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文论家群体叙略
2012-08-15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一、武夷文学、武夷文论、武夷文论家群体
“所谓武夷文学,是在中国文学整体框架内,研究大武夷籍 (武夷山周边及其相邻的闽北各县市区)作者和以武夷山为题材的非武夷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及这一地区的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1]武夷文学尤其是宋代武夷文学群体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武夷文论是武夷文学、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文论由生长活动在武夷地区(主要是闽北)的武夷文学家、文论家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美学思想等构成。武夷文论作为一种区域文学思想系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一隅,其中不少思想遗产至今仍有巨大影响并一直是学术探讨的热点、焦点。尤其是在儒家(理学)文艺思想这一庞大体系中,武夷文论占有重要地位。
武夷文论家群体包括生长活动在武夷地区的大批作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等,他们各自围绕诸多文学、美学问题发表了丰富见解、保存了重要资料。宋以来,历史上的武夷文论家群体众星璀璨、成就丰赡、影响深远,且短时期内产生了朱熹、严羽这样的古代中国一流的文艺理论家,其地位不可小觑。
二、武夷文论家群体叙略
以下梳理评叙约三十位论者,简介其生平履历,略述其主要文艺思想,以见及武夷文论的成就与影响。
1、杨亿(964-1020)宋初著名文臣、西昆体代表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人。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有作为。有《武夷新集》。笔记《杨文公谈苑》,内容博杂,所记以人事、诗文为多,为研究唐宋社会文化的有益史料,后散佚,今有辑本。《谈苑》录有近百个惠崇诗目,并对义山诗、杜牧诗、唐五代诗僧等作出评论,其论李义山云:“义山诗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浣骨。”[2]诚为的论,亦是为西昆派张帜。
2、柳永(987-1053)宋代著名词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在柳永的时代,词为“小道”,词的地位、词人的地位都是很低的,然而作为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填词的作家,他自称“奉旨填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取得了很大的文学成就,这在词体发展史、词学思想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其词《鹤冲天》自述创作思想、创作道路云: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封建士大夫普遍存在着行藏出处的人生矛盾。柳永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族,本未尝无建功立业志向,只因种种原因才惟以文词自娱、“流落烟花巷”,做了风流教主。“‘奉旨填词’,自属出于无可奈何的解嘲,可是,‘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诸句,则表示一种作为专业词人的自豪感。”[3]他之“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凤栖梧》)的人生失意,以及那种诗酒风流、依红偎翠的“放荡”人生态度,对后世不少词作家的创作思想无疑是有相当影响的。又,《西江月》:
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片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可见“浮云富贵”、“立言不朽”的圣人教导仍在隐约起着支撑词家人生的作用。自从柳永自豪地宣称“风流才子占词场”,就宣布了词人及词体的独立存在及其价值。因此,柳永虽不是文论家,但他以自己的文学实践、人生选择,展现出古代词学思想的一个生动侧面。
3、吴处厚生卒年不详。字伯固,邵武人。喜读书,能词赋。皇祐五年(1053)进士,授汀州司理参军。元丰四年(1081),擢拔为将作监丞,再迁大理寺丞。元祐年间,制造“车盖亭诗案”诬陷宰相蔡确,因功擢知卫州,不久卒。《宋史》卷四七一入《奸臣传》。笔记《青箱杂记》十卷,“其书皆记当代杂事,亦多诗话”(《四库总目提要》),所涉多为五代、北宋朝野杂事、诗话掌故等,比较详尽地谈及王禹稱、柳永、魏野、夏竦与司马光等当时朝野名士的诗词掌故。《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论诗往往可取,亦不必尽以人废也。”如卷七:
白居易赋性旷达,其诗曰:“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此旷达者之词也。孟郊赋性褊隘,其诗曰:“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此褊隘者之词也。然则天地又何尝碍郊,孟郊自碍耳。[4]
此处推崇一种与天地同流的诗境,与其说是论诗,不如说是论道。盖因宋人的人生境界,修为、学问、事功、艺文打成一片,其论诗多主转化悲哀、积健为雄、归于平淡,此可谓宋人的共识。[5]
