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青年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调研与思考:以宁波地区为例
2012-08-15黄伟达
严 倩,黄伟达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016)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主要群体都是小学在读儿童。为小学生提供文质兼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感悟语言之美、文学之美,促进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与终极目标。
早在上世纪初叶,当现代语文教育一经在中国兴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难解之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肯定与传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又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儿童文学重新走进教材。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历史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其中儿童文学进教材突出的问题是:少数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部分教师虽对儿童文学有所了解,但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儿童文学类课文的特殊功能,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与一般非文学类课文无异,把作品视作知识的载体,进行字、词、句、篇的分析训练,片面挖掘主题,机械划分段落,破坏了文学作品整体形象,使学生不能得到足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功能与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更切实具体地了解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理论、作品理解与认识的程度,我们数次组织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实习生到各实习学校走访调查,通过观摩语文课堂教学,与授课教师交流探讨,进行调查问卷等方式以求尽可能比较全面地积累第一手数据与材料,以求通过分析对45周岁以下的小学中青年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估。
调研范围是宁波市区小学和部分曾在宁波大学接受培训的各县市中青年语文教师,调研兼顾到了不同年级、不同教龄、不同区域的教师,确保调查对象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层次性。调研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个别访谈与教学观摩。调研内容围绕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文体知识、儿童文学历史与作家作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等几个方面展开。共发放122份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一、中青年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一)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调查
1.你学习过(含自学)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吗?你是否相当熟悉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回答学习过的教师约有78%。比预想的要好一些,高于其他省市类似调查的数据。近十几年来参加工作,学历在大专以上的青年教师,一般都比较完整地学习过儿童文学。但是,儿童文学普遍课时不多,教学内容较为简单,部分理论已经过时。也有少部分教师,仅在中师语文课中有限地学习过几个单元的儿童文学作品与理论知识。
虽然多数教师学过儿童文学,但只有12%的教师认为自己相当熟悉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缺少职前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职后及时完善的培训是导致目前中青年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理论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2.你认为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多数教师的答案集中在“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等一些表层征象上,有约14%的教师提到了纯真、稚拙、幻想色彩等重要特征。但没有一位教师提到最主要的特征:“儿童情趣”。黄云生教授认为:“是否具有儿童情趣是区别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最重要标志。”[1]纵观中外儿童文学史,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情趣。所谓儿童情趣绝非一般的逗乐凑趣,它是作家所开掘的内涵丰富的儿童生活的情趣和意蕴的物化形式。
3.你认为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对此题教师们的答案集中在“增长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语言”三个方面,提到“情感熏陶”、“审美教育”“人格塑造”的不到17%,而能写到“培养想象力”、“情感宣泄”的则只有不到5%。
通过对问题2和3的考查,可以看出,多数中青年语文教师虽然凭学过的儿童文学的一些印象或通过一定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对儿童文学形成某些直观的感受,但由于知识陈旧,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贮备,他们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往往是肤浅模糊、片面局限的,普遍缺乏正确新颖的儿童文学理念。正因为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用缺乏必要了解,因此有时不能准确评判儿童文学作品的优劣,不免在推荐与指导某些儿童读物时会选择一些侧重“增长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作品,由此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或心理上的拒绝。
(二)儿童文学文体知识的调查
1.你认为儿歌与儿童诗主要有哪些不同?
有11%的教师认为儿歌比较短,儿童诗比较长,有8%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有5%的教师认为只是叫法不同。只有14%的教师能从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儿歌与儿童诗的主要区别。
2.你认为童话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12%的教师回答“故事曲折”,45%的教师认为“运用了拟人手法”,25%的教师能正确回答幻想是童话的最大特征。
3.你认为动物故事与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65%以上的老师表示不清楚,近8%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区别。有4%的教师认为动物故事的主角一定是动物,而童话的主角则不一定。约6%的教师回答出来其区别;动物故事对动物的描写真实准确;而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更多幻想性,运用拟人手法。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小学中青年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文体特征的掌握尚有不足,虽能区分一些常用的文体,但不能精准地分辨与了解不同文体之间的细微差异。不少教师对儿童文学文体特征的掌握还处于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状态。不仅儿歌与儿童诗,童话与寓言容易混淆,儿童散文与生活故事也不易辨清。这样,在教学中就很难准确地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学习,自然也不能恰当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功能与作用。
(三)儿童文学历史与作家作品的调查
1.你认为儿童文学诞生的缘由是什么?你知道标志着儿童文学萌芽的书籍有哪几部吗?
