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原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012-08-15常莉伟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
□ 常莉伟(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1、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就针对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在外高加索建立了一个高原训练基地。高原训练法原本是长跑教练根据赛事安排地点位于高原地带的情况而提出的一种机能适应性方法。然而1968年随着第19届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正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引起世界体育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对高原训练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掀起了一股高原训练法的研究实践热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运动训练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高原训练法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各种衍生性的训练模式也纷纷应运而生。
所谓的高原训练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运动员到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和恢复,利用高原环境缺氧和运动负荷双重刺激,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对于居平原的运动员来说,国际上认定的最佳高原训练的海拔为2000-2500米,最适宜持续时间为4-6周。
由于高原具有寒冷、日夜温差大、低氧、低压等特点,所以人体就会因为大气的压力而处于低氧状态。高原训练法就是利用这种低氧状态刺激人体生理生化机能适应高原环境的低氧和运动的缺氧。高原训练法主要对人体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现实,其总体规律大致是在高原上3-4周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因此在高原训练会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增加氧的运输能力以补充血样饱和度下降而丧失的动脉血氧含量。
2、高原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高原训练法始于长跑训练,然而随着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举办,高原训练法引起了世界体育界的关注,并逐步走进其他体育项目的训练中。以我国为例,游泳、皮划艇、柔道等诸多项目曾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以增强其耐力水平。下面以中长跑、柔道、游泳、赛艇四项为例,来说明高原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状况。
2.1、中长跑的高原训练
一般认为,中长跑的高原最佳训练期为3-4周,分阶段地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翁庆章、钟伯光的《高原训练的实践》认为,开始时先进行强度较低的训练,总负荷量应为一般条件下最大负荷量的65%,停留4-6天;然后再开始加大联系强度,逐步提高总训练量,可达到一般条件下的70%-80%,停留18-20天。
2.2、柔道的高原训练
陶晓黎在《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血清睾酮、皮质醇及血清睾酮/皮质醇的影响》一文中,探讨了高原训练法在柔道运动中的应用,以及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能量消耗较大,所以在经过高原训练后,柔道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有所降低,皮质醇略有增高。
2.3、游泳的高原训练
研究者通过对游泳运动员采取高原训练后,发现游泳运动员由于受环境缺氧和训练缺氧的双重刺激,体内的红细胞生成素显著增加,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红蛋白量和压积等均有所增高。游泳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时候也要开始先进行适应性训练,训练强度由弱渐强,不断增加。
2.4、赛艇的高原训练
国家赛艇队在高原训练期间对女子赛艇队员进行血乳酸和心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原训练期间,女子公开级运动员的乳酸浓度明显下降,心率也有所下降,运动中的有氧代谢不能满足机体的能量需要,较多的使用了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同时乳酸的消除速率也减慢。所以可以说明在高原训练中,肌肉的氧利用能力下降。
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体育理论的不断更新,体育实践的不断丰富,传统的高原训练法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低氧训练模式,如高住低练、低住高练、高柱高练、间歇性低氧暴露等。总的来说,高原训练法对运动员机体的供血能力、耐力水平、运氧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等都显著的提高作用。然而,作为一种特殊训练方法,高原训练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也并不是适合每一个运动员,所以教练员应该根据运动员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但总的来说,高原训练法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耐力和专项体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在高原训练前,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以实现训练的最佳效果。
[1]胡耿丹.高原训练法中若干训练学问题研究进展和展望.广州体育学院报,2001(04).
[2]崔大林.高原训练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8(01).
[3]翁庆章,钟伯光.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