4、黄伯思(1079—1118)北宋杰出学者、文字学家、书学理论家。字长睿,别字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人,尚书黄履之孙。元符三年(1100)进士,历通州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右军巡院,擢秘书省校书郎,几迁秘书郎。黄氏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史地、诸子、、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对书法艺术尤有研究,其《东观余论》是古代著名书学著作,中有论文论诗部分,如《跋何水曹集后》、《杜子美诗笔次序辨》、《跋百家诗选后》、《跋杨少师诗后》、《跋张曲江集后》等,对前代一些著名作家作品做出了精彩考订、评论。[6]
5、黄裳(1044-1130)北宋著名学者、词人。字勉仲,一字道夫,南剑州剑浦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知福州。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赠少傅。善作诗填词,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论诗主于儒门:由诚而作,吟咏情性,发于自然。黄裳论词,深受儒家文艺思想尤其是《诗大序》的影响,其《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诗之“六艺”喻词。其《书乐章集后》称柳词为“盛世之黼藻”,“如观杜诗,典雅文章,无所不有”,合于六艺之颂、赋,评价极高。[7]有人认为,黄裳这些以“诗教说词”、“柳词比杜诗”等词学观“呈现出当日士大夫群体共同的词学认知,而且由于历史的选择,也昭示着一个词学批评自觉时代的到来。”[8]
6、严有翼生卒年不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约北宋末前后在世。绍兴年间担任泉、荆二郡教官。所撰《艺苑雌黄》,已佚,今有《宋诗话辑佚》本。①《艺苑雌黄》服膺江西诗派“为文皆有所本”、“脱胎换骨”之说,而持论则趋于平易。是作精于鉴赏、考订,其辨张衡“金错刀”,杜甫“俊味”、“动魄”,韩愈“骈首”,王安石“神闲意定”,苏轼“不道盐”等语之来处,详切而有所发明。[9]
7、陈正敏生卒年不详。自号遁翁,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遁斋闲览》(诗话选录)、《剑溪野语》。据《郡斋读书志》,《遁斋闲览》当成于崇宁大观(1102-1110)间,后佚,散见于《说郛》、《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宋诗纪事》等之中。所记多作者平昔见闻,分名贤、野逸、诗谈、证误、杂评、人事、谐噱、汛志、风土、动植十门。《遁斋闲览》以意趣论诗,谓作诗不仅当以意为主,“随意造语”,更须援意入景,涉景成趣。是书褒扬陶渊明“趣向不群”,为晋宋间第一人,而对其不能“须臾忘情于轩冕”、又以“归隐”自饰之作,颇有微词。其论杜甫“黛色参天二千尺”、韩愈“竹影金锁碎”诗,驳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拘泥与偏颇,可谓切中肯綮。然又谓作诗不应“失事实”,如杜牧华清宫诗、苏轼荔枝诗,或违背史实,或不谙常识,即使词意皆美、脍炙人口,“亦诗之病也”,自己也犯了不可将文学作品作生活真实理解的错误,与此前驳沈括之语相左。又谓“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此与苏轼自道不善唱曲的情形吻合,对于我们认识苏词以文入词、不尽合乐的特点颇有借鉴意义。[10]P10455-10463
8、杨时(1053-1135)北宋著名理学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调汀州司户参军,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师承二程,选择在武夷山讲学,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有《二程粹言》、《龟山集》。杨时文学思想继承其师程颐“作为害道之说”,并影响及朱熹、张栻。其祖述儒门道:“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作诗”。又云,“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非着力之所能成”,亦宋人崇陶风气之一例。[11]
9、游酢 (1053-1123)北宋著名理学家。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建阳长坪人。从二程游学。第进士,调萧山尉,召为太学录,迁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范纯仁入相,复为博士,签书齐州、泉州判官,召还为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和、濠三州而卒。有《游廌山集》。《论语杂解·关雎乐而不淫章》谓“常情之哀乐皆出于私意”,“关雎之乐在于得淑女,则异乎人之乐也”,最后归结为“太姒所以宜为文王之配”,未离汉儒后妃之德的诠释藩囿。又,《论语杂解·兴于诗章》明确发挥孔子“兴于诗”之义为“感发善心”。[12]
10、黄朝英生卒年不详。字士俊,建安人。哲宗、徽宗时人,绍圣后举子。称述王安石学说。有《靖康缃素杂记》十卷传世,《四库总目提要》云:“大抵多引据详明,皆有资考证,固非漫无根抵、徒为臆断之谈。”该书最突出的优点是考证详实,如以《古今乐志》所谓瑟声“适、怨、清、和”四性来解释李义山《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锦瑟》意既多歧,若视为咏物,此可备一说。[13]