有超过45%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清楚儿童文学诞生的缘由是什么,有约38%教师回答的内容虽有些接近答案,例如经济发展了,独生子女增加了,对儿童重视了,学校教学需要儿童文学等等。另有14%的教师的回答则是完全不着边际,只有6%的教师回答是:儿童被发现了,产生了新的儿童观促成了儿童文学的诞生。因为前面一个问题回答的准确率比较低,后一个问题回答正确的更是寥寥无几,只有3%的教师写出了《爱弥尔》和《鹅妈妈的故事》这两本书。
通过访谈发现,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学过儿童文学发展历史,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缺少清晰完整的认识。从教以后,觉得此类知识与教育关系不大,而不太会加以关注。显然,这种状况很不利于教师从发展纵深和中外对比的宏观角度把握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从而对儿童文学作品作比较深入细致的解读,也不利于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作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2.你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吗(每周不少于 1小时)?列举你最喜爱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品。
经调查,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只占13%,偶尔读甚至不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师高达87%。这是因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繁琐事务多,没有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间,同时也反映出了部分教师缺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习惯与意识。
当要求教师列举最熟悉、最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时,排在前六位的儿童文学作家依次是:安徒生、格林兄弟、杨红樱、秦文君、郑渊洁和冰心。这些都是十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稍有阅读经验的人一般都能知晓。而一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如林格伦、达尔、怀特、科斯特纳、埃克絮佩里等却少有教师提到。其实,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家,诸如:叶圣陶、丰子恺、许地山、金波、林海音、林焕彰、孙幼军、薛卫民、桂文亚等等,可只有31%的教师写出了他们的名字。可见,许多教师对作品背后的作者缺乏应有的关注。而要求教师列举的最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都为小学语文里的课文,排名靠前的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巨人的花园》以及杨红樱与郑渊洁的一些作品等。
从以上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有限,体裁也比较单一,主要偏向于童话、儿童小说,对于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儿童科幻作品等热情不高,关注度不够。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2]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儿童心理学。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教师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能帮助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思想、情趣等。有助于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调查
1.你认为课文《小马过河》与《要下雨了》哪一篇更适合学生阅读?为什么?
有64%的教师认为《小马过河》更适合学生阅读。教师们列举的理由主要有:《小马过河》恰当运用了对比手法,故事性强,内容有趣,知识性与文学性结合得比较好等。有21%的教师认为《要下雨了》更适合学生阅读,主要理由有:《要下雨了》内容更为丰富,提供的知识比较实用。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更贴近生活,拟人手法运用得当等。另有15%的教师认为这两篇课文都适合学生阅读,质量不相上下。
而儿童文学专家认为:这两篇课文质量悬殊,分别是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与儿童文学教材体的代表,《小马过河》——知识渗透在老马的启发和小马的探索这些文学化的生活中;《要下雨了》——给人以灌输知识而灌输知识的感觉,与想象力无关,与文学疏远。[3]
多数教师能以敏锐的教学直觉或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肯定《小马过河》是一篇优于《要下雨了》的课文,部分教师所列举的理由:如知识性与文学性结合得比较好,便是十分中肯的观点。少部分教师之所以肯定《要下雨了》,多从实用角度出发,把文学作品等同于一般说明文,反映了部分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特性缺乏必要的了解。
2.你在教授寓言作品时,是否把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有82%的教师把理解课文的寓意确定为教学目标。如在寓言《坐井观天》教学中当要学生回答课后的练习题“假如有一天小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怎么样”时,教师通常都期待或引导学生按标准答案回答——“小青蛙终于认识到过去的无知”,但学生的回答则是小青蛙会去快乐地游玩,找小鸟,找伙伴。学生的答案切合他们的真实童心,因为儿童的审美是超越理念的审美,因此在欣赏寓言作品时,容易产生与成人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如果教师把让学生(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把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的话,这不仅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更是违背儿童天性。
(五)对学生课外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调查
你是否经常指导学生课外儿童文学阅读?每学期大约有几个课时?一般用什么方法?
