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探析

2012-08-15王琳博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建大学院校

王琳博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探析

王琳博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增强竞争力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务之急。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卓越人才,建设校园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等,这是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内涵;意义;路径

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经过13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其中,截至2010年3月,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高校有261所,占全国同期792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2.95%[1],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它们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升格或合并之后,面临新机遇与挑战。为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精神没有统一定义,专家学者众说纷纭。那么,何谓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精神的意义何在?怎样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这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一般定义下的大学精神,探寻大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为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界定

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精神的培植往往随着大学的发展逐渐凝练而成,它是大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且与大学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有言:“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为此,追本溯源,从大学起源和大学精神构成要素探究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大学起源

“任何国家的大学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2](P150)大学最早起源于欧洲,标志是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如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中世纪的大学是是由一批热爱知识、渴望真理的行会成员组成,这种行会组织远离社会政治的漩涡和教会的控制,它是知识分子的自由结合,日后构成了大学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1694年德国创办的哈雷大学。哈雷大学倾向于客观主义和唯理真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坚持自由开展调查研究的权力,追求真理成为当时大学的办学思想。1810年,德国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教学和研究成为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教育的改革措施,后人总结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20世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办学原则,拓展了大学的职能。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成为现代大学的又一重要职能。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大的成立。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重视文科教学,强调“教授治校”,崇尚“学术自由”。提出了“循思想自由为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原则,凸显了大学与政府的本质区别。从此,民主、科学、包容,自由等思想成为北大人的办学宗旨与精神追求,也为当时其他大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基础。

从大学的发展史看,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大学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大学精神的要素

如果从中世纪的大学算起,大学存在已有近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精神随着大学制度的变迁和职能的完善不断更新和丰富,逐渐形成了现代大学精神。虽然它包罗万象,专家学者也莫衷一是。但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概括之,现代大学精神的要素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形成主要受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中世纪大学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它把文艺复兴运动中提倡的尊重人、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性等观念引入了大学。因而,人文精神成为了大学精神的一部分。作为育人的场所,现代大学主张以文化人,提倡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人才。在新建本科院校里,应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使文理科学生能接受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2、科学精神。大学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究本质。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3](P19)大学里“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3](P169)大学人应将钻研学问、追求真理视为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只有怀着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和忍受孤独寂寞的毅力,才能在科学世界里发现真知。因此,科学精神要求大学人应坚持严谨的态度、理性的分析、大胆的假设、合理的推理,从而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3、独立精神。现代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大学不是政府机构或企业工厂,不以升官或盈利为目的,它是服务社会的学术研究机构。独立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办学思想的独立,学术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坚持自治的办学原则,真正使大学成为研究学术和传播文化的精神高地。

4、批判精神。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学术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物质世界永远存在已知与未知。破解认识之迷,需要批判精神。具体而言,批判精神就是指大学人应用质疑的眼光慎思、明辨、笃学,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周遭。对学术而言,没有怀疑精神,就没有新思想。那种畏首畏尾、迷信权威,缺乏独立见解的学术观,将会成为一种学术羁绊。古有百家争鸣之遗风,而今繁荣学术,更需发扬争鸣之风气。

5、创新精神。21世纪以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倍受青睐。创新精神已成为时代标志,也成为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它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钱学森曾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之问”道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诟病——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充分满足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诉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曾说,“如果创新可以带来未来发展的繁荣与稳定,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鉴于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现代人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凝练现代大学精神,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管理之中,同时,在办学定位、发展理念方面,应尊重高校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大学精神的激励导向作用,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诉求。

由此分析,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融合、批判、继承与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外显于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校园文化,内隐于大学人的思想和观念中。它激励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起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

二、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生力量,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性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的规定,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忽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它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培植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所致,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

(一)培育大学精神是新建本科院校立足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培植大学精神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本质要求。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如北大的开放包容精神,浙大的求是精神,牛津的绅士精神。汤用彤先生在1940年致时任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人不可一日无魂,大学亦不可一时无精神[4]。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曾说,“总的来说,大学精神是一种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的推动力量”[5](P354)。其次,塑造大学精神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内驱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由于刚刚升格或合并,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发展模式等还不够完善和健全,与“985”或“211”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服务管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凝练具有地方特点的大学精神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培育大学精神是新建本科院校文化传承的突出表现