11、何薳(1077-1145)字子远,一作子楚,浦城人。博学多闻,工诗擅琴。曾任富阳令,见章惇、蔡京误国,时事日非,遂不仕,以“韩青老农”称隐,“人称东都遗老,入南渡尚存”(《宋诗纪事》)。有《春渚纪闻》十卷,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苏轼的轶闻轶事,是难得的资料,如卷六“文章快意”条所记苏轼自道之语广为后世称引:“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14]
12、李纲(1083-1140)宋代贤相、抗金名臣、爱国诗人。字伯纪,祖籍邵武,后迁无锡,号梁溪先生。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太常少卿。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退敌,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高宗即位初,一度用为相,旋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多次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卒。好学问、工诗文,有《梁溪集》。其论诗主六艺与《诗大序》:
三百六篇,变风、变雅居其大半,皆有箴规、戒诲、美刺、伤悯、哀思之言。而其言则多发于当时仁人不愚、忠臣不得志、贤士大夫欲诱掖其君与?夫伤谗思古,吟咏情性,止乎礼义,有先王之泽,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梁溪集》卷一七《湖海诗集序》)
或因时世多艰及自身遭际的缘故,李纲对儒家诗学“吟咏情性”的理解侧重于“伤谗思古”、“不平则鸣”的一面,激荡着一股劲健抑郁之气。因而也特别推重杜甫:“杜子美诗,古今绝唱也。”“子美之诗凡千四百四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寓于此。”(《梁溪集》卷一三八《重校正杜子美集序》)[10]P2860-2864
13、吴可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诗评家。字思道,号藏海居士,金陵(今南京市)人,一说瓯宁(今福建建瓯)人。②大观三年(1109)进士,曾官于汴京。宣和末辞官。建炎后,转徙楚豫间。有《藏海居士集》二卷。吴可论诗主张,主要见于《藏海诗话》和《诗人玉屑》所录之《学诗》。他主张诗“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主张“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说“杜之妙处藏于内,苏黄之妙发于外”,但仍认为要参学诸家之诗。吴可论诗,喜用参禅之说,提出诗贵顿悟和不蹈袭前人窠臼的论点,从苏轼以禅喻诗到严羽系统地提出这一理论,吴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15]因此他的看法,“虽没有太多的创新意义,但在宋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中,仍是重要的一环。”[16]
14、胡安国(1074-1138)理学湖湘学派的开创人。字康侯,号青山,谥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崇安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衡阳南岳讲学授徒,创办碧泉、文定书院。其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今传《春秋传》,《全宋文》辑其残文四十七篇。胡安国亦系文章家,因深治《春秋》,其文精严有法、瘦硬精辟。其文学思想,“重道轻文”,先道德而后文艺;“为文尚简”,推重《春秋》,反对浮词夸饰。[17]P18
15、胡寅(1098-1156)理学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崇安人。胡安国之侄,抚为长子。尝从祭酒杨时学。宣和三年(1121)进士。靖康元年(1126),除秘书省校书郎。历官司门员外郎、起居郎、永州知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讲、徽猷阁直学士。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卒谥文忠。今传《崇正辩》、《斐然集》、《读史管见》。胡寅的文学观念,强调“文本于用”、“当切时务”、“有道者必有文”。其《酒边词序》是词学史上重要文献,有意高度推崇苏轼豪放之词,并指出词曲与乐府同流,是继承风骚传统而来。总体上看,他的文学观表现出“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三种身份的融合”。[17]P34-44
16、胡宏(1105-1161)南宋著名理学家、理学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字仁仲,号五峰,崇安人。《宋史·儒林五》载,幼事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之学。优游衡山下二十余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张栻师事之。忧国忧民,矢志于道,终身不事科举。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国,意欲笼络,坚拒。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辞,卒于家。今传《知言》、《五峰集》。胡宏论诗主要是在《皇王大纪》中围绕《诗经》展开批评。论文主“斯文即斯道”,鄙薄辞章之学,重道轻文,反对空言,尚道尚实。胡宏不以善恶言性,认为性善与否要在是否合于中和之道,“情之发而中节”,即可正情、正性,就有好文字。[17]P79-89
