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毛概》课程和谐教学气氛的“三力”*

2012-08-15高英力李友云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概论政治思想

黄 娟,高英力,李友云

(1.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2.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一、提高《概论》教学和谐气氛的重要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文简称“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必修课程。它既包含《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历史知识,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理论,还承担了《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相同的现实教育任务,具有学科综合的鲜明特征。

然而因诸多原因,大学生对这门课程颇有偏见,认为其为巩固政权所设,实用性差,与就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的兴趣,大多执考试合格就行的心态。同时“概论”课是一门比较难讲、实效较差的课,如果老师不在教学课堂上下功夫,就会出现师生课堂脱节的情景,就难以把此课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针对此种情况,中宣部、教育部强调要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重要选题加以研究。如何讲好这门课,构筑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俗语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升“概论”课实效的关键。以下将从通过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程和教师的亲和力;通过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控制力;通过综合各种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程和教师的亲和力

随着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平等意识、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在待人处事上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在思想政治理论上、针对当前实际现实的看法上有其主见,表现出突出的个性。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以往的“填鸭式”的“一言堂”已经完全过时。因此,要摆脱教师高高在上的思维定势,以民主平等的心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程和教师的亲和力。

1.教师多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古人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1]。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师道”。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点”“共鸣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其成长、耐心倾听其烦恼、帮助其克服各种困难,走进学生的生活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事实上,高校许多老师习惯于听到铃声走进教室,下课铃响夹起备课本走人,与学生根本没有更多的接触,学生感觉老师很陌生,有隔阂。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思政课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加与学生的交往,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充分利用课间,利用网络,利用现代通信工具等等,在师生之间架起思想交流的桥梁。这就要求高校和老师都高度重视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

2.课堂上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教师要始终贯彻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2],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受到启迪,在激烈的辩论中寻找真谛,在共同的参与中一起成长。如:在讲解“概论”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核心等章节都可以采用十分灵活的形式,给学生主题范围,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现在拿来改造三一重工,梁稳根干不干?为什么?”“中国能不能搞三权分立?”“中国当前的贫富分化现象如何看待?你认为如何解决?”“如何看待中国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从明朝朱元璋治吏到新加坡、香港廉政建设思考如何整治?”“长沙的房价还会涨吗?”“从犀利哥、芙蓉姐姐,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小悦悦事件的思考”“钓鱼岛事件看中国”等等,由学生自主收集掌握材料,在课堂上独立的阐明自己的观点,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灵活运用,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让学生逐步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筹划人生,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历史发展中认识规律,帮助他们提高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整堂课下来,没有乏味的灌输和说教,有的是兴趣盎然以及激烈思辨后的反思。学生普遍感到“概论”课很有“人情味”,政治理论原来与生活如此贴近。

3.与专业课老师密切联系,改革实践环节,增强思政教育实用性。结合理工科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概论”课老师要与各专业课老师密切联系,大胆改革实践环节,及时有效地把符合社会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渗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老师紧密配合,挖掘道路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点,分解“概论”课教学内容,以学生专业实习、工程实验、道路设计等流程为主线,以“概论”课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核心,组织教育教学专题。并与工程项目结合,设计教育主题,在项目实施中渗透思政理念。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和人生经历到学生的敬业精神、实践精神;从国共两次合作、统一战线理论到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到学生的创新精神、非权威意识;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到学生的科学思维、全局意识;从抗日战争、土地革命、“三个代表”到学生的人本思想、服务意识;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到学生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使各专业学生都体会到“概论”课也是具有相当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