大学是保存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交流区域文化、孕育时代文化的集散地。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建本科院校应主动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自觉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

(三)培育大学精神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正如布鲁贝克所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中心,而且是美国的生活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6](P3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在《大学之用》一书中指出:“今日之大学主要的功能不止于教学与研究,并且已经扩展到服务。”[7]现代大学与服务社会的结合,不仅给大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而且为大学精神增添了务实的因素。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凝练和标志,它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使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风气。新建本科院校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办学目标,更能凸显大学精神的社会发展价值。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培育大学精神具有增强高校竞争力、完善高校职能、促进高校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精神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胆地探索与尝试。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思考与实践。

(一)重视人才培养,为弘扬大学精神提供文化继承者

大学的根本宗旨在育人,大学生是弘扬大学精神的主体。大学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智慧的集中体现,它一旦形成,就需要不断地传承,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与活力。而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8]。传递文化者不仅要对大学精神有深入了解,而且对大学精神要由衷地热爱与崇敬,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大学精神。重视大学生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里,有着四年的系统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精神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耳濡目染,深受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影响,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就会不自觉地将大学里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表现出来,还会将他们在大学里所形成的求真务实精神带入工作和生活,从而使大学精神在更广阔的领域不断地传承。

为了弘扬大学精神,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有:一是合理设置课程。学校可以开设通识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不能使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成为文科类学生的“专利”和“特权享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也可博览群书。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的22%左右的人文课程[9]。二是重视道德教育。大学精神属于一种优质的品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以便更好地传承大学精神。

(二)引进优秀人才,为构建大学精神提供思想源泉

大学精神是一种思想意识,它蕴涵于大学人的思想和观念之中,外显于大学人的行为。铸造大学精神需要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思想活跃、道德高尚、博学慎思的人才队伍,拥有思想开明、锐意进取的管理团队,形成大学文化的思想库。优秀人才主要是指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声誉的知识分子,如知名教授、优秀校长以及海外专家学者等。让更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三)建设校园文化,为丰富大学精神营造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天然沃土,也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建设校园文化,旨在为大学人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设施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逐步满足了学校日常教学与管理之需。但是,作为软实力的大学精神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甚至出现衰微迹象。论文造假、抄袭现象此起彼伏,学术泡沫化,大量课题经费被浪费、被垄断;高校原创成果、原创理论稀缺,充斥着机械重复、人云亦云……诸如此类,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校风、学风和大学声誉。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抵制诸类行为的影响,为大学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健康的精神家园。如定期举办专题文化艺术节,专题文化讲座,学术沙龙,文化下乡实践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校内外活动,更能集中地、系统地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四)传承地方文化,为凝练特色大学精神提供文化源泉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处于地级市等中小城市,这些地级市抑或拥有比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抑或具有比较深厚的儒家文化基础。新建本科院校扎根于地区文化之中,应不断深掘地区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大学精神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然而,每个地区的文化具有差异性,每个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史、校情也迥然不同,这为地方本科院校培育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提供了先天条件,避免了地方本科院校趋同化发展。只有凝练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才能使新建本科院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引领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

[1]朱振国,计雪荣.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夹生困局重学还是重术?[EB/OL].http://edu.qq.com/a/20110413/000009.htm.

[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腾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德)卡尔·雅思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8-06-19.

[5]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can English Germa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杨玉良.大学不能没有“精神围墙”[N].中国教育报,2009-06-29(5).

[8]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2):116-117.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G Lin-bo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soul of a university.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meeting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so a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alents cultivation,introducing outstanding talents,constructing campus culture,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the effec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university spirit;connotation;significance;way

G64

A

1009-9735(2012)03-0051-04

2012-05-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比较研究”(BEA100034)。

王琳博(1984-),男,重庆合川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新建大学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