17、刘子翚(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崇安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有《屏山集》。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18]他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清爽明快,《四库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尤其是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
刘氏既为诗人,有以诗论诗的习惯。如《屏山集》卷十二《莱孙歌》:“屯田词,考功诗,白水之白锺此奇。钩章棘句凌万象,逸兴高情俱一时。”系赞美武夷山水的钟灵毓秀(崇安五夫的白水村是柳永生地),以唐才子钱起诗比柳永词,突出的是其想象奇特、情致飘逸的特点。卷十四《晓起》:“弄笔邂逅即挥奇,造化玄机悉披露”,“烦公一吐胸中豪,兴比氤氲角驰骛”,讨论创作灵感现象和审美感兴的特征。卷十六《张守唱和八首》:“讶敏文翻水,夸严律比戎。诗坛如第将,苏李谢前功”,对文辞多变、格律谨严这些文学作品特性做出极其精当的比方。[19]
18、朱熹(1130-1200)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文艺思想的主要代表,杰出的文章家、文学批评家,继孔子之后最具深厚文艺修养和深刻文艺思想的儒家人物。祖籍徽州婺源,生长、活动于武夷山地区。生平从略。有 《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集》等。后世辑有《清邃阁论诗》。
“无论朱熹作为哲学家、思想家的地位多么重要,也无论朱熹对后代文学的实际影响有多大的负面意义,我们都应该肯定朱熹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20]朱熹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是朱子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综观百年来朱熹文学研究,90年代以前虽大多肯定朱熹在文学方面的深厚根底和修养,承认他在理学家中是最懂得文学的人,但仍从其哲学主张和理学倾向出发,对他的文学思想持否定观点。90年代以后,注重发现朱熹的文学家身份,侧重阐发其文学思想合理性的一面,开始改变对朱熹文学思想的否定性见解。[21]近年来学界对朱熹文学思想、美学思想的研究渐趋系统且评价走高。朱熹既是著名的诗经批评家、楚辞批评家,又在大量散文、语录里存有闪光的文艺思想,形成了一种庞大、复杂的理学文艺思想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文从道出”的文艺本体论;“感物道情”的文艺发生论;“思无邪”的诗教理论;以《诗》之六艺为说的艺术特征论;虚心明理的修养论和创作论;涵泳自得的文艺鉴赏论和重人品的批评论;平淡自然的风格论;气象混成的文艺境界论,“远游精思”艺术修养论等等。[22]哲学与艺术的矛盾、理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从来就一直是人文学科内一个极富魅力的课题,朱熹文学思想、美学思想的研究还有不少待开拓和填充的空间。
19、严羽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于理宗期间,度宗时仍在世。南宋著名诗论家。邵武莒溪人。字丹邱,号沧浪逋客。一生未仕,大半隐居家乡。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严羽继承前代“感物起兴”的诗学传统,标举“兴趣”、“妙悟”,使盛唐诗经典化,明帜反对苏黄诗风。严氏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严羽诗论自闽北至福建以至全国,推波助澜,覆盖了明代文艺理论界,并深刻影响了清代和近代。以其对福建文学之影响论,“自严沧浪区别四唐,高廷礼因之以选品汇,正声遂流为晋安一派,终明之世,馆阁宗之”,[23]也就是启发了明代闽中地区最大最久的文学流派“晋安诗派”的形成。尽管也存在体系矛盾、袭取前说等缺陷,严羽诗论以其巨大影响却一直是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热点。[24]
严羽诗论与宋代道学隐秘而复杂的联系尚待揭示和充分解读。严羽早年就学于光泽教授包恢门下,嘉定六年(1213)二十二岁左右时,离家乡至江西南城包恢之父包扬门下求学深造。包扬曾先后受学于陆九渊和朱熹,神契于陆门“本心之学”。因之,严氏与理学文化有深层因缘,其诗学审美趣味与朱熹诗学观点多有相似之处,并深受陆学自立本心之精神的影响。[25]P297-303另一方面,严氏对道学诗学精神又有超越和反拨,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严羽诗论中提出诗中的妙悟活动,是针对宋代道学/理学对这种活泼泼的想象活动的伤杀而发”,[26]“提出‘兴趣’概念作为诗歌本体,正是要恢复宋代以前的诗学传统而拒斥宋学语境下的诗学本体论观念”,“使诗歌回归纯审美的道路上来”。[27]
