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体校体育专业训练与文化课教学的矛盾与对策
2012-08-15刘艳丽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吉林长春130022
□ 刘艳丽(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22)
语文作为中专体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但由于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中专体校语文教育现状却是惨不忍睹,学生与教师都是在应付了事。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中专体校教的教改和教育目标的完成,尤其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都十分不利。
1、对于语文等文化课教学定位不清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来说,让学生在校期能够在田径等项目上取得成绩是放在第一位的。让学生在专业体育项目上有所建树,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将专业课的学习与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对立开来。学校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项目技术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与人文素质。但由于学校与师生对于语文等文化课教学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不足,使学校对于语文等文化课课时的安排大大减少,甚至不开或作为选修课。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上课不愿听,下课不想看,教学效果无人关心。
2、生源减少、经费不足,制约使中专体校语文等文化课教育发展
生源的数量与教师队伍的学历与能力是制约中专体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高等院校相比,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办学经费不足等等,都使学校领导对于专业课的培养与建设放在第一位,而对于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常不受重视。语文教师的再进修与培养的机会很少,这对于语文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校方很重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但对于中专体校高专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却很少。中专体校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成为高等专业学校本科教育的缩影,从全国到地方,都没有专业的中专体校语文教育研究的组织与机构。缺少理论研究的指导,使得语文教改的实践大多处于盲目状态。教材经常变,课时经常减,内容时常删,缺少动手能力,这使得语文学科的建设处于危险境地。
3、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理念的落后,对于学习语文等文化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材的不确定性,师资水平不高与教学积极性的缺乏,管理不严,生源基础差等因素,都会对中专体育学校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全国大多数体育运动学校来说,绝大多数学校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都是传统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听与不听都不重要,只要不影响课堂教学,大家都相安无事,下课后老师走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自学能力无从谈起,考试前老师划范围,学生开始背,或者是交一篇作文作为平时成绩,如学生卷面不及格可灵活机动。如果语文作为选修课,学生就更轻松,课本可能没有,老师自选教材,上课念念,学生听听,问问同学效果如何,学生说:挺好!好在哪?说不清,学期结束,要求交作文,学生就上网搜索后进行编辑,文章逻辑合不合理,前后是否连贯,没有人关心,大家都是在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考试以分数为衡量掌握知识多少的标准,用分数代替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批量生产的“统一产品”(学生),使得教书育人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4、体育毕业生就业难反映出中专语文等文化课教育的不当
就业的压力使得学校与社会不得不反思,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人。如果中专体育运动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专业能力与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教育等深层次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影响就业、创业及再就业。中专体校的语文等文化课教学过程的缺失与不足会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观念的落后,方式的守旧,效果不佳,都会在深层面影响学生,在社会上求职过程中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想从根本主改革文化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现状,就必须从教师的思想上,学校的制度上,教学的管理上等各方面加强建设,找到一条适合中专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
5、中专业体校文化课教改的对策
从当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来看,对于文化课教改必须更新观念,确立文化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知识的互补性,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体系间的相互联系与融合。上级组织部门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对于在岗教师的再教育,使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善于从事中专体校的文化课教学工作。另外,学校领导加努力营造宜人的教学环境,并在制度方面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对于语文的教学及管理都有章可寻。对于学生的各项演讲等语文课内外实践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使教师与学生都愿意投入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文化课教改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为开创一条适合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之路做出贡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唐爱民.职教应规避科技至上的观念[J].职教论坛,2001,(1).
[3][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