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基于 SWOT分析

2012-11-14张志胜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财经课程体系行政

张志胜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1998年,属于政治学的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划归为公共管理学门下,包括传统财经院校在内的许多非综合性高校也开始试办行政管理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截止到2010年9月已达308所[1],遍及综合类、工科类、财经政法类、农林科类、师范类、语言类、民族类等不同类别高校。虽然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仍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也没达到该类学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财政等强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和学术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面对日趋激烈的学科竞争,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本文运用 SWOT分析法,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深入探讨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所面临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其未来的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建议。

一、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优化是课程领域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优化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成才的需要。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及时优化。

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培养目标的改变必然要求课程体系予以相应优化,“课程不可避免地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宽广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形成和决定着教与学的发展。这种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并且能够说明导致课程改革的竞争和冲突性质的原因。”[2]可以说,社会需求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第一推动力,客观决定着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因此,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依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办学条件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建设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是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课程体系的独特性或特色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权越来越大。要想赢得用人单位、学生以及家长的青睐,就必须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专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要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为中介来实现,没有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专业建设水平则影响课程体系优化的程度,高水平的、综合化的学科建设可以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师资,从而为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提供智力支持。

3.优化课程体系是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

课程体系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3]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增强其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学生己有的经验与知识水平,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状况及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基于课程体系现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尽可能满足学生考研、就业、考公务员等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没被会计、金融等强势专业录取而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对行政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态度一开始都比较消极。因此,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个性需求,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二、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所谓 SWOT分析法,是指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strengths)是指组织内部的优势,W(weakness)是指组织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T(threats)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4]借用SWOT分析理论,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既拥有独特的优势与机遇,也存在诸多劣势,并面临外界严重挑战。

1.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优势。

就专业发展而言,行政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课程体系应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取向……注重更多地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与渗透。[5]财经院校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为主体,融文、法、工于一体,能够为行政管理提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复合支撑。另外,财经院校的学科结构也与行政管理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基本一致,这也是其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的优势。哈佛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仅必修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到财经类的就有《财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金融管理》、《税收管理学》、《对外经贸管理》。[6]因此,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在积极借鉴综合性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凭借自身财经类学科的优势,创新性设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劣势。

财经院校长期以财政、税收、金融、会计、投资、保险、国贸等经管类专业为主,其中的一些专业已成为其品牌,无论是专业化程度和学科基础,还是学术影响力以及毕业生素质与能力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相比较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基础较弱,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专业建设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不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以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难以获得与校内强势专业同等的待遇和支持。另一方面,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半路出家,缺少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与底蕴,只是因为教学需要而选择了行政管理研究,即使后来经过进修和访学,其研究能力仍难达到科班水平。而后来引进的一些“科班”人才多属于刚毕业的研究生,很少具有行政管理经历,且初入教育领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专业教师现状决定了这些学校只能从既有师资出发,而不是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由原经济系申报成功后,即与社科部合署成立行政管理系,该专业最初的师资主要由经济学系和社科部部分老师组成,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一个教师同时上几门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后来虽然引进了一些专业人才,但非科班出身的教师迄今仍占多数,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机遇。

社会需求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检验,恩格斯曾做过经典的阐述:“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时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招考的专业日益广泛,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日趋减少,企业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主要取决于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是否科学等。行政管理从政治学调整到公共管理学后,就为其专业教育的多模式发展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了一系列机遇。对于财经院校而言,既有的经管类专业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学科基础与师资支持。一些财经院校借学科调整的东风,凭借自身学科优势,创新性建设行政管理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经济行政为主要培养方向,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目标的转变。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隶属于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从分类看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经济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后者属于管理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管理行为。但两者却有共同特征,都是研究政府行为,或者说都是研究公共部门行为,由于经济与管理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两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安徽财经大学将这两个学科组建为一个学院,是符合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交叉与融合发展要求的,也正是在财政学科的支持下,2011年安徽财经大学获得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也于2012年正式招生。这不仅提高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影响,也给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4.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面临的挑战。

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其他人文专业的渗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各学科间的交融明显加强,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已不再为其所专有,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其他学科对其研究领域均有所涉及或深入。一方面,这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优化时能融合多学科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行政管理的专业边界正受到其他专业的渗入和影响,并对其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是传统社会观念的挑战。“行政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企业,不招学行政的”,类似的话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聘时经常听到的。传统观念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到党政部门、至少是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才“适销对路”,企业所需要应是那些企业管理人才,却不了解行政管理已成为一门由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该专业学生对经济学、工商管理学、行为分析、系统分析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均有所涉猎,足以胜任企业行政工作。