4.改革作业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思政教育务实性。以前“概论”课大多数采取统一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基本上是教师在期末前布置复习范围,学生临时突击复习、背题,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弊端很多。如:上课与考试脱节,考试成绩又与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素养脱节。只要考试前突击短期记忆就能考出好成绩,甚至有些同学长期缺课,期末也能有好成绩,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现在我校积极推进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开展的笔试与网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更大胆的做一些作业和考核的改革,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即:读一部伟人传记或电影,写一篇读后感,游一个红色景点,写一篇随想,自选主题做好一个PPT.并且作业的批改是分组演讲,学生集体评分和老师单独给分相结合,既加强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又能体现公平和人性。综合评价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占3个学分和2个学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内外表现,平时作业等)与期末考核(包括笔试和网络机考)相结合,使评价更科学真实。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而言是可操作的,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有激情、有活力、有劲头。

三、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控制力

管理好课堂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了有效的完成“概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控好课堂秩序,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首先,重视学生到课率。虽然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途径很多,但目前现有条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仍然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要采取多种手段尽量减少学生缺课现象。教师充满热情地上好每一堂课,吸引学生来上课是解决学生缺课的关键,同时授课过程中随机提问考查,出勤与考核适当挂钩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课堂教学要组织得力。课前充分备课,上课时对授课内容才能做到心有成竹。合理控制教学节奏,增加有效授课时间[4]。将全体学生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中,时刻留心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有时可以适时的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给了某些“开小差”的学生无言的警示。实践中有的教师在台上喋喋不休,自我陶醉,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的甚至干脆开辟“第二职业”,在课堂上看小说,写其他作业等,教与学完全脱钩这样是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再次,严格控制教学纪律,巧妙适时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教师要镇定自若,不能急噪用事。一方面要迅速恰当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要及时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所讲授内容上来。例如:有一次,因前一堂课是体育课,所以上“概论”课时,有一些同学就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当我向一位打瞌睡的同学提问时,他一脸茫然地站起来,挑衅似的大声说:不知道!全班顿时寂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讲台上的我。此时若处理不当很容易激起师生冲突,正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我走下讲台,幽默地说:这位同学让我想起了一个场景,那就是当年日本鬼子严刑拷打中国人,国民党特务酷刑逼问共产党员时,他们斩钉截铁回答的就是这三个字诶!听到这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那位同学也羞红了脸。我微笑着让他坐下,又迅速将话题转移到授课内容上来。这一堂课,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包括那位说“不知道”的同学。可见,老师具有课堂控制力,授课过程如同一名演员的演出,放得开收得拢,有“气场”有“磁场”,教学效果才会好。

四、综合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三进”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进学生头脑,关键的是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通常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课程枯燥无味。因此,要改革教学内容,将最新最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要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要客观准确,强略得当。(1)教师要根据教学知识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巧妙的布局结构,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2)教师还必须突破教材原有框架,补充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科学性的重要环节。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专题式教学。关注学生疑点、热点、难点问题,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逻辑性、连贯性和时代性。例如:柳礼泉教授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讲授教案就是在把握教材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集中,将“概论”课15章组合为13个专题,是对“概论”课的教学设计,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和借鉴。

2.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实际,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并且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5]。比如:在讲“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可以布置学生先阅读毛泽东、邓小平等的传记,再放纪录片《青年毛泽东》《邓小平》等,设计“一代伟人——毛泽东”“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题讨论会,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了解到这些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进一步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前后的承继性和发展性。

3.实践式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深入地认识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拿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有利于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政治经济形势、探讨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不解的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从理论上加以指导,从而把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联结起来,从理论到实践,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大提高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功能。例如:利用湖南本土红色文化组织实践教学;参观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等等都不失为实践教学的好形式。

当然,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和好的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可以相互渗透,综合利用。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内容的完善,方法的运用都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

五、结语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其内容将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教学研究也将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有一点是始终不会变的,那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肩负起用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武装青年头脑,培养“四有”青年的重大使命。因此,不断总结与探索,提升“概论”课的实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相信本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学和谐气氛的“三力”,“概论”课应当可以成为大学生们最受欢迎的课程。

[1]周亚萍.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56-58.

[2]郭秀芹.关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9):62-64.

[3]侯建明,邢瑞煜.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76-78.

[4]赵豫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优化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1-154.

[5]陈文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34-137.

猜你喜欢

概论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