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篇中的隐性态度表达*

2012-08-15王天华常开媛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隐性手段语篇

王天华,常开媛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新闻语篇是一种价值负载的,由意识形态决定的,并潜在影响读者世界观和信仰的语篇。

新闻语篇中,语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说话人想要构建怎样的“主体间关系”。新闻作者希望能够说服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将评价语言作为信号,邀请读者分享、认同自己的观点;同时,新闻报道为了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准则,当预期读者存在不同甚至是相左的观点时,就会用相应的语言策略规避冲突,将修辞手段和意识形态隐藏起来,形成一种隐性的、动态的评价模式,巧妙地引导读者接受作者的价值定位,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换言之,人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被导向词语使用者所期望的地方去了(岳颖2012)。

评价理论是基于人际意义的理论,是在读者的价值和信仰系统“自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修辞手段。目前语言学界对评价的研究热潮有增无减,其中以马丁的评价理论影响力最大,成为该领域的热点。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它可以概括为关于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的词汇系统网络。在新闻语篇中,由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则,需要新闻作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朱永生曾指出(2009),评价理论的局限性之一是对隐性评价的讨论远远不够;话语分析家应该解析被语篇自然化的话语,即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从而帮助人们领会这些话语中隐含的评价意义。语篇中,隐性评价手段常常是依赖语境的,需要分析者采取动态的观点。

一、新闻语篇的隐性态度表达手段

态度是评价系统的核心。态度意义表达法有两种:铭刻和引发。铭刻通过态度性词汇直接表达;引发主要指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间接表达,即“去除即时的语境,组成表达式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带有态度意义”(White 2006:39)。隐性评价手段主要依靠语境,属于“语义变化受限小的,态度意义不饱和”表达(White 2004)。

铭刻(inscribe)是一种态度的直接表达方式,在态度表达受抑制的新闻报道中,通常只出现在新闻评论专栏中,如例(1):

(1)[President Bush’s]speech was elegant and well-woven,sounding a panoply of themes without seeming scattered.A man not known for his silver tongue,he delivered it with an uncharacteristic grace.

在例(1)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闻作者对布什总统的赞美之词,因为 elegant,well-woven,silver tongue和 grace等显性评价词可以将作者的态度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但在“硬新闻”报道中,作者的态度更多地通过隐性态度表达手段表达出来。

引发是指通过各种隐性手段间接地表达态度,主要包括唤起、激发等(王天华2010)。

唤起(evocation)主要是通过纯粹的信息内容来唤起读者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反应,如例(2):

(2)They ordered a pizza and then shot the deliveryman in the head at point-blank range.

在例(2)中,作者只是作了一个事实陈述,没有任何一个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或评价意义。但是这些表面上的事实陈述或信息提供却可以引起读者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这些由唤起手段表达的情感判断实现了语篇的自然化功能。这种由事实内容引起的评价效果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价值系统,完全依靠读者来作出的评价,语篇也显得最客观。汉语也有这样的例子:

(3)他每年去看他九十岁的老父亲一次。

例(3)也是一个事实的描述,却能引起读者的价值评判。句子中没有一个带感情色彩的词汇,却能引起读者的负面评价。根据怀特(2004)的观点,事实内容的评价效果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价值观念,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定位作出评判,而语篇的客观性最大。

激发(provocation)是另一种主要的新闻语篇隐性评价手段,指作者通过词汇隐喻暗含态度。具体来说,表达式虽包括作者的主观成分,但其本身没有明显的正面或负面感情意义,只是推动读者作出对人或事的价值判断,起着“触发器”的作用。如例(4):

(4)Telstra has withdrawn sponsorship of a suicide prevention phone service—just days after announcing a$2.34 billion half yearly profit.

和例(3)相比,在例(4)中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却包含作者/说话人主观参与的成分,出现了如“仅仅几天之后”等态度触发器建构了作者的惊奇态度,由此激发了读者作出相应的否定评价,即作为澳洲最大的电话通讯供应商,Telsa的做法是超出想象的。这是由读者和语篇共同作出的评价。

类比和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激发手段,主要通过相似性来使作者的主观态度得到彰显的态度激发手段。如例(5)和例(6):

(5)他们为伊朗门的发展时间感到窃喜,他们认为这会使他们的候选人打败乔治布什看起来更可信。

(6)The president got a little boost today from Democratic Governor Donald Shaefer,who came to Louis to announce he’s endorsing Mr.Bush.But there was also the persistent issue of the Iran arms sales,fueled today by the release of that Weignberger note.

