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些思考

2012-08-15王丽韫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家庭农村大学生

王丽韫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注册大学生的总量逐年增大,女性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据统计,2012年共有680万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就业形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严峻。而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性别差异而存在着全方位的困难和障碍,使得她们在就业竞争中与男大学生相比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出身农村身为女性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一、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高校的扩招和教育的产业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她们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1]她们的就业签约率也较低。求职的过程中,她们普遍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论是一次性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均明显低于同等条件的男大学生。有数据显示,有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2]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女性就业难,农民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下,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则是三难合一,难上加难。她们的就业困境有些是属于共性的,如: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买方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等等。但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还有其特有的原因。

1.就业期望过于理想

农村女大学生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负的心理,普遍存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她们更偏好“体面”的工作,且对毕业后的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过高估计自我价值,过分注重自身利益,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该留在繁华的大城市,就应该坐办公室,就应该享有很高的待遇……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农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喜欢选择比较稳定的,待遇高的,轻松的职业。而对于那些具有竞争性的,挑战性的职业则避而远之,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她们毕业后宁愿留在大城市做一名“城漂族”,也不愿回到家乡,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了很多农村籍女大学生择业的思维定势,从而窄化了她们的求业空间。她们一方面抱怨就业难,一方面又排斥低岗位就业。这样的矛盾中,就业难就更加成为不可回避的结果。

2.就业能力欠缺

农村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应试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略差的特点。她们对自己的能力常持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兼之存有一种走向社会的恐惧心理,所以在求职中往往缺乏自信,且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再加上缺乏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择业竞争中更容易在困难前放弃。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不良影响

1.将打击积极的求职心态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村女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专业、性别、外貌和家庭背景等诸方面的就业压力。身为女性和来自农村的双重压力使得她们许多人存在着敏感、脆弱、胆怯、自卑和依赖等消极心理,择业时容易表现出不自信、勇气欠佳和优柔寡断等现象;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更加剧了她们失望和无奈的悲观心理。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8%的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持肯定态度;大部分人的态度比较悲观。

农村女大学生不断求职失败后,虽然会屡败屡战,但她们求职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将倍受打击,自尊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一部分人或许会过分寻求自身的缺点,产生自卑和依赖的心理,可能就会放弃自力更生的就业道路,转而想依靠他人。这些年在毕业生中出现的“急婚族”、“毕婚族”现象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社会思潮就很真实地印证了这一事实。有些女大学生甚至将寻富翁、款爷作为就业之石,或干脆就希望做一名全职太太。就业压力使得她们的价值观转向实惠化,择偶观趋于功利化。这既背离了爱情的本质又违背了道德准则,且不利于女性的独立自强。

另一部分人则转而寻求其他途径,追求高学历,读硕士,念博士。以期以后求职时可以处在高起点,“但这并不能解决她们的根本问题,反而使就业门槛越来越高。”[3]

2.将冲击薄弱的农村女童教育

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籍的人们更向往城市生活,期望能“跳农门”,从而改变子女及家庭的命运。而让子女接受教育就是改变命运最现实的手段。正是在这一希望的支持下,不少农民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如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普遍存有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故女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不易。但当他们发现在花费很高的成本读完大学之后,子女还是不能顺利就业时,便会感到继续供子女读书不划算。与其继续供孩子念书,不如早让他们挣钱,起码不再付出。一旦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率降低后,就必然会降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他们就会将对教育的投入转向对家庭生产和劳动的投入。因而农民们宁愿让孩子呆在家里,也不愿再供其上学。从而会使更多的农村女童失辍学,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以铜陵地区为例,除了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这些看得见的显性支出,还有购买学习用品及买零食、衣服、手机话费等看不见的隐性支出,一名女生读书四年,其家庭至少要开销4.5万元。每年承担1万多元的费用,对农村家庭而言,其负担是不言而喻的。当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更难时,农村家庭看不到高等教育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改变时,就会对高等教育产生负面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就可能在农村抬头,从而使部分适龄女童或许连接受义务教育也成了一种奢望。

