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基于教育公平视角
2012-08-15肖凯骏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 张 霞 肖凯骏(泸州医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教育公平的观念由来已久,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针对这一点,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之下,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亦随之显现。目前,教育的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长期存在。本文拟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探究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体育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育历时14年之久,贯穿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从这方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较有说服力。二是从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高要求出发,体现“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社会诉求,将其还原到教育的阶段,加强校社联系。三是立足体育教育现阶段的情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谋划体育教育发展大计。
1、探索体育教育公平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要求的越来越具体,教育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的内涵必须体现在现阶段的教育中。
1.1、体育教育基础性强调注重体育教育公平
根据现行体育各阶段的教学大纲,小学体育6年,中学体育6年,大学体育2年(有的大学体育3年),可以看出,体育贯穿一个人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据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材对体育课学时的统计,小学为544学时,初中为200学时,高中为184学时,体育课在各学段总课时的排位分别为第3位、第4位和第5位。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作用在长时间的学习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检验之下,研究者发现体育教育并没有让学生在毕业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没有形成诸如掌握有关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并正确影响自己的锻炼行为等体育素质。
1.2、体育教育自身发展对公平化的诉求
体育教育担负着对学生体能、心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某一点,就是使学生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在接受完学校体育的教育后,能够形成一定的体育素养,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进行锻炼或者对他人进行指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确保身体健康这一目的。王钢意的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价值认识上具有差异。可以假设,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大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应同一模式的体育教育(虽然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开办得越来越多,但是,普通高校以及中小学,仍然有身体特殊的学生在同一模式的体育课中学习);终身体育、主动体育、全民体育等意识,并不只是在大学阶段就能一蹴而就。答案将是肯定的。而现阶段,体育教育改革等动作,在高等学校进行得多而基础体育教育中进行得少,并且很多学校由于升学的压力,青少年的教育中还存在体育教育中断的现象。从这些方面来讲,体育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注重公平问题。
2、体育教育现存问题探析
2.1、认识方面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课的认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始终处于“豆芽科目”这一印象。存在主科课程随意占用体育课,体育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教学内容重复、浅显,缺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等情况。阳光体育的提出,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曙光,使得学校体育课堂的整体情况有很大改观,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情况亦有所改善。但是,对于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些原因,可以认为是体育教育内因。基于内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来分析,体育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作用,需要改变现阶段的种种困境。正本清源,理顺关系,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体育教育科目。
2.2、城乡二元化问题
一直以来,提到教育公平,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入学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资源占用的方面,认为只要有相同的上课机会以及同等的教育资源,便会受到同等的教育。在社会实际中,地域的差异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城乡体育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也一样的有教材,教师,器材。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项目设置、教师学历、课外活动延伸度、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不同。
3、学校体育公平教育的对策
3.1、学校体育一体化教育的应用分析
学校体育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学校体育围绕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主动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所进行的具多目标、多功能、高瞻远瞩性的体育教育。以确保体育教育在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充实性与实用性兼具。一体化教育并不是强调整体性与无差别性,而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开设体育课为前提,确保体育设施器材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地区体育,学校为主开发校本课程为主要手段,注重体育理论的传授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基于两点:其一是强调基础体育课程的开设,地区特色体育课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学校体育课程学时。通过这样的方法,拟达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达到主动锻炼,科学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素质这一体育教学目标。其二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确保学校体育教育的合理有序发展;通过为体育教学内容分类,达到地区课程与体育基础课程的合理分布,充实体育教育内容;项目资源整合,确保教学内容连续,科学,避免重复学习。
3.2、学校体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均衡发展,既指义务教育在规模数量上整体的平衡合理,也包括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的基本平衡,教育均衡化发展需要社会、教育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关注教育公平,首先需要最大限度的均衡发展。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主导,行政单位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以切实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有一套从实际出发、可行且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学校体育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校内部合理有序发展;其次,政策法规的支持必不可少,从经济的角度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经费支持,通过对学校基础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下拨经费,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自身积极发展,盘活资源,促使学校间有序竞争,激励体育教师自身发展,大胆创新,还可以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促使体育教育教学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展。再次,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际教师交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做好知识更新以及关注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既发挥现有教师的积极作用,又增强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吸收。
4、结语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绝对公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针对体育教育来说,也确实如此。但是,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增强体质的本领。因此,提出需要以公平教育的视角看待体育教育。通过对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大致归纳,提出建立体育教育一体化机制以及均衡化机制,力争能够从理论的角度,为体育教育的公平服务,切实达到终身体育之目的。
[1]李斌.“有一流教育,才能成为一流国家”——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一[N].中国教育报,2006,11-23.
[2]李平,张勇平.论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7):150-151.
[3]王钢意.对运动项目价值转移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1999,(6):66-67.
[4]戴维红等.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8):78.
[5]沈跃进.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