20、魏庆之生卒年不详。南宋著名诗歌批评家。建安人。字醇甫,号菊庄。处士。不慕科名,性喜吟咏,有《菊庄吟稿》。所辑《诗人玉屑》广收宋人论诗精要,引用保存了大量闽人诗作、诗话和评论,对于研究古代诗学具有很高参考价值。两宋诗话最丰赡者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及是书,“胡仔书作于高宗时,所录北宋人语多。魏庆之书作于度宗时,所录南宋人语较备。二书相辅,宋人论诗之概亦略具矣。”(《四库总目提要》)《玉屑》虽系诗话集成的选编,但诗学旨趣倾向性鲜明,总体上看,“魏庆之是江西诗论的修正者,其《玉屑》正是想调和晚宋诗学思想。”[28]《玉屑》引录朱熹诗论四十九条,吸纳了朱熹关于古今诗歌 “三变”、“三等”说,与严羽的诗歌发展分期相互印证,说明魏氏诗学史观有着朱熹、严羽的影子,颇受理学思想文化濡染。
21、黄昇生卒年不详。南宋著名诗歌批评家。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人。不事科举,性喜吟咏。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有《散花庵词》。编《绝妙词选》二十卷,收词千余首,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两部分,后统称《花庵词选》。黄氏审美兴趣宽广、选词态度客观,《四库总目提要》谓:“昇本工词,故精於持择。去取亦特为谨严,非《草堂诗馀》之类参杂俗格者可比。又每人名之下各注字号里贯,每篇题之下亦间附评语,俱足以资考核。在宋人词选,要不失为善本也。”故有论者道:“就诗评词评而言,严羽、黄昇,晚宋能与之比肩的不多。”[29]又有《玉林诗话》,《宋诗话辑佚》辑得二十九则,论诗大旨“于江西之外,有所自立”。[10]P8917
22、蔡梦弼生卒年不详。字傅卿,建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杜诗学家。潜心艺文,不求闻达。尝注韩愈、柳宗元文,了无留隐,至于杜诗,尤极精诣。嘉泰中,撰《杜工部草堂诗笺》,为世所重,“为南宋杜集的重要版本之一,并在编年、笺释等方面,为奠定杜诗学基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0]后散佚。③又有《草堂诗话》二卷(原附《诗笺》刊行,有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述而不作,集录宋人关于杜诗的评论考证,共二百余条,内容详赡。
23、陈淳 (1159-1223)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南宋理学家,两度从学朱熹,为其晚年高第,是朱子学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嘉定十六年,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殁。有《北溪大全集》。集中有诗四卷。《四库总目提要》谓:“其生平不以文章名,故其诗其文皆如语录。然淳於朱门弟子之中,最为笃实。故发为文章,亦多质朴真挚,无所修饰。”其申述孔子“诗无邪”之论,可谓得正解:“不过欲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故惟此一言,简要明白,可以通贯全体而尽盖三百篇之义。因特表而出之以示人,可谓切矣。”(卷一八《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31]另有不少文学评论文字,尚待发现和解读。
24、真德秀(1178-1235)南宋名臣,著名儒家学者,理学文艺思想的代表之一。字景元,后改景希,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浦城人。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十五年,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绍定五年,知泉州、福州。端平元年,改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二年任参知政事,不久因病辞归,同年五月逝世,谥文忠。有《大学衍义》、《西山文集》等。所编《文章正宗》,分辞令、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大旨主于说理,析文论艺极少,目的是将朱熹的文学主张现实化,把文学作为宣传理学的工具,多遭后世诟病。其诗学思想主要包括:道德为本、文辞为末的价值观;明义理、切世用的功用论;“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门理义之秘”的创作论;以诚为本、励学养气的修养论;提倡质朴古淡的诗风等。[25]P185-200
25、白玉蟾(1194-?)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著名内丹理论家。本姓葛名长庚,后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琼山,长期于武夷山修道。有集多种,收入《修真十书》、《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白氏乐山水、工书画、好吟咏、文笔妙。其道山水游观之乐云:“游居于此,致身高明,寓目闲旷,可以诗,苍崖白云皆句也。”(《玉隆集·玉隆宫会仙阁记》)并对陶渊明诗文境界颇有会心:“醉梦物我,糠粃天地,湛然无营,洎然不谋,故其诗文超迈群俗。”(《玉隆集·心远堂记》)[10]P8711-8716