农村女大学生寒窗苦读十来年最终就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如果不能顺利就业,表面看来,影响的是其个人生活,实际上是打击了广大农村家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这种“高投入、少回报”的现状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子女的厌学情绪日增,一些乡镇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大面积辍学的情况,教育质量也呈下滑趋势。农村的女童教育更是受到了严重打击,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被冲击。因此,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也就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将恶化农村的家庭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重,这样的现实也改变了周边家庭对教育投资的预期。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农村女大学生被就业难问题羁绊时,同时表明供养一名农村女大学生的机会成本太大。因此,许多农村家长就选择了只供男孩读书,而让女孩在家中做农活、干家务,原本就不牢固的知识慢慢就会被淡忘,女孩们很快就会成为和她们母亲几乎毫无二致的家庭妇女和传统农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多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女子教育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4]非洲有句谚语说得好——教育一个男孩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则是教育了一代人。所以母亲的素质对下一代的成长过程影响重大。而在如今广大的农村,基本上还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未成年孩子与母亲接触的时间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更大。提高母亲的素质,通过母亲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艺术以帮助教育孩子,无疑是搞好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到她们一生及下一代的命运。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的现象,就可能会导致这样一个现象:女童就学难——文盲母亲素质差——下一代贫困愚昧——女童就学更难。这种农村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未来的人才素质。

4.将加剧农村男尊女卑观念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影响了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恶化了农村的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农村中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更加严重。在政府的号召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广大农村家庭支持女童上学的比例一直在增长。客观上也是把女孩作为新生劳动力来投入生产,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为家庭创造收入。而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则打击了生育女孩的家庭。她们艰难求职中所遭遇的性别歧视现象,会加深固有的重男轻女的观念,甚至可能会影响其以后的生育意愿。

四、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破解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发挥“四位一体”[5]的联动作用,即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和政府形成合力及和谐互动的关系,从而保障她们公平就业、充分就业。

1.引导农村女大学生及其家长树立正确意识

首先,引导农村家长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子女毕业时可能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状况,逐渐使农村家庭摒弃以前的考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预期愿望,这样当真实情况来临时,不至于过于失望,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悲观情绪。其次,引导农村家庭意识到接受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途径。对农村家庭的子女而言,如果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即便一时没有找到体面的工作,也能比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的技能,从长远看对其职业生涯是有利的。[6]再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农村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价值取向,自立自强,先就业后择业。

2.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增强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首先,进校伊始,就为她们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跟踪调查,为她们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使她们保持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其次,高校应适时根据农村女大学生的特点加以教育,塑造她们“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形象,加强就业技巧、心理等的培养。再次,告知她们对社会的性别期待要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从而在择业时,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心,避免盲目选择,正确对待碰壁。利用自身特点,如细致、关怀别人、性情温和以及容易沟通等,从容应对就业挫折,用智慧赢得未来。

3.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希望新员工有工作经验,能独挡一面。而许多农村女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认为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而拒用农村女大学生。温家宝总理说:“企业家的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用人单位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就必须要承担它应尽的社会责任。应切实扭转不科学的这种用人观,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农村女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缓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改善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农村家长对女童教育的期望值。

例如,给予接受农村女大学生的企业减税、免税待遇;给创业的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免息贷款;给予到艰苦岗位、城乡基层就业的农村女大学生补贴;组织农村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为待业的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出台生育补偿办法,对接收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给予生育补贴,让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起性别差异给各方面造成的损失;社会保障向农村女大学生倾斜等。

总之,农村女大学生是现在大学校园的重要主体,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女大学生实现了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基础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安定。这对于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1][3]郑新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将造成基础教育恶性循环[N].中国青年报,2006-04-07.

[2]佚名.女大学生就业仍为性别歧视所困[N].中国妇女报,2009-09-14.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8.

[5]洪如霞,胡海.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业考古,2011,(3):240.

[6]张锦华,沈亚芳.投资风险、选择困境与弱势补偿——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农村家庭的教育意愿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1).

猜你喜欢

家庭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