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时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调查研究*——以长沙市四所高校为例
2012-08-15阳洪霞
阳洪霞
(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湖南 长沙410040)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发展,过分强调人的利益和需要,忽视自然的存在,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引起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等诸多破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社会提出了碳足迹、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人类社会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在大学校园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族”已经成为流行名词,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不少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低碳宣传中。与此同时,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从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教育也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
生态道德教育即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或新的教育范式,是培养和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品质的新人类的重要手段。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1]。
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市四所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责任、低碳关注度以及践行度,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和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有效开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责任以及低碳关注度
调查表明,主动关心生态知识或者和生态有关的社会动态的大学生高达91%,8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生态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73.63%大学生认为在改变当前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主要力量是地球上的每个人,85%的大学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态信息的关注度提高,生态责任增强;低碳态度积极,愿意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度
在调查中,能在生活中考虑“经常会”做到“在生活中做到节约并多次循环用水”的大学生仅占25%。“偶尔会”做到的比例高达71%;能够把“废旧电池”放入“专门回收箱”的大学生只有39%,而“随便把废旧电池丢入垃圾筒”的同学却有16%。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低碳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意愿实行的良好愿望,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行偏差较大。此外,各高校不管有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社团,每年的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都会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但在对大学生“是否参加环保活动”的调查中,仅仅有4%的大学生经常参加“涉及生态保护内容的活动”,而“从没参加过”、“偶尔参加”的大学生竟然各占到了48%,反映出大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不够主动和积极。
(三)高校对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在“您的学校是否有专门的生态德育课”的调查中,仅有10%的受访者学校“有”专门的生态德育课,回答“没有”的受访者高达67%的比例,而在“老师是否经常在课堂上涉及到生态内容”的调查中,只有3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涉及到相关内容”,可以看出,高校对生态德育缺乏正确认知,生态德育还没有纳入正轨,生态德育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还很薄弱,造成了高校生态德育水平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四)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满意度
在“你是否满意学校的生态德育现状”的调查中,91%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和一般,而在“您对当前高校生态德育的哪些方面不太满意”的调查中,排名依次为“生态德育内容不完善”(49.79%)、“教师的生态德育意识不够强”(41.56%)、“生态德育方式单一”(38.19%)、“学校的生态环境不够优美”(15.61%)。同时当前高校30%的大学生对本校涉及生态内容的社团组织“不清楚,从没关注过”,11%大学生认为“本校没有涉及生态环保内容的社团组织”。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的生态德育现状不满意,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低碳经济时代完善高校生态德育的措施和途径
高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将来的发展与进步。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高校要注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加快生态德育课程建设的步伐,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等,将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使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
(一)注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合力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教师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同时又具有示范作用,支撑着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提升。目前,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上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还不具备完善的师资队伍,并且流动性大,培养在生态道德教育学科领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和迫切。高校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生态意识,丰富教师的生态知识,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学实践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生态道德教育领域共同探讨和提高。同时也要充分重视辅导员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高校应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生态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环保理念和责任意识,从生态问题的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地生态道德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坚实后盾。并且高校管理和服务岗位的员工都应当提升生态道德意识,全校上下形成生态道德合力,共建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生态和谐校园。
(二)加快生态德育课程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这就要求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而课堂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只有在学习中掌握现代生态理念,然后通过有效的运用与实践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而生态德育的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将生态道德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生态道德教育,既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于大学生生态道德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生态文明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指认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不仅是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换。在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及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传输生态道德理论知识,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履行生态道德责任,并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主体意识觉醒,培养科学生态道德理念,养成良好生态道德行为。
第二,高校要把生态德育课程提升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生态德育课程是实践和实现生态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生态德育课程,不仅是贯彻落实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的内在要求[3]。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高校应将“生态科学”、“生态哲学”、“保护生态学”等课程选择性地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同时根据自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开设“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等选修课程,规定明确的课时和学分,系统地向大学生普及生态道德的基础知识,引导大学生思考生态与能源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实施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教学。生态道德教育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渗透性,尤其高校的专业较为广泛,通过各个学科进行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专业课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因素,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内容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适合课堂教学的讲义,并注意加强不同专业课之间在渗透过程中的协调和分工。这样不但深化了专业课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而且也丰富了本学科专业课教学的内容。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大纲中,设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生态道德的目标与学校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思想水平相匹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模式。
(三)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优美的校园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我国古代“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哲学思想,充分说明了人的品德、思想及其行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她深刻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首先,高校要树立创建绿色大学的思想,让大学生在一个环境优美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耳濡目染,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形成提升。其次,在校园布局、建筑设计应渗透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成分,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生态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中的特殊功能,建筑设计时注重经济性、可靠性,节能和低碳排放,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再次,充分发挥各种社团组织的生态道德教育作用。生态德育活动是重体验的德育活动,以社团为核心在校内外辐射性通过开展生态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的同时,得到学习和锻炼,并成为生态道德宣传的主力军,在社会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4]。如组织大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和动植物生存状况,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现实的生态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生态危机意识,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社区开展各种低碳环保宣传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态知识的同时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生态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深入大自然,在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接受生态道德、生态保护、生态规律的教育,丰富生态问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进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低碳经济时代,高校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好生态德育这一新型课题,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提高生态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
[2]毛泽东.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0L].http://www.edu.cn,2006-08-01.
[4]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