调查显示,有76%的教师认为自己经常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每学期的指导10课时及以上的教师有24%,填写5至9课时的教师为57%,填写1至4课时的教师为13%。教师们指导与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方法依次为:好书新书推荐介绍、读书心得交流讨论、故事会、朗诵会、评比阅读明星等,显示教师们重视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当访谈问及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否事先拟定了具体计划时,多数教师表示没什么计划,主要看当时情况,部分教师表示有个大概的思路,有少部分教师表示一般按事先拟定的指导计划进行。
通过与学生交谈,我们发现教师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的方式比较一致,大部分是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推荐,联系课文进行延伸、拓展阅读,推荐的面较为狭窄,主要是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或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读物,其他则较少涉及。
调查显示,虽然不少学校设立了每周1节的阅读课,建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甚至班级也有图书角,多数教师也努力尝试采用多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但限于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指导的理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课外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缺少时间,而且常常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诚如王泉根教授所说:不是没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到不了儿童的手中。[4]
二、提升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在历时一年多的问卷调查、访谈及讲座互动讨论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虽然有大约5%—10%的小学中青年语文教师素质较高,堪称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但从整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化的趋势仍远远不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欠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匮乏;二是对儿童文学文本解读得不够充分、深入、准确;三是在教学中缺乏正确处理儿童文学作品的理念与能力;四是对学生课外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不力或方法不当。
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对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体现在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组织学生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等诸方面。可以说,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水平,目前已是势在必行,十分急切了。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师范院校应开设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必修课与选修课。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范院校的培养。但目前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在师范院校中并不受重视。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基本理论、文体知识、中外文学发展历史、作品选读、创编训练等,但作为必修课通常只开设一个学期,因此许多内容的学习不得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改变此类状况,师范院校应重视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促使儿童文学课程多样化,让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拥有深厚的儿童文学素养。对此,可借鉴推广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的一些做法。[5]即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和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等,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并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西方童话史”、“童谣研究”、“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等。这样,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将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师范生日后成为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做必要的理论与能力储备。
2.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应充实强化儿童文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阶段中增加儿童文学相关内容。目前教师的职后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缺乏针对性。例如,儿童文学这门与小学语文关系十分密切的课程,一直以来没有纳入培训内容。为改变此情形,建议实行“逐步推进”策略:即首先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增加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等课程。在获得相关经验后,逐渐将儿童文学内容推广至各级各类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中。其次,修改完善学历教育教学计划,以必修课的方式增加儿童文学的份量。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某些做法,如美国的教师儿童文学专修基地模式,台湾地区的教师儿童文学进修机制等。这样,通过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双管齐下,通过在职培训对职前教育的必要补充,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3.鼓励教师以各种形式自学儿童文学理论与作品。
在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的同时,还应倡导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自学不断自我充电,如学习网络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有关师范院校网页中儿童文学精品课程的资料,阅读最新出版、评价较高的儿童文学教材,学习有关以语文学科视角审视儿童文学,将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有机整合的书籍,如王泉根、赵静等编写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朱自强编著的《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等。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对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要应所涉猎,经过丰富的阅读积淀,获得可以和学生分享儿童文学的丰富经验,并具有带领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学养。此外,教师应及时把握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动态,留意有关儿童文学的评论与批评及权威机构与媒体对当下儿童文学热点图书的介绍和指引,培养对新涌现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敏感,及时把一本本好书带到学生身边。
[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5.
[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13-15.
[3]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
[4]陈莉.老师,你是否点亮了儿童经典阅读的灯[N].中国教育报,2005-02-03(5).
[5]李芳.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