26、谢枋得 (1226-1289)南宋遗民、爱国诗人。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次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忤贾似道遭黜,咸淳三年赦还。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不仕,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在悯忠寺(今法源寺)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有《叠山集》。诗文俱佳,诗风沉痛苍凉。《四库总目提要》评其文章:“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所编《文章轨范》是一部散文选集,录汉晋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韩愈文居多。又有《谢叠山诗话》),久佚,今有《宋诗话全编》本。叠山似无文道对立的观念,倒是申说“诗与道俱隆”(《叠山集》卷九《萧水崖诗卷跋》),“诗于道最大,与宇宙气数相关。人之气成声,声之精为言。言已有音律,言而成文,有其精者也。诗又文之精者也”(卷五《与刘秀岩论诗》),与一般理学中人不同。[10]P9516-9519
27、熊禾 (1247-1312)南宋遗民,朱熹的三传弟子,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一说崇安丰阳里(今武夷山市星村镇南部)人。宋咸淳十年进士,受任汀州司户参军,颇有政绩。宋亡不仕,隐居武夷山讲学,筑洪源书堂,以祖述朱子为毕生事业。有《三礼考异》、《春秋论考》等多种,多佚,今存《勿轩集》,中有诗词两卷。[32]勿轩论诗,“节行为上,辞艺次之”,“可以见情,不可以溺志”,举《诗经》、屈原、陶渊明、杜甫为典范,而批评“近代诗人格力微弱,虽谓之无诗可也”(《题童竹涧诗集序》)。其评苏轼,既斥其《赤壁赋》等作“不见道”,也褒扬“公诗盖三变,每变辄近正。偶然玄寂中,佳处得深省”,并说这都是因为苏后来学道了的缘故 (《跋文公再游九日山诗卷》)。[33]观其大概,确乎理学中人之言。
28、谢翱(1249-1295)南宋遗民、爱国诗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福建霞浦),后徙浦城。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等地,组结月泉吟社、汐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录宋遗民诗为《天地间集》,作《浦阳先民传》。《四库总目提要》:“南宋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传。”《晞发集》卷十·《睦州诗派序》总结“唐人言诗在江东者”甚详,可备东南文学发展史的参考。[34]
29、杨载 (1271-1323)元中期著名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字仲弘,浦城人。徙居杭州。年四十未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复科举,登进士第,受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有《杨仲弘诗》。诗作一洗季宋陋习,健劲、含蓄,老练而不陈腐,有新境界。其《诗法家数》侧重论述诗歌创作,就中贯彻风雅传统,以诗之六义为“诗学正源”。是书似为初学者所作,其中如论赋比兴、诗有十戒、语贵含蓄等,均为说诗者所常言。也有人认为系伪书。[35]
30、郑方坤生卒年不详。④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人。清代学者。“雍正元年进士。为令邯郸,屡擢至山东兗州知府。调武定,能尽心赈务。兗州饥,复移治之。方坤记诵博,诗才凌厉,与兄方城齐名。”(《清史稿·文苑一》)存世 《蔗尾诗集》、《五代诗话》、《全闽诗话》、《国朝诗人小传》等。《全闽诗话》是第一部福建区域性诗话,是清代很有代表性的地方性诗话佳作。此书采摭其他诗话、笔记、文集而成,无编者本人评论,属资料性质,集闽中千余年来诗学之精华,勾勒出闽中诗学的演变过程,是“研究闽地诗歌发展史的一部绝佳的参考书。任何研究福建地方诗歌的人,都不能错过、忽视这部诗话。”[36]
三、作为结语:武夷文论的特点及地位简评
武夷文论家群体人数庞大、身份多样、间有师承、著述宏赡、层次丰富。由于武夷地区深具文化底蕴、深受儒释道思想濡染,由于不少哲学家、政治家的参与,武夷文论往往起点高、关注广、挖掘深、系统严。武夷文论家所研讨的一系列文学批评、美学理论论题,在当时以至今天一直是相关学科关注的重点、热点。所有这些使得武夷文论这笔丰厚的文艺理论遗产表现出成果丰、品位高、影响深的特点。
尤其在宋代,武夷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在全国是相当耀眼和突出的,既有朱熹、严羽这样的古代中国一流、影响遍及世界的文艺理论家,⑤又群星拱卫、论者辈出。更值得一提的是,理学美学、理学文论或曰理学与文学关系之研究,属于古代文论学科中的一个热门领域,而武夷文论家中的胡氏父子、朱熹、魏庆之、真德秀等几可占这一领域的半璧江山。⑥因此,武夷文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成就中具有值得珍视的地位。
注 释:
①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辑得81条,李裕民补辑13条(《〈宋诗话辑佚〉补遗》,《文献》2001年第2期),马强才又辑得词话数条 (《〈宋诗话辑佚〉拾遗初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2期)。
② 吴可籍贯生平有争议,郭绍虞以为:“原籍瓯宁,生于金陵,则诸说可通矣。”参见《宋诗话考》第51-5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 今以黎庶昌辑刻 《古逸丛书》第三十九至四十六册所辑最全,计收《杜工部草堂注笺》四十卷、《外集》一卷、《补遗》十卷、《传序碑铭》一卷、《目录》二卷、《年谱》二卷、《诗话》二卷。