三是高校间的竞争带来的挑战。经历了扩招,加上计划生育效应,高校生源总量日趋缩减,校际行政管理专业之间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谁能多分得“一杯羹”,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培养首先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于综合型或实力较强院校而言,财经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处于较落后的起跑线上,虽然将自己的专业定位于“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会,但强调财经特色,不能与会计、金融专业相比,强调行政办公能力,又不能和中文、秘书专业有明确的区分度。因此,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相应增加应用型课程,就成为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否成功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

三、优化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基于SWOT分析结果,以及进一步构造SWOT分析矩阵(见图1),并结合实际经验,我们认为优化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从SO、WO、ST、WT四方面着手,即在明确内部优势与劣势,洞悉外部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优势、减轻劣势、利用机会和规避威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图1 SWOT分析矩阵

1.充分发挥既有师资优势,积极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要(SO战略)。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考研,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行政管理专业的考研竞争也十分激烈,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课程设置有待优化,与名校、综合类院校相比,毕业生的知识面和实际技能差距明显,在考研复试中往往处于劣势;二是考公务员或选调生,公务员招考中明确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并不多,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具备专业优势;三是去企业,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最终是要到企业就业,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专业学生,他们去企业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因此,财经院校在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时,可参照国内外一些高校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定位于经济学取向或者经济学与管理学复合的取向,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紧紧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相应增加了部分经管类学科的应用型课程,并设置了公共行政和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此外,鼓励本专业同学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按照自身能力和条件跨专业、跨系科、跨领域参与校内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经济学、财政税务等特色专业的学位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又发挥了这些学科对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支持与带动作用。

2.充分利用外部机遇,积极推进学科队伍建设(WO战略)。

学科队伍是课程体系优化的直接承担者,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优化进程与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接受知识的特点等因素的掌握程度影响他们对课程设置的选择;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对学科前沿的跟踪程度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师是否掌握综合与交叉学科的知识决定着课程体系中综合性课程的比例与质量;教师的实践技能影响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与实践内容的选择等。财经院校要在加大引进行政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既有师资的培训,提高他们专业水平,还要针对行政管理是一门由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复合支撑的特点,调动校内经管类专业教师参与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力求通过多方努力,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具有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公共部门管理、公共人力资源、行政法学、行政哲学等学科复合的背景,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状况。此外,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越来越突出的特点,还应与政府、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以及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让专职教师到这些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或调研,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而增强课程体系的实践基础。

3.积极借助社会资源来化解影响课程体系优化的负面因素(ST战略)。

财经院校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以谨慎与理性为原则,努力化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所面临的威胁。

第一,杜绝单纯从政治学或管理学取向来设置专业课程,应借助本专业之外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理性融合行政管理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为行政管理提供多元的研究思维和观察视角。

第二,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无论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上,还是在学术影响、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与综合类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推动学科建设时,要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寻求那些学术影响大、社会认可度高的院校的支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聘任兼职教师等形式,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充裕的智力支持。当然,以重点大学的课程体系为模板,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而是结合自身条件,积极构建“厚基础、精模块、重财经”的课程体系。

4.“内外兼修”促进行政管理学科转型,全方位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WT战略)。

所谓“内外兼修”,就是加强学科内部改革与建设的同时,努力规避外部威胁。

一是促进行政管理学科与校内会计、金融等强势学科以及公共管理门下其他二级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适时扩充行政管理学科边界,不断推动行政管理教研机构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

二是提高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比重。社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加强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硬性规定实践教学课时,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比重,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行政管理理论,拉近专业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三是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反馈、导向以及激励功能,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四是努力规避先期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在课程体系优化中的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及时跟踪社会需求,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1]汪旭.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142.

[2]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

[3]何洪.改革大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6):9-12.

[4]刘平,鲁卿.基于 SWOT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制定研究[J].管理学报,2006,(4):464-467.

[5]郭小聪.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0.

[6]曾繁正.哈佛大学行政学院报读指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85.

猜你喜欢

财经课程体系行政
行政学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财经日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财经阅读时代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