在例(5)中,“伊朗门”就是通过类比达到的态度激发。虽然作者没有直接使用“谎言”或“丑闻”等直接表明态度的显性评价词,但至少了解水门事件的人都知道“伊朗门”是一个态度否定的符号,表达了作者的负面态度。

例(6)中“随着纸条的公布点燃了事态的严重性”可以看作是通过隐喻词“fuel(点燃)”激发了作者的否定态度,通常纵火犯为了让事态恶化,故意放火。作者通过这种评价指示语间接地引导了读者的价值定位。

反预期表达词也是一种态度激发手段,用来提示读者作出价值判断。如例(7):

(7)0ddly enough it’s in Japan.

在例(7)中,oddly enough(奇怪的是),作为一种主观态度符号,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价值判断,却为读者的态度表达留出空间。这种激发手段是通过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共同协作来完成的。

强化(intensification)作为另一种激发手段,也是新闻语篇重要的隐性评价手段,它主要为激发读者作出间接判断创造条件,如例(8):

(8)HIV and tuberculosis could pose a huge threat to Britain when ten members join the EU next month,a top doc warned yesterday.

在例(8)中,通过强化词“huge(巨大的)”的使用,作者表达了艾滋病毒对国家的潜在威胁,从而间接地表达作者对其他国家加入欧盟的负面态度。实际上,强化评价手段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特有的一种态度表达方式。评价理论中将强化归为分级系统中,根据Martin和 White(2005),强化作为一种加强手段,可以使评价韵律像水纹一样波及到语篇的其它部分,使评价的语境化得到突显。

语篇中“施为者”和“受事者”的选择也是一种新闻语篇的间接态度表达手段。在新闻报道中,对事件参与者在语篇中的语法选择决定了谁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潜在地影响读者的价值观。学者Trew(1979)曾对警察和暴乱者之间的冲突这一事件的两篇不同的报道作了研究,研究表明,报道一将警察大比例地用作句子的“施为者”从而使警察成为了谴责的对象,而报道二将暴乱者作为事件的发起者,用作句子的“施为者”,从而将暴乱者推到了受谴责的风口浪尖。

二、语境中的动态评价

在新闻语篇中,无论是唤起手段还是激发手段都是依赖语境的,因为语篇中的评价意义是韵律性的。在语篇中,带有显性或隐性态度的前后文能够充当一种重要的手段,帮助和引导读者作出价值定位的解读。例如,“学生”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但在这样的语境“你没有必要去认识他,他只是文学院的一名学生。”中,“学生”在前面语境的影响下,带有负面的评价意义。在句子“这是一种单向的,不灵活的通讯方式。”单独使用“单向”一词,没有任何评价色彩,但在后面“不灵活”的语境照应下,被附上了负面评价意义。

根据Bednarek(2006)的观点,评价的语境化分析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对评价的解析需要考虑它所在的语篇语境。她指出:“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我们目前似乎仍然知之甚少,评价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评价中,语境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Coffin和0’Halloren(2006)也指出,“不能假定一个价值判断或态度评价词在所有的语境中都具有相同的意义。”评价的动态性决定了它的韵律性,这对考察评价意义可变性是很重要的。根据Halliday(1994),人际意义是呈韵律性实现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贯穿整个语篇。Lemke(1998)把价值的韵律性称为“传播”。他认为在功能上为单一的评价在小句、句群和整个语篇中传播,和文中其它的评价意义相重叠和相呼应。这种语篇评价意义的多重实现在语篇中表现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转换和互相加强,从而构成整体语篇的语篇价值和态度定位。

三、结语

新闻报道,固然力求客观真实,但其语言选择必然受到其背后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所约束,故其也有很强的选择性(徐国辉2010:48)。新闻语篇的隐性评价策略可以更好地表达媒体偏见和动态地定位读者。语境中的评价模式很好地揭示了评价的动态性和韵律性,对研究新闻语篇中态度表达具有一定的启示。

[1]徐国辉.基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的新闻报道对比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岳颖.评价理论中“级差”的语篇功能研究概述[J].外语学刊,2012,(1).

[3]朱永生.概念意义中的隐性评价[J].外语教学,2009,(4).

[4]Bednarek M.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

[5]Coffin C,0’Halloran K.The role of Appraisal and corpora in detecting covert evaluation[J].Functions of Language,2006,(13).

[6]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7]Lemke J L.Resources for attitudinal meaning:evaluative orientations in text semantics[J].Functions of Language,1998,(5).

[8]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

[9]Trew T.Theory and ideology at work.In R.Fowler,B.Hodge,G.Kress,& T.Trew(Eds.),Language and control(pp.154-172).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10]White P R R.Subjectivity,evaluation and point of view in media discourse[A].In C.Coffin,Applying English grammar:Functional and corpus approaches[C].London:Arnold,2004.

[11]White P R R.Evaluative semantics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in journalistic discourse: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A].InI.Lassen,J.Strunck,&T.Vestergaard,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Ten critical studie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

猜你喜欢

隐性手段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