④ 据《全闽诗话·例言》:“不佞自丁未(1727)出山,离乡几三十载。”则至少1757年前后尚在世。
⑤ 朱熹和严羽是“宋代文学批评家里两大柱石”,参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三)第四十三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⑥ 其他研究对象还包括陆九渊、婺州学派、慈湖学派等的文艺思想。
[1] 杨国学.武夷文学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 杨亿.杨文公谈苑[M].李裕民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45.
[4] 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75.
[5] 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18-135.
[6] 黄伯思.宋本东观余论[M].影印宋嘉定三年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7] 黄裳.书乐章集后[A].黄启方.北宋文学批评资料汇编[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214.
[8] 马里扬.演山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 严有翼.艺苑雌黄[A].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535-584.
[10]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 杨时.龟山集·语录一[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89-208.
[12] 游酢.游廌山集·论语杂解 [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635-640.
[13]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7.
[14] 何薳.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84.
[15] 吴可.藏海诗话[A].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27-341.
[16] 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98.
[17] 宁淑华.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8]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2.
[19] 刘子翚.屏山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447-487.
[20] 莫砺锋.朱熹的文学思想[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38.
[21] 马兴祥.20世纪朱熹文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115-119.
[22]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93-353.
[23] 郑方坤.全闽诗话·例言[M].续修四库全书第1702册.济南:齐鲁书社,2002:41.
[24] 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361-372.
[25] 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6] 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30.
[27] 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0-253.
[28] 叶当前.论三大宋代诗话总集的诗学思想[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5):26-33.
[29] 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225.
[30] 陈尚君,王欣悦.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版本流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5):20-26.
[31] 陈淳.北溪大全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501.
[32]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79.
[33] 熊禾.勿轩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768-775.
[34] 谢翱.晞发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327.
[35] 张伯伟.元代诗学伪书考[J].文学遗产,1997(3):65-73.
[36] 郑永.《全闽诗话》出版[J].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