not only should we carry out key breakthroughs and classification,but also we must plan it integrally and push it step by step;not only should we increase cultural supplies,but also we must foster cultural demands,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cohes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ulture;problems;strategies
G12
A
1009-9735(2012)03-0102-05
2012-04-10
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加快安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研究”(AHSKW2011D02)。
赵光元(1973-),男,安徽寿县人